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手足口病發病原理
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長皰疹,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併發症。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柯薩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最常見。
識別手足口病症狀
1、手足口病通常沒有明顯的前期症狀,多數病患會突然發病,發燒通常在38℃左右。
2、有些人會出現咳嗽、流鼻涕、食慾不振、惡性、嘔吐、頭痛等症狀。
3、在幼兒手、足、口黏膜以及臀部出現的皮疹,通常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由於口腔潰瘍是吃東西也比較痛,孩子往往會流口水、拒絕進食。皮疹通常在一週內就會自行消退,同時體溫也會下降。多數病例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
4、極少數病例會伴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如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遲緩性麻痺、心肌炎等。這類生病的孩子大多持續發高燒,病情發展迅速,以2歲以內的孩子比較多見,多在發病後3~5天內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嚴重的併發症。若出現下述症狀,很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家長要及時把孩子送到醫院治療。
(1)出現手足口症狀以後持續高燒。
(2)煩躁哭鬧,不願吃奶喝水,臉色不好。
(3)嗜睡、精神不好,甚至驚厥。併發走路不穩或者經常摔跤。
手足口病的流行與傳播
手足口病人在發病前數天即有傳染性,發病後1周之內傳染性最強。患者皰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皰疹破掉時病毒隨即溢位。咽喉部分泌物的排毒時間可持續1~2周,糞便約3~5周。在分娩前期受感染的母親會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如果孕婦在分娩前後有腸病毒感染的症狀,孩子出生後感染的可能性會更大。
手足口病的傳播方式有很多。病毒可透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汙染手、毛巾、玩具、餐具及寢具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染。患者延後的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經由飛沫傳染或接觸傳染。手足口病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因此事先預防很重要。
預防手足口病,家庭護理消毒要到位
(1)家長、孩子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家長餵養嬰幼兒時要洗手,教育兒童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督促孩子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淨食物的習慣。
(2)加強居室內空氣流通。
居室內應避免人員過多,禁止吸菸,防止空氣汙濁,繼發感染。
(3)生活用品常消毒。
經常徹底清洗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曬衣被;應將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時消毒,預防病從口入。
(4)家長應儘量少讓孩子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以減少被感染機會;
(5)如有不適,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
(6)補充營養,休息充足。
家長要給孩子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還要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因過度疲勞降低抵抗力。
家庭如何進行手足口病消毒
(1)如果家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還需對孩子的餐具,用品等進行消毒,當孩子痊癒後還應對所有物品進行最後的消毒。
(2)由於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及熱較為敏感,若有已受汙染的用品,可採用暴曬及煮沸消毒,也可從超市選購有衛生許可證的含氯消毒劑、漂白水稀釋後,採取浸泡或擦拭消毒。
(3)餐具和水杯可採用煮沸或用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生活用具、玩具等則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