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感悟> 數學教學感悟通用15篇

數學教學感悟

數學教學感悟通用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不一樣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悟,這個時候,可以寫篇感悟的文章將其記錄下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寫感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教學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教學感悟1

  4月28日至30日,我很榮幸參加了全市的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我非常感謝於科長特意將會議安排在莒南。半年前去美國看望在那兒工作的女兒,回國後於科長為我提供與大家相聚見面的機會(用於科長的話說,是用會議給我接風,哈!),此番深情厚誼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

  內退了,意味著一個人的一生中的工作階段也就結束了。來美國後,內心有著一種“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之傷感。我很留戀那份讓我痴迷了奮鬥了三十餘年的教學教研工作,很留戀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所結識的各位教研員及眾多的老師們,以及朝夕相處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們。同行同事,情同手足,兄妹般相處。此次歡聚讓我重溫舊情,再次在活動中感受教研工作的那種氛圍,心中湧動著無限的感激與感動。置身會場,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由此我想到人在工作時是一種幸福,即使是忙碌與勞累。

  有一句話沉澱在我的心中:“貧賤富貴,總難如意,知足即是稱意:山水花竹,無恆主人,得閒便是主人。”回首以往,我很知足。我曾做過那麼多年自己能做的、自己感興趣的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我有這麼多的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的同事同仁。今天更增強了我這種滿足感,因為我欣賞到多節精彩的課堂教學,聆聽到於科長的報告和教研員及骨幹教師的評講。脫離了工作,我便是一個閒人,時間是自己的,便有了做自己做生活主人的感覺,這同樣是一種幸福。

  在會議的最後環節,於科長讓我講幾句話。因為於科長事先沒打招呼,突然之間,除了激動,面對近千名教師不知說什麼好。滿肚子的話不知從啥說起。除了表達謝意之外,學習的體會沒有經過思考和整理,只是簡要的說了幾句,有些遺憾,不知是否讓於科長及大家失望。

  整個活動的安排可以說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安排有序、富有成效,這充分體現了組織者的智慧。所觀摩的九節課,充分展示了在幾年內骨幹教師群體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我市小學數學課改的成果。有些遠離課堂的我,真有種“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清新之感,深受啟發。作為此次研討,交流經驗、培訓教師、總結經驗之功能,都落實的很好。教學的改革永無止境。會上,我聽了六節課,,因為沒有任務也就沒做深度思考,但期間我與鄰座的教研員和教師不時地有些交流。每到閃光之處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讚歎,遇到效果不理想的地方時也討論其原因,直抒個人的見解。交流討論的問題,我概括成了三句話:研究教材要深化,教師的語言要簡化,關鍵的地方要細化。

  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統計例1的教學,三節課對教材都做了靈活處理。候老師設計了用某商店各種彩電銷量代替教材中市場各品牌彩電佔有率,李老師也賦予此例題以情節,且以員工爭取工資的形式出現,徐老師以調查本班學生喜歡的文藝節目為統計題材。可以說都注重數學的生活性及趣味性。教材是以A牌、B牌、C牌等為名稱給出了市場佔有率。如果仔細想一想,教材本身有一個問題,我國的彩電生產技術比較成熟,國產彩電佔有了國內的主要市場,為啥不能把ABC換成國產長虹、海信、TCL等具體的品牌,並且不要編造資料,要透過真實的市場調查,即使是調查的時間是某年的。作為國家級教材,這個調查很容易做到。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使學生了解我國彩電的主要品牌有哪些,以及市場銷售情況,在使學生了解這些資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感到解決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對於三位教師對教材大膽的處理我非常贊成。但對教材的改動,我又有這樣的認識,侯老師是否可以用一個真實的家電商場彩電銷售的情況作為素材,當然這有些麻煩,需要去調查,但我覺得很有意義。侯老師雖然把教材中的ABC換成了我國具體彩電的名字,學生一看資料也不真實,因為它是在教材上搬的。李老師把例題的內容編成了員工爭取工資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和生動地表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在想,是否在顧及趣味性的同時,忽視了老闆的刻薄和員工的刁鑽對學生有一種過於世俗的影響,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在我們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還有,員工的工資與各品牌的銷量掛鉤也有些勉強。徐老師現場調查學生喜歡文藝節目的情況,學生經歷資料的蒐集、統計表的形成、統計圖的製作過程,很具有現實性,教學過程也很生動;但從最佳化教學的角度這一過程是否有必要,因為它要佔用較長的教學時間,再說現場調查的資料不一定好用;另外,關於數學的趣味性,解決問題中的挑戰性應占有很大成分,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辨中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天天只靠好玩、好吃等方面的素材也不一定能使學生有多麼高的興趣,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

  在出示類於教材例題1的扇形統計圖後,對於教學過程的展開,我想教師要提的問題主要是這麼幾個:1、根據學過的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你能提出那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哪種品牌的銷量最大?哪種品牌的銷量最小?……)2、這個圖不能解決那個品牌銷量最大(最小)的問題,說明了什麼問題?(資料不全面)3、怎麼修改此扇形統計圖?(“其餘的”的資料不要大於列出品牌中的最大資料;若是要解決哪種品牌銷量最小,則需要列出所有品牌的資料)4、對於此題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什麼?對每一個問題不必引導過細,要放給學生,要讓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併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

  我們特別注重什麼“感”,我想理想的課堂,學生應有三“感”:面臨學習任務的緊張感(教學中必須使學生面臨明確的學習任務,即我們平時強調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勞累感;解決問題之後的成功感(愉悅感)。沒有這三“感”,說明教學欠紮實。所謂紮實的教學,就像錘子砸在牆壁上,砸過之後留下的是一個個的坑。這些坑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

  本人很長時間疏於學習和深入課堂,對於評課真的有些不敢開口說話了。以上只是我欠思考的個人膚淺的點滴之見,很可能不正確,甚至是謬誤。只是說給大家,拋磚引玉,以求交流和指教。也算是我完成會議佈置的作業吧。

  最後,再次感謝於科長和大家給我提供的這次學習的機會!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祝全市的小學數學骨幹教師飛的越來越高!

