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禮儀常識> 傳統婚姻的禮儀介紹

傳統婚姻的禮儀介紹

傳統婚姻的禮儀介紹

  小市民間一般沿用的婚姻禮儀有相親、定親、送日子、迎娶、回門等程式。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傳統婚姻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傳統婚姻的禮儀

  相親

  一般分兩個程式:首先,介紹人帶男方去女家,讓女家看看男家,也讓男女二人打個照面,或作短暫交談。後來,讓各方表態,如都同意開親,便約定日期,由介紹人領女方及其女性親屬去看男方家庭狀況,名曰“看家”。這時,女方如不同意,可小坐即去;同意了便留下就餐(這中間還有女孩給男孩煮糖心子的說法),男方家長可趁此機饋贈女方“見面錢(物)”。

  定親

  相親以後,便要議定日期舉行定親禮儀,訂婚雖不是法定手續,其習俗仍普遍存在,常是男方由介紹人或由兄弟陪同,攜帶豐盛的禮品,送至岳丈家及岳丈的至親,稱之為“上門”。岳丈本家及至親須輪流設宴招待,且放鞭遠接遠送,鄉人作陪,叫男方“新姑爺”,席坐上首,留宿雙日。隨後,女方也攜帶少數禮品到男方家回拜。這樣,一門親算正式定下來。也有由介紹人帶領女方(仍有女性親屬陪同)到男家“過門”的。男方盛情款待後,還要留宿(起碼得留下女方兩個人),翌日,則請裁縫給女方做衣(兩套以上)。總之,禮儀可簡可繁,並不千家一律。近年,程式日趨簡化。

  送日子

  經男女雙方及其家庭商議,選擇吉日為婚期,由男方備上禮物,將結婚日期寫上紅紙,曰“喜帖”。由介紹人送至女方家,女方接受了喜帖和禮品,婚期便算定了。男女雙方應為結婚籌備衣物、傢俱等。現時,還到當地政府領取結婚證。

  迎娶

  迎親之日,新郎由介紹人陪伴,攜帶重禮,領著抬嫁妝的人(須是偶數)至新娘家。女方設宴招待(黃鋪、王河等地,嫁妝由女方家請人抬送),新郎與一陪伴者吃罷中飯即先行回家。隨後,抬嫁妝的將嫁妝(城鎮現用汽車裝)抬到新郎家。嫁妝一般有三盆兩桶(洗臉盆、洗腳盆、澡盆、子孫桶、手提桶)、木箱、櫥、櫃、衣被蚊帳等。現時,富有人家還有沙發、電風扇、電冰箱、電視機、縫紉機等。

  新娘出嫁,親朋故里須得勸嫁。舊時,新娘用艾水浴身後,即深坐閨房。是時,請鄉鄰或親戚“福壽雙全”的'婦女幫助梳洗,用線絞去面部汗毛,俗稱“開臉”。開臉後,穿嫁衣(開臉要給“開臉錢”,穿衣要付“穿衣錢”)。臨行前,新娘須向父母及其長輩拜辭別禮。禮畢,由父親或兄弟背到堂屋,坐進花轎。新娘出門時不得沾孃家屋裡塵土,不得回頭望(說什麼沾了孃家土和回頭望,洩了孃家財氣,孃家人丁不旺)。臨行時,父母和親戚都得放聲大哭,邊哭邊祝讚些吉利的話。“哭嫁”謂之“哭發”。新娘出門時,鞭炮齊鳴。路上,新郎兄弟或叔爺須拎火爐,在途中討火種(這也是一個本地特色的趣事)。給火種者,以三個雞蛋或者本地特產的糕(意預步步高)相酬。新娘到婆家,須要從下游往上游走,叫做“兜水上”。舊時,花轎進村,大放鞭炮,當花轎在堂廳停下後,新郎將新娘牽下拜堂:先拜天地,再拜高堂父母,三是夫妻交拜;拜畢,由童男童女手捧花燭,前導後隨,伴入洞房,有的人家還安排兩位婦人執紅色叉袋,交替鋪在新娘腳前,新娘踏叉袋慢步進入洞房,以兆傳宗接代(袋)。新娘由兩位福壽雙全的婦人牽入洞房後,在床沿坐定,再由新郎掀新娘頭上的紅色方巾;接著新郎坐到新娘的左邊,謂之“坐帳”,兩人同喝交杯茶,同吃團圓子;然後,賓客大鬧新房,常有的是用油拌鍋煙摸新郎新娘的臉。現時,早就沒有坐花轎的許多習慣,新娘都是步行或乘車到婆家,一般是舉行新式婚禮,有司儀、主婚人、證婚人等,讓新郎新娘介紹戀愛經過,唱情歌,給客人奉點菸火、倒茶,來賓致祝賀辭。農村中,仍有在半夜時分宴請女方送嫁的兄弟、媒人及親朋好友的,謂之“翻席”,一般吃五葷四素冷碟(豬肝、豬舌頭、豬耳朵、雞肫、鴨蛋、凍米、瓜子、糕、糖果)。

  次日,新郎家須接岳父及叔岳父來家作客,以隆重禮儀相待。

  結婚之日,忌打破碗盞和損壞傢俱,忌說不吉利之話。

  回門

  結婚第三天,新郎新娘攜帶禮品一道到女家拜望,叫“三朝回門”。一般吃過中飯後即回到婆家。

  送滿月茶

  在婚後將要滿月之時,新娘家要辦凍米、紅雞蛋、餅子等茶料,由新娘的母、嫂輩送到婆家,謂之“送滿月茶”。男家藉此機會宴請女家來客,以開親戚往來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