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學習總結範文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學習總結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學習傳統文化的第一天,夏天的陽光照的我們特別的難受,但是早上我們都帶著愉快的心情來到嵩陽辦事處,我們有秩序的排隊入場,看著義工老師們親切的說:“老師,您好!”我被他們的和藹可親的態度所感動。進入會場,我們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朗讀弟子規,之後白雪老師用親切的聲音對我們說歡迎我們抽空參加本次學習。對於本次學習我有很多的感受,這三位老師解讀著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其中許建國老師的講解,得到了很多老師的喜愛,贏來了陣陣掌聲,他用自己的事例講解著對孝道的理解,讓我們明白了百善孝為先,諸事和為貴。其中有兩句話讓我很受啟發: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書讀百變,幸福自現。我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用這兩句話來督促自己不斷的進步。
本次三天的學習對我有兩點感動:一、義工老師們的行為,讓我很感動,看到義工孩子的所作所為讓我很感動,從孩子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青春、激情、民族的希望。同時我也希望自己能向他們學習,感恩生活,感恩身邊的人。二、三天講座,最讓我感動的有三句話:“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書讀百變,幸福自現。”“百善孝為先,諸事和為貴。”這三句話讓我感觸很深,同時我也在想我孝順嗎?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中,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多讀書,從而來提高自身的素質,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作為年輕人,千言萬語,我更願意把自己的語言化作行動,用行動來證明自己!
篇二:
一、當今嬰兒、幼兒、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是否幸福?安康?這背後的原因在哪裡?
嬰兒直至長成到成年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教育?現在幾乎有情感認知的人,無論什麼年齡層都感到不快樂、空虛甚至無奈,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技能是越學越多,書包是越背越重,有句話叫知識就是力量,那我們是不是越活越有力量?為什麼我們的日子沒有越來越輕鬆?這一切歸根於什麼出現了問題?覺悟的人就是善於找出原因,從原因上下手;迷惑的人就是愛停留在結果上,然後(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
回想我們受教育的'歷程,有沒有一個專門的體系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所以說的不是罵人的話,就是我們不會做人啦,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裡啦。
二、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中國有一篇很重要的教育哲學叫《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什麼是教育,「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
三、什麼是善?善在哪裡?
智慧的,就是圓滿的善。智慧的,就是亙古不變,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五千年的中華綿延不息,就是靠的這些智慧;就是傳統文化。
四、什麼叫傳統文化?為什麼稱之為經典?什麼是道德?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首先傳統這兩個字,傳,就是一代代一脈相承的意思,傳下來。統,就是最原始是絲的端頭,這個蠶繭它有絲,這個絲的端頭我們叫統,它透過煮這個絲,把這個頭找到就能抽出來。所以看來這個統字的意思,是頭的意思,傳是從頭傳下來的意思,所以叫傳統。
再有一個要回答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而化之,《論語》上有一句話,我有些想法不知道說得對不對,提出來跟大家探討,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個質就是我們佛法上所說的體,就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是性德。性德它要透過一些,我們歷代千百萬年來,我們人類生活對性德的經驗捕捉、體會,要給它總結出來,然後形成文表述,儘量的描述,敘述性的體性,性的性質。所以質和文要相輔相成,因為每個人都有質,這個質要透過一定的文來表現出來。文質彬彬,彬彬就是相合的意思,相配的意思,然後君子。所以這個文,為什麼一個人要文化?文化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文化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在自打有人類以來,在生活過程當中,對自性的一種體會、捕捉、描述,他們用文化這種形式給它記載下來,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把它傳承下來。看來我們掌握文化是必須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我們的本性。而對這種人性的描述,要透過文化來傳承,文化不是虛的東西,不是談玄說妙,它是我們生活,每分鐘都離不開的一個東西。所以文化要傳承下來,我自己的體會,一定要給老百姓、給人民帶來實際的利益,否則的話,它不稱之為文化,也傳不下來。
文化要要想傳下來,要想一代一代,把我們老祖宗這些成功的經驗、豐富的體會,經驗、教訓交給子孫後代,必須透過教育這個手段才能讓它傳下來,才能使後輩得利益。所以教育跟文化這是分不開的,光有文化沒教育,失教。光有教育沒文化,那這種教育,如果沒有正確的文化做為內容的話,這種教育肯定教的是錯誤的東西,會導致人們錯誤的行為,帶不來幸福。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得很幸福、很美滿。我今天的體會,是他們確實掌握到了一個正確的文化,總結出、發展出正確的文化。之所以說它正確,是因為它與人的本性,與道相吻合,正確的反應了人的本性、人的道。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說明中國文化有它特殊的地方。這種特殊的地方,用我們的話說,就暗合道妙,正好跟我們人的本性,可能是契合得非常準確,非常正確,所以中國的文化才得以傳承下來,才能給老百姓帶來這麼大的利益。
經典:經:人類的歷史有多長,他就有多長;地球的經線;表長度;典:典籍
道德:“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執行法則,此之謂道”;“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德”也做“得”。
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什麼要做有道德的人,因為這樣的人認識了規律,並按照這個規律做事做人,從而不會四處碰壁、減少摸索,會獲得幸福的人生。
五、傳統文化代表典籍包含哪些?
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
六、怎樣學習傳統文化?