數學教學感悟2

  一.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透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二.教師應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的教材中,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的,如:“數怎麼不夠用了?”“能追上小明嗎?”“媽媽為你辦教育儲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戰性,很適合學生的胃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意圖,特別是在創設情景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於形式。教師在情景創設時,目的性要強,要選取有特色,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的素材來創設情景,這樣才能達到創設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是這樣設定教學情景的,將“有理數的乘方”的“讀一讀”中一個有趣的故事“棋盤上的學問”安排在新課前,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國王的國庫裡有這麼多米嗎?”,問題一提出,教室裡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三三兩兩在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還有的睜著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著教師的答案,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等我們學了這一節的內容後,大家自然就明白“國王的國庫裡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米了”,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慾。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因此,課堂上,教師既要注重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自主探究與合作的習慣,在課堂上還要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思考、合作與交流,讓學生有表現自已才幹的機會。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先佈置學生每個小組在課前準備好一盒火柴,上課時教師用小黑板展示圖,然後學生小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師的圖形進行拼圖,並回答問題:

  1 、搭1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搭2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3個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2 、搭1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3 、搭10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麼方法得出來的?

  4 、搭x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據你的計算方法,搭2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這樣,透過學生大膽的嘗試,歸納得出多種不同的方法表示搭x個正方形的代數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從這一點說明,學生的潛力是可以挖掘的,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教師願不願去開發。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同時,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

  例如對“展開與摺疊”、“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我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以豐富學生感知認識的途徑,促使他們更加樂意接近數學,理解數學,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功。

  近幾年來在各市中考中突出的體現是:題目新,閱讀量大,給出實際問題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而這類問題又恰恰是學生難於掌握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進行大膽的嘗試,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完善自我,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數學教學感悟3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學習數學也是一樣,要帶著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學好數學固然重要,但是要上學生意識的數學的美,發現數學的美才是學生持續學習數學的動力,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法展。

  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在入學時是一個問號,卻在畢業時成了一個句號。”也就是在孩子最初的認識裡數學是美的,只是在逐漸的學習中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尤其是值得教育者深思。怎樣才能使孩子回到最初的認識,迴歸數學美。

  首先我覺得要對自己執教的班級做一份問卷調查,瞭解一下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現狀,及學生心目中數學美應該隱藏在哪裡,以及心目中的數學課應該是怎麼樣的。這樣的話教師可以做到心中有底,對症下藥。還可以找到認為數學是美的學生驚醒一次小的座談會,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

  要想引導孩子認識數學美,前提是教師本身認為數學中的美,這樣才能教出認為數學是美的學生。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到數學中的形形色色的美以及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楊正寧教授在中美學生的對比中談到:“中國學生學得多,悟得少;美國學生學得少,卻悟得多。這就是中國教育不出諾貝爾獎得者的重要原因。縱觀我們的教學,學生總是被塞得滿滿的,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體會不到數學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覺得首先要將學生從繁重的課業中解脫出來,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實踐的機會。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輔助以必要的間接經驗。就像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說的那樣“在做中學”。讓孩子自己動手自己體會自己總結,進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成功感,以培養孩子欣賞數學美認識數學美進而創造數學美。另外,在日常的教學中要給學生一些啟發、一些思考的餘地和自由掌握的時間,使學生可以自由地活動,從“ 無”中生出“有”。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領悟一些東西。

  另外我認為也要在日常的教學中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感受數學美的氛圍。在學生的周圍時刻的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精美的反應數學美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美。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一些自己認為包含數學美的圖片或者影片,讓學生自己分享一下。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一些偉大的數學家心目中的數學。

  我想只有讓數學回歸自然迴歸生活,才能喚醒孩子心中的數學美.

數學教學感悟4

  一、課堂上老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丟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其實,新教材的內容更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難點,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探究,尤其是我們農村初中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師更要講得精,更要善於引導,放手之前要先看學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現在我教的有兩個ab班的學生,a班的同學很活躍,設定問題就不能太放手否則課堂就會成為菜市場,毫無章法;而b班的學生比較安靜,我們得讓他們有話講,適當地設定幽默環節否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比較理想的教法是老師一定要擔好引導者的“職責”,引導思維活躍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而對於沉悶的課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經常採用各種提問方式去激發學生表現慾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成為一名教師,光有愛心還遠遠不夠,愛心只是是作好稱職老師教好書的前提。所謂“身正為範,學高為師”,要作一個好老師,不僅要能得學生心,還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識上都應該讓學生佩服,這樣學生才會對你產生信任感,才會甘心聽從你的教導,才會喜歡上你的課。老師對學生的承諾一定要做到,比如學生那裡收繳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諾的時間內歸還,否則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對老師沒有信任感後,無論你實施的什麼制度和提出的建議,學生會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管理和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

