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方案> 康復中心建設方案範本

康復中心建設方案

康復中心建設方案範本

  篇一:社群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實施意見》(穗字[20XX]15號),從20XX年起,全市分步驟開展廣州市社群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下稱“中心”)建設工作。中心的建設是構建我市殘疾人康復服務和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為做好中心的建設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一)中心建設目的

  為社群內有精神康復需要的物件提供社群康復訓練、心理疏導、事前預防、危機介入,實時支援、個案跟進服務,建立社群精神康復服務網路,填補社群精神康復服務的空白,對接現有精神疾病防控體系,增加社群精神康復服務資源。

  (二)中心建設的時間要求

  20XX-20XX年分兩年在全市建立13個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白雲區2個,其餘各區縣各1個)。20XX年,建成3箇中心並投入服務。20XX年建成10箇中心並投入服務,20XX 年後根據各地精神康復服務實際情況,按需報市政府批准建設。

  (三)中心的服務內容

  中心採用社會工作的方法開展業務,面向具有廣州市戶籍的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或納入衛生部門《廣州市精神疾病社群防治與康復資訊管理系統》、公安部門《全國重性精神病人資訊管理系統》管理的精神殘疾人和精神病康復者提供社會能力適應訓練服務;為上述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家庭提供心理疏導、危機介入支援性服務;為社群內有明顯精神病症狀的物件提供諮詢、轉