第一個要立志;古人說“傾巢之下無完卵”,當這個社會出現危機的時候,絕對要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要站出來,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現在呈現社會治安的不好是個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家庭沒有穩定。再來,人從小沒有學孝道,沒有學聖賢教誨。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哪?根源在從小沒學孝道。我們瞭解到這點,就要更重視孝道的教誨跟聖賢的教誨。與其我們常常在那裡抱怨社會治安不好,不如現在從自己做起,教孝。再來,看到別人的孩子也要同時教育他孝順父母,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推廣這個重要正確的觀念。我們不希望道德淪喪,就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很多人都會覺得,現在社會都變這樣,我再怎麼做可能也沒有效果,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請問我們這樣的念頭,對家庭、對社會有沒有幫助?沒有!這樣的想法理不理智?不理智。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真誠心、真德行,能夠喚醒身旁周遭人善良的本性。孔老夫子在《孝經》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開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沒有從孝道入手,一個人的德行是長養不起來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諸位朋友,我們把這句話念一遍,您念一遍一定跟以前念這一句感覺不一樣。好,來,我們念一下,預備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好,根本找到了,路就不遠了,所謂君子務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就有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孝」開始教起。
我們這一次的主題是「細講《弟子規》」,而《弟子規》就是從「孝悌」紮根,所以「入則孝,出則弟」。在我們開始講《弟子規》之前,我們要先確立一些正確的學習態度。當我們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你的學習效果就會很好,俗語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習首重立志,所謂「學貴立志」。我們在海口辦教師課程,第一節課我們跟所有的老師共同立了一個志向,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個結果,要先種什麼因?要先種每個人有仁愛的思想、觀念的因,而仁愛的思想、觀念要透過學習、透過教育,也就是要教導聖賢的智慧。所以「開太平」是結果,「繼絕學」是種因;「為往聖繼絕學」才能承先啟後,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學好。
第二個要力行;我們學習一句經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謂解行相應,我們的道德、學問才能夠提升起來。在唐朝時候,有位高僧叫鳥窠禪師,唐朝的詩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學,他希望能夠去親近這樣的大德,能夠提升自己的學問。當他遇到鳥窠禪師,他就開始請教他,他說怎麼學佛?「佛」是印度話,它本來的意思,本來的話叫「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直接翻成一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這個在中國造字叫形聲字,形是人,聲是這個弗。「佛」這個字以中國的話來解釋,就是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再講白一點,叫明白的人,明白道理的人。所以,學佛就是要去學當一個明白人。
鳥窠禪師就對白居易說,學佛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白居易聽完之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諸位朋友,你三歲的時候知不知道?以前教導善惡、教導做人,在哪裡教?不是到學校,在家裡,家教就教了。所以確實白居易說的沒錯,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他,八十老翁都做不得,都沒做到。所以道德學問的樞紐、關鍵,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這個態度,我們自己學跟引導孩子學聖學賢,一定要確立這個正確的態度。
第三個學習的次序很重要,一定要先長道德的根基,再來讀其它的經典;我們把《弟子規》學好,就是把《小學》的根基紮好。假如《小學》的根基沒紮好,直接讀四書五經,讀愈多會跟生活脫節。假如沒有學會做人做事,學的知識、看的書愈多愈傲慢。「傲慢」是求學問一個很大的殺手,傲慢心只要生起來,學問很難有成就。所以《禮記.曲禮》提到「傲不可長」,這些都是以前的聖賢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 林則徐先生在他體悟的人生當中歸納了十件事,這十件事就是,假如人犯了這十個錯誤,那人生是很沒有益處的,他說叫「十無益」。第一個叫「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對父母都不孝順,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有沒有用?沒有益處。「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裡面跟兄弟相處都不懂得包容,都常常有衝突,這樣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嗎?不可能。在這「十無益」當中,其中兩點是針對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所以,他只要有了傲氣,學歷愈高愈瞧不起人,愈容易傷害別人。「行止不端」,假如他的言語、行為跟聖賢的教誨都背道而馳,那讀的書跟他不相應,不得利益。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幾千年的聖哲人所留下來的話,我們要很珍惜,要好好拿來警惕;自己不能犯,當然孩子也要儘量不犯這些過失,這是學習的次序。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 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為富不仁,積聚無益。劫取人財,佈施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第四個,學習的方法要能一門深入,長時熏習。一門,哪一門?中國聖哲告訴我們的教誨,假如用兩個字來說,就是「道德」。道德兩字就掌握了整個聖賢幾千年的教誨的綱領,所以綱舉目就張。所以「一門深入」,這一門掌握了道德的綱領,而《弟子規》就掌握了道德的綱領,所以我們學習先從《弟子規》這一門去深入。如何深入?深入要做到「解行相應」,理解之後,一定要去落實。你去力行就會幫你更體會到聖賢道理,體會得愈深解得就愈深,解得愈深你行得就愈紮實;解幫助行,行又幫助解。所以,我們學一句一定要懂得趕快去力行。「長時燻修」,長時是指時時刻刻。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講,只要你持續不斷,每天早晚把《弟子規》念一遍,保證三個月以後,你會覺得道德、學問有很大的進步,三個月。這一帖藥目前吃的人效果都很好,你們要不要吃吃看?
七、堅持聽、讀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輔助德育故事、德育動漫、德音雅樂
八、教案輔助《愛心伴孩子成長》(肖晨穎老師)、《落實弟子規》(鄒立民王琦閆國義老師)
最後,我們做一個總結:想獲得幸福人生,就要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就要立定志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知道自己貴為人師,就要做出好榜樣);就要力行學一句做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次序是從孝道下手,從《弟子規》下手、學習的方法就是要一門深入;掌握教育的核心“教善”掌握教育的方法是“教兒教女先教己”。
好,我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願我們共同學習聖賢的教誨,立身行道,從我做起,期待聖賢之光普照神州、普照世界!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