  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思維,我經常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著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裡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裡,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四、學生的作業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業紙作業以外,對於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科代表來檢查。

數學教學感悟5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實世界做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決定一個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能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追求的數學教育的價值。作為新課改實踐者和開發者的一線教師,更應透過創造性的勞動,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策劃中心,讓學生在有效的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享受樂趣、感悟價值。

  一、重視過程教學,感悟數學價值

  由於種種原因在現實的教學中,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往往被簡化,只保留了精煉的、本質的邏輯結論,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是“學結論”、“用結論”的過程,很難從中感受數學的價值所在。因此,教師必須透過創造性的設計,將數學還原成“未完成的數學”來展開教學,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我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時,沒有直接給出物體容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而是騰出時間,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測量長方體盒子的體積以及盒中黃沙的體積,然後透過學生自主比較、概括、思辨、討論,理解容積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積的計算方法。接著透過對“飲料為什麼不裝滿瓶”“飲料盒上為什麼寫的是淨含量”等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相結合,去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這堂課上,從實驗的方法、工具的選擇到最後結論的得出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灌輸,而是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主動探索,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迴圈學習活動中自主建構知識意義,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實用價值。

  二、挖掘生活素材,實現數學價值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但由於各方面的限制,現在課本中呈現的教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於學生髮展,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捌潛在的資源,大膽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內容中,體驗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

  如:在教學完“小數乘法”的有關知識後,我特設計了“發票的認識與填寫”這一集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於一體的課本上沒有的活動課。在匯入部分,我從學生身邊發生的一則新聞入手:“一消費者食用了某熟食點店出售的熟菜,發生食物中毒。”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消費者向消協投訴時該出示哪些證據?在討論中學生意識到發票是解決消費糾紛的有力證據,從而激發學生對認知的需求。在新授部分,我又設計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足認識發票,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瞭解的有關發票的知識,然後出示一張已經填好的發票,讓學生讀取發票上的有關資訊;第二個層次是填寫發票,我為學生創設了模擬買東西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角色驗中運用小數乘法的知識明確發票的填寫方法,學會正確地填寫發票;第三個層次我設計了一個情節:發票被弄髒了,如何把發票還原?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事件,現在教師提出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主動地投入這個活動,全身心的去解決,最後,當問題被解決時,學生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是一種學習活動獲得成功後發自內心的感受。 這節課,我對課程資源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利用,從發票的匯入,到發票的填寫,再到發票的實際運用,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學生在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發票的深刻認識。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但能學到知識,發展技能,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數學不是書本上的枯燥學問,它的“身影”活躍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它的價值體現於你我的生活中。學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挖掘出無盡的學習財富,生活世界也成為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三、迴歸社會實踐,提升數學價值

  在我們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我們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並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目引導,讓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與時代氣息。在課堂上,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外,學生積極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價值,在“探索——發現——再探索”中學生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真正地領恬數學的內涵、提升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去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他們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只是“文字課程”,更是“生活課程”。

  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老師讓學生帶上錢,親自去超市購物,在付款時想一想:營業員阿姨該怎樣找錢?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不管是何種方法,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購物過程中透過自我體驗,感知新知識,理解抽象的算理,並主動地建構內化。

  數學知識並不僅僅只能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投入到生活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使數學思維伴隨問題的解決而得到發展。在生活實踐與算理理解的交融中,學生既體驗到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又增強了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認為學習是一項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學習數學的快樂,數學學習的價值不正是如此嗎?

  四、注重策劃運用,實現自我價值

  從教育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來看,在生活中,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種決策的需要。學生雖然年齡小,但同樣有這種需求。而當數學與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時,學生潛在的這種需要就更強烈。此時,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成為實踐者、探索者和策劃者,在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判斷、選擇和策劃現實生活的過程中,不但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在創造著數學獨特的價值。

  如:在教學完“簡單的統計(2)”後,我讓學生到十字路口調查過往車輛的數量情況,然後製成統計表。面對表格,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在相同的時間內,透過十字路口的摩托車最多,腳踏車最少,因此,摩托車排放的尾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汙染,而受害最嚴重的就是少年兒童。學生們紛紛提議:把這張表格交給有關部門,採取相應的措施。並立即有了這樣的行動。當提議寄出後,學生們的心中充滿了自豪感,他們真正體會到了小主人的角色,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同時切切實實的感到了知識對於一個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對於每一次決策的機會,學生積極性高漲,這是一種內心需求的體現,更是學習不竭的動力。

  總之,只要我們精心設計,不懈努力,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鑲嵌於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中,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樂於接受的“寶貴的禮物”,介入他們的心靈、活動、生命,他們的學習能力一定會有所增強的。

數學教學感悟6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多媒體軟體及硬體教學不斷最佳化,我們的資訊容量和教學效率也隨之不斷地提高。但是它和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兩重性,我們在恰當利用它的優勢時,同時也盲目地摒棄了一些傳統教學中值得繼承的東西,如讓學生板演這一樸實而又有實效的教學環節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實物投影儀將結果展示給學生。就學生板演而言,我認為它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有利於部分學生得到鍛鍊的機會,提高膽量和自信心。

  每次新課結束後,讓學生到前面演板時,很多學生都很積極,跟上課提問時的氣氛完全不同,沒有提到的同學會時常不高興。通常,我會叫一部分性格內向膽小或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演板,當他們做對時老師的鼓勵無疑給了他們很多自信和喜悅,做錯了在老師講解時他們會特別注意聽取錯誤的原因。因此演板對不少同學來說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所以他們也特別珍惜。

  二.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和思維過程

  學生在板演時,對某一知識點掌握得如何,如優生在板演時的獨創思維方式,學困生出現錯誤或做不下去的時候,老師和學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學生的板演,讓師生真實、客觀、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是實物投影不可比擬的。

  三。有助於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結構和思路

  通常每節課我都會叫至少四名同學來演板,根據同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果出錯的機會比較多的話,那就說明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有不足之處,要及時發現問題作出調整補充,甚至再練習鞏固。這樣,同學們對於普遍存在的錯誤就會高度警惕,在以後的練習中現出錯的機會就會減少,對知識的鞏固掌握也更牢固。

  四。有利於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每次讓學生板演時,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興趣也較為濃厚,尤其是當一部分學困生做對題目時,更是歡歡喜喜,這對他今後的上課聽講和學習都會有極好的促進作用:更會注意觀察其他板演學生的解題方法與自己有什麼不同,產生了哪些錯誤,怎麼解決等等。

  雖然每次只有幾個學生在板演,但其他同學都在用眼觀察,用腦去分析思考,同時再用手去演算驗證,這個效果遠比實物投影更具體更全面。所以演板是師生間、生生間近距離的思維的碰撞,不但不能丟棄,還要繼續繼承和發揚!

數學教學感悟7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上課情況、作業等多方面發現,本節課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本人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從內容設計、新課標理念、教法等幾個方面作了如下的反思:

  1、流暢的教學設計、精心的內容編排、巧妙的時間運用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大前提。

  要開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動,要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現和發現新知識,就必須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裡儘可能擠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動口、思考和嘗試的機會.因此,整個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必須很流暢,教學內容與練習的選取必須銜接連貫,不允許有任何時間上的點滴浪費.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透過創設情景、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等教學環節。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重視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讓學生在動中學。

  2、能否以探究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發現和體驗新知識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關鍵。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去。這一節課學生已透過旋轉操作的探究方式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一箇中心對稱圖形,進而探索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等特徵,對平行四邊形有關邊和角方面的性質有較深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也對旋轉操作的步驟和要領有了一定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既能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合作探究要取得成效,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和促進。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一個參與者與促進者相結合的角色,加入學生中去,與學生們一起共同去探求和發現新知識,但這個參與者並不能只為參與而參與,他必須在參與者們產生誤解或迷惑的時候提供正確的指引,促進參與者們朝著同一的、正確的方向邁進.而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此時就要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課標理念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檢查每一位學生的練習質量,對不足者及時輔導,較大問題及時在課堂上反饋,好讓全班同學加以注意,提高警惕。

  學生獲得新知識後,接下來當然是要鞏固了,我安排了一組靈活應用:安排順序:練一練,例1,做一做,試一試,鞏固與提高,拓展與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後的一點反思,以及對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的一點個人看法.然而,怎樣才能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這有賴於我們全體數學教學工作者透過不懈的努力,攜手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數學教學感悟8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後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學習與發展的核心手段。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維始於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係,用產生於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援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二、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用結合的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歸納出變化規律,並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絡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

  教學中,要善於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加強學生對學數學的反思。要使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隱含著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要求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理論聯絡實際、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並將所學數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例如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的反思,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慧,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透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儘可能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求學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

數學教學感悟9

  “數與代數”這一基礎部分正是搭建這種思維的橋樑。它不僅能在數的運算、公式的推導、方程的求解、函式的研究等活動中透過對現實情境中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探索促進學生探究和發現,培養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能利用正數與負數、精確與近似、方程與求解、已知與未知等概念中蘊涵著對立統一的思想,變數和函式概念中蘊涵著的運動、變化的思想,促進學生用數學、科學的觀點認識現實世界!

  數學究竟是什麼呢?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數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最佳化,即怎樣使學生主動地、有效地、合理地學習需要的數學。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更改現有的教育模式與管理理念,給學生髮展的時間和空間,加快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施,推進素質教育。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所得的體會:

  一、讓數學教學聯絡實際生活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最具有鮮活力的,一切脫離生活實際的教和學都顯得蒼白無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讓學生熟知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的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想辦法來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滿足,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為此,筆者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且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範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二、精心準備,認真備課

  教學是一門藝術,備好課是搞好藝術的基本條件。每一課都要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備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要備重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要備難點,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要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線點;要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現行教學改革要求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講究從“一刀切”教學向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轉變,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及自主學習。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這不但有利於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識,學會學習,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培養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意識

  數學課堂通常是被認為比較枯燥、缺乏生動和激情,因此,努力建立既寬鬆、富有人情味又便於學生善於思考、樂於探究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感悟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是現代數學教學的趨勢。為此,在數學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動”起來。即讓學生的個性表露出來,思維活躍起來,手腳解放出來,這將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發言;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

  良好的課堂習慣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地位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動,專業所長,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著自己。

  五、立足基礎,幫助提高

  在初中數學學習,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認真地、持續地聽課,有意注意的時間相當短;缺乏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遲延,跟不上教師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維、不再學習的傾向;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定理、定義、公式等),從而導致在解題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較大,不敢去請教,怕被人認為“笨”,日積月累,造成對學習數學存在一定的困難性。

  學習困難生在數學學習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教學的首要工作是轉變觀念,正確地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認真分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意識地“偏愛差生”,允許學生數學學習上的反覆,從中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並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喜悅。學困生在過去數學中受到的肯定、鼓勵相當少,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地鼓勵肯定他們,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上取得成功,使他們感到自己能學好數學。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降低和調整某些教學要求,以滿足某一層次學生的需要,促使教與學的適應,教與學的促進,教與學的統一。

  在教學中,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為他們學好數學準備條件,但單靠有信心還是學不好數學的,如果學生沒有產生一種自己學好了數學的切身感受和興趣,那麼這種信心就不會持久,而且又會造成更大的失敗和自卑。因此在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後,更重要的工作是創造條件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真正地學習和掌握大綱教材所要求的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自己學好了數學。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立足於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重點就是培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六、做好課外輔導工作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學習態度上都出現了一定的滑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甚至有的出現厭學情緒。針對這種現狀,課外輔導和心理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透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地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七、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形式,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組織大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髮展過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恆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良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徵,選擇適當的素材,採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影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學習,不墨守成規,注重教學積累和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才能順應教學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要求教育面向四化,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21世紀的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只讓學生會做各種各樣的“習題”,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一種社會價值,讓學生從生活中感悟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增強其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讓數學教學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

數學教學感悟10

  隨著課堂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與此同時,在教學的融合過程中也暴露出來一些形式化弊端。一節數學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是廣大數學教師共同關注併為之困擾的問題。在汶源學校從事數學教學一個學期後,終於讓我茅塞頓開,對一節好數學課的標準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下面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關注學生,面向全體

  我校呂校長不斷強調: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從學生出發,沒有真正放手給學學生,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不夠,關注差生不夠。

  聽了呂校長、趙翠主任和所有數學教師的指導後,我懂得了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首先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的教學方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形式;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透過合作、討論、交流;提出問題後,應讓學生自己去組織去發現,讓每個人都參與、融入進課堂,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二、關注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學習

  我們說,教師不應該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相反,應該跟著學生去探究建構。於是,課堂生成又成為一時髦話題。認為這樣才能體現以學生為本。才能讓學生建構出知識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逐漸懂得了教師應該在關鍵地方進行適時點撥,從思維的高度給予學生建構的契機。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導演”不是“主演”,應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給予幫助,使學生不斷反思,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習過程加以有針對性的指導。呂校長說:“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因此,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關注生命,著眼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的教學影響學生生命的發展。”“知識”要為“人”的生長服務!在汶源學校聽到了這樣嚴肅的話題,我深刻地反省著自身。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慧,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併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這一系列目標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但卻必須透過每節課來實現,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每個學生都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正如呂校長在每一次全體教師會議上所說:我們所進行的都應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在數學課上營造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無論是課堂的引入、新知的展開、結論的獲得、技能的形成、個性的`展現。課堂的每一分鐘都能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地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互動。使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經常伴有輕鬆感、快樂感和成功感,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

  四、課堂,因有效而精彩

  學校趙主任說“要抓住數學本質,數學課要有數學味”。讓我們的孩子在數學課堂上思維得到發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作為教師,要實現高效,首先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深鑽教材,精研課標,努力提高自身駕馭教材的能力,進而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其次,要紮實開展校本教研,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進一步濃化真正做研究的氛圍。

  課堂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要目標。一堂好課不同於一臺好戲。課堂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豐富情感。一堂好課,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習過程,著眼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教學感悟11

  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我們整個的數學課堂,因為有了它,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但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要反問一下自己:我的課堂真正改善了嗎?

  案例1:強扭的瓜不甜——方法一定要多樣化嗎?

  片段:這裡介紹一位老師在處理演算法多樣化時的一個教學片段:(教材背景介紹: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1頁“千以內數比較大小”,教材在編排上,已考慮到了演算法多樣化,因此,呈現了多種比較方法。)

  情景匯入後,教師問:312和285比,哪個大?你是怎麼比的?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後)師:彙報一下你們交流的結果。

  生1:我們小組是這樣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們也是這樣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師:還有不同方法嗎?

  (下面沒有學生舉手。)教師著急了,就開始啟發學生: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在數數時是怎麼數的?

  (學生不理解)教師補充:先數哪一個數?

  終於有一個學生舉手:我們是先數285,然後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後面,所以,312比285大。

  (教師聽了很高興,大大表揚了一番。)

  師:小朋友們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個數比較接近?

  生:300。

  師:那我們還可以怎樣比呢?

  (有幾個學生舉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應該比285大。

  (為了鞏固戰果,這位教師又請了幾個學生重複這種方法,然後,出示寫有這三種方法的小黑板,讓學生照著上面齊讀。)

  反思:聽完後,我就在思考:課堂中,對於學生沒提出的方法,教師是否有必要再補充呢?倡導方法多樣化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不僅要重視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與計算的必要性,……而且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即對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只有一種演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演算法的。可以說,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是在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按照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悅,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它是面向群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演算法,同時在群體多樣化時,透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演算法。

  看來,實施的前提是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他應有的發展。所以,我認為在課堂中,對於學生想到的方法,應鼓勵他們多說,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同時我認為,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方法的最佳化,比較出最方便簡潔的方法。對於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學生沒想到的,應該分兩種情況去考慮:第一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沒有包含這種簡便的方法,我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得出這種方法:第二種,學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經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師就沒必要再去花時間介紹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想到的這種方法就是一個既實用又簡單的比較方法,它對於以後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是有幫助的,教師就應該乘勝追擊,重點突出這種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麼大的力氣去引導學生呢?弄不好還可能造成以後在比較方法上的誤區:認為老師介紹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學生可能就用這兩種方法比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效嗎?

  片段:下面是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面積與周長的練習活動課”

  師:(與學生共同做了幾道鞏固練習後,出示:16個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幾種長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幾種不同的長方形嗎?現在請大家拿出紙片,前後4人為一組,大家討論一下。

  生:(30%的學生先表現出遲疑,但很快開始拿出準備好的若干正方形紙片,4人結成小組,有40%的學生未與他人討論,自己操作;10%的學生漠不關心;20%的學生雖有討論,但未具體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觀點)。

  此時教師快速巡視前排兩組,回到講臺,整理一下教具,2分鐘後示意結束討論,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組)。

  反思:的確,以教師為絕對主體的課堂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教師一言堂,很多教師推匯出給學生時間就是改變教學模式的重要標誌,然而

  主體地位與話語數量並非是一對絕對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於課堂討論存在的前提是給學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機會,而不僅僅在於時間量的簡單佔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討論小組並沒有出現思想的碰撞、激烈的爭辯,反而卻有學生表現出些許倦怠、懶散。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言,討論沒有影響教師思路的走向,或者說,它僅起到完成教師既定思路的輔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學生所出現的表現,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是經常會出現的,可總結成以下三種狀態:第一種情況是討論時,學生只會說,不會聽;第二種情況學生之間互相推委,都不願說;第三種情況是少數學生在說,多數人只是充充場面。

  如何改變這些狀況,我作了一些嘗試,一方面,我注意訓練學生,比如培養他們會說,包括先思考後說,在小組內小聲說,全班交流時大聲說,培養他們學會聽別人發言,學會等他人講完後再補充自己的意見,學會邊聽邊思考,同時還要學會讚賞別人,當然,作為教師首先要作好榜樣,學會欣賞學生的發言。我覺得這幾點還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我們一定要讓他們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除了訓練學生以外,我們老師自己也要注意這樣幾點:首先要端正一種認識,即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不等於放任自流。其次學生討論時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當成小組中的一員,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當學生不願開口時,給予及時鼓勵,增強其信心;當問題難度大,小組成員一籌莫展時,給予點撥誘導;當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局面處於僵持狀態時,給予巧妙化解;總之,教師要作為“引線人”和“及時雨”,以組員的身份參與討論並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使小組討論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我們說小組討論不是服務於教學形式的豐富與多樣化,它本身就是一種形式,要服務於我們的教學目的。

  現代教學觀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實個體,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內在規定性。”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從關注學生,關注教學的本質做起,不作表面文章,不搞表面形式,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煥發出異樣的風采!

數學教學感悟12

  摘 要: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是指透過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慾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高中時期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變化的時期,正確合理的引導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維的根源是問題

  關鍵詞:高中數學論文

  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是指透過問題為載體,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慾望,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積極主動的好習慣,高中時期正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變化的時期,正確合理的引導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維的根源是問題。在數學學科這種思維的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有效應用能夠活躍高中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及探究學習問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使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保障了高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問題教學法創新了教學模式,合理的運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實踐

  1.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教學的有效應用少不了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透過以下兩種方式:

  (1)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絡點建立情境。高中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由淺入深,從簡單慢慢變為複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在自身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引導來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在對新知識進行講解時,有效地結合學生自身的舊知識,提出一些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問題,能夠有效增添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對複雜的新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

  (2)透過多媒體裝置建立情境,數學學科的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一時難以領悟其中的內容,而多媒體裝置的運用,透過文字、影象、聲像以及畫面相結合,用生動的方式提出複雜的問題,能夠增添課堂學習的樂趣,也能激發高中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形象生動地將知識傳遞給每一位學生,也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變化式的教學

  為滿足新課改的要求,變化式教學創新了高中數學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在相同的教學條件下,對學生提問的命題條件及命題結論做出適當的改變,促使學生在自身的知識基礎上對這些問題再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鍛鍊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地帶領和指導高中學生,進而保證問題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3.建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

  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一般適合在課堂結束時對學生提出,讓高中學生在數學課後自行分組進行討論,能夠有效地活躍高中學生的思維,促進高中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使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不斷地得到最佳化,進而提升數學學習的成果。

  三、問題教學法的實踐感悟

  1.數學教師要把握適當的提問時機

  實驗表明,教師在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引導,能夠促使課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適當的時間結合數學知識,提出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並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激發學生的思維邏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2.教師需接受學生之間的差異

  高中學生的數學水平各有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基礎,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來進行問題的設計,從而促使全體學生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3.教師需明確問題的設計要求

  在整個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始,解決問題為結束,注重培養高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出的問題需具有新意及吸引力。教師根據高中數學教材中的內容,找出具有新穎的材料,引發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高中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2)問題需切合實際,具有針對性。教師需根據數學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來設計難度適中且具有實際含義的問題,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激發高中學生的內在潛能,促使高中學生能夠利用實際知識更好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充分地掌握數學學習知識。

  4.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增強學生自行提問題的理念,營造輕鬆愉悅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並引導其深入探究,且積極自主地解決問題,有效地鍛鍊高中學生的思維邏輯以及創新能力。

  由此看來,對高中數學實施問題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積極性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以及思維創造性,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問題教學模式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由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使學生擺脫以往被迫的學習狀態,化被動為主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當中,也能從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感悟13

  摘 要:高中教育可以說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中數學教學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感悟。

  關鍵詞:高中數學評職稱論文

  高中教育可以說是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中數學教學是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做好高中數學教學其實是比較困難的,高中數學的教學工作過程中筆者也產生了一些感悟。

  隨著新課改的不時推進和深化,新的教育理念順勢不得人心;新教材在運用過程中得到考證;教員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作變化;課程資源得到進一步的拓寬和開發等.同時,我們在解讀新課標、觀摩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以及在平常的教學理論中,經常也能聽到、看到、遇到課改的一些問題,對其中的一些問題也存在著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課標的施行談談本人的幾點感悟.

  (一)感悟之一:關於“情形的創設”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理想的情形中和已有學問的根底上體驗和了解數學學問.”於是乎在這種課改潛能的感化下,越來越多的教員非常注重“情形的創設”,不論是習題課、概念課、應用題課還是理論活動課都有一個“情形的創設”,上課一開端常常呈現這樣一種教學流程:教員創設情形――引導學生考慮――探究學習新課……為此,不少教員都要絞盡腦汁、煞費苦心腸想方設法去創設一個“情形”.當然一個好的“情形”,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協作交流的氣氛中,也可以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但是我們在充沛認識“情形”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要避免認識上的偏向,並非是一切的課的匯入都必需有一個“情形的創設”.《數學課程規範》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厚的理想背景”,這個理想背景既能夠來源於生活,也可來源於數學自身.數學教學應與理想生活相聯絡,絕不是一切的教學都必需從生活中找“原型”.

  因而我們在“情形的創設”中,首先要留意:情形的內容和方式應依據課的內容和不同的學段來創設,切忌牽強附會,讓情形成為課堂的“擺設”或使情形牽強化、庸俗化.其次,“情形的創設”必需目的明白,切忌在情形中“兜圈子”“繞遠路”.

  (二)感悟之二:關於“小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新課程實驗中運用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倡導協作學習簡直成了課堂教學變革的代名詞.但在理論中,我們發現協作學習方式的施行存在著誤區.

  在大多數的教員觀念中,協作學習主要適合比擬簡單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因此課堂中呈現出來的協作學習常常只是同窗們“協作”找出教師佈置的問題的答案在課本中的哪一頁然後派一個代表停止答覆.這顯然是一個誤區.由於這樣簡單的任務基本無須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方式更多的應該是在當學生個人遇到難以獨立處理的學習任務時應用,經過協作學習到達處理問題的目的.所以,“國外已有的研討以為,協作學習方式適合於較為複雜或較高層次的認知學習任務,適合於絕大多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任務.另外,假如教學目的自身包含了人際交往質量與才能培育的話,那麼,就更需求採用協作學習的方式,在協作中學會協作”.

  在普通的協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不會等其他學生髮言,而是首先把本人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方式.當教師問到學困生時,他們固然常常可以答對,但這並不是他們本人考慮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教師說,新課程讓學生兩極分化嚴重,一區域性也來自以上緣由.因而我們在小組協作時,一要把握好機遇,二要精心設計協作學習的內容,三要停止合理的分組,四要明白小組協作的目的.真正讓小組協作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繁華鬧走過場.

  (三)感悟之三:關於“課堂評價”

  規範以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問與技藝的瞭解和控制,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開展,要多用鼓勵性評價,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因而,在往常的一些公開課課堂上,每當學生答覆完一個問題後,我們常能聽到“你真棒”“你真聰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褒揚聲,然後全班學生“啪啪啪”的鼓掌聲,因而一節課上褒揚不時,掌聲此起彼伏,有的還能在額頭上得到一顆五角星,更有的還能得到教師準備的一份不測禮物!這種現象外表上看教員已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情感範疇,採用鼓舞性言語,鼓勵學生的學習,注重讓學生享用勝利的樂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味.而其實,過多外在的鼓舞並不利於培育學生內在、耐久的學習興味.假如教員的讚揚真實太多太濫,它將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慢慢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必然帶來更多的迷失.因而,教學中,教員要把握好評價的尺度,不要過多過濫,當然也要肯定和鼓舞學生髮明性的答覆,要善待學生呈現的錯誤,一旦學生答覆和解題結果與正確答案不符,應讓學生說出本人的考慮過程,然後再作評價.在一定的時分,關於學生的答覆,我們不用匆忙地作出評價,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認,要擅長接納學生,樂意聽學生說,給學生提供一個平安調和的心理環境.只要這樣,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才幹得到開展.

數學教學感悟14

  我校是一所以藝術教育而在整個鄂西北地區享有盛名的普通高中,每年高三畢業的藝術生在美術、音樂、傳媒等各類藝考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而同時文化課成績的上線率也達到了100%,做為一名多年來擔任我校藝術班教學的數學教師,我認為佔提高藝術生文化分空間最大的一科——數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藝術生數學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為他們量身定製好的教學方法,是藝術生能接受數學,進而學好數學的關鍵。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我就如何做好高中藝術生的數學複習談幾點認識。

  一、適當地整合教材,避難就簡 由於藝術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對純文化生還是要低一點,而且由於藝術生自身特點,也很難把高中數學所有知識點學得很好。所以教師不如研究教材和考綱,適度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我們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譬如我們可以以三角恆等變換、向量的數量積等幾個結合藝術生知識基礎可以學好的考點重點教學。有的就可以降低難度教學。比如等差數列、等比數列,可以降低函式方面相關考查要求。精心設計好每一份練習題(因為沒有哪份資料完全適合我們的學生),以保證學生集中精力學好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當然數學的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可能捨棄部分知識點,但這樣有重點的複習,可以讓藝術生較少地受到數學學習信心方面的打擊,又能有效地幫他們抓牢高考中的得分點。

  二、適度地拉長坡度,多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藝術生的基礎薄弱,能力較差,所以應該從他們的知識體系出發,低起點、小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降低理解的難度。教學內容和目標分解為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專案標,然後設計成多層次的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坡度較小、層次分明。如問題情境應該較多地利用具體感性材料,可以“減少”抽象性,從而降低理解的難度。教學定義、定理時從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充分利用化歸思想,化新為舊、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或透過平移等手段化靜為動,或透過換元法降次或減元。例如,在進行求函式y=Asin(ωx+φ)的單調區間、對稱軸、對稱中心等的教學時,引入換元法,化為y=sinx的相關問題,就比讓他們直接用整體代換的思想更容易操作。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由於很多學藝術的學生散慢的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常常不能持之以恆。加之多數學生對自己不正確的知覺可能會導致其不能積極地完成作業,不去努力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幫助為學生樹立現實的、具體的、可達到的目標,及制定計劃以實現目標。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等是一開始就要做的事。

  另外,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就算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新舊知識往往聯絡不上,孤立地貯存在頭腦中,出現掌握不牢的現象。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時的盲目思考,消除學生由於無效思維造成的倦怠情緒,要注重啟發,細心引導,讓學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逐步讓他們將已有的知識形成網路,並讓他們習得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數學方法。 四、注重師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師生情感交流是培養學生對數學興趣的基礎。情感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與心理體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課堂上,應精神飽滿、樂觀豁達、熱情幽默、張弛有度,這可讓學生受到感染,自信地對待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學中注意編選內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數學學科的表象美、知識結構內在的邏輯美、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思想方法的奇異美等,來激發藝術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注重學法指導,加強個別化輔導,做到有的放矢

  個別輔導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其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對學生進行幫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造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學習不得法,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有的思維不靈活,不會進行預習、複習,聽課時不知道怎樣抓重點、難點,不會記簡要的筆記,上課時跟不上。有的是思想問題。透過個別輔導可以從心理上和學習上幫助他們解決一定的困難,從而提高其成就動機。同時結合數學課的特點,隨時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怎樣提高聽課效率、怎樣進行預習和複習、怎樣自學、怎樣培養數學能力等。在備課時不僅備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於學生的思維,仔細揣摩他們學習的心理,努力體察學生可能發生的困惑和錯誤之處,做到未雨綢繆,估計在先;其次在課堂上要隨時從學生的神態、表情中觀察、揣摩,儘可能地掌握學生的思維進展程度,並作出相應的對策。如在複習集合的運算時,學生對交集和並集的符號總是弄錯,當他們弄明白兩個概念後,讓他們記住“交”與“並”兩個字的誇張的寫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記。或注意聯合國的英文縮寫”UN”中的“U”的含義。也可知道並集的意思.。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六、不斷反覆,螺旋式是上升

  由於知識的學習和複習幾乎是同時進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地達到某一高度,或為了鞏固複習過的內容等都需要有一定次數的反覆。藝術生底子本身薄弱,學習能力較差,理解知識較慢,且易於遺忘,因此有時需要不止一次的反覆才能習得一定的技能。但這個反覆不是純粹的重複,而是呈螺旋式地上升。反覆的時間不一定是連續的,但要遵循認知規律。一般在一週內一定反覆一次,當然也可設計於與其它知識的聯絡中,不定時地鞏固。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感悟,因為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因素很多,所有策略最後取得的效果如何乃是一個變數。一切的幫助和激勵都要透過學生自己才能起作用。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法無定法,畢竟適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我們每個一線的數學教師都可以根據身邊藝術生的實際情況在工作實踐中進行探索、總結,總能找到對自己學生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他們學數學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讓他們能學得會數學,進而把藝術生整體的數學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師平時還應該多與學生交流,在生活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在教學中付出自己更多的耐心,獲得學生的信任與愛戴,構建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往往在充滿師生之間彼此互信的良好氛圍下,“教與學”就會做得更為有效。真心的為學生付出,努力的傳授知識,再透過合適的教學方法,相信我們定會在藝術生的數學教學上開闢出一條陽光大道!

數學教學感悟15

  透過近一年多的小組合作教學,本人感受很深,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1.分配學習任務。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怎樣完成任務,評價的標準是什麼。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透過創設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善於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

  2.合作探究。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進入合作探究階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此外,老師還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瞭解每個小組學習的情況,同時注意瞭解每個小組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師預先設計好問題要有交流的焦點,交流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爭議性。交流的問題,如果沒有深度,則議論不開;如果沒有爭議性,則議論時也無法有效地展開。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透過交流使得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對此問題不理解的學生得到理解。其實這就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要說交流的是難點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每個人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後才能談到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以上就是我對課堂教學上的一點體會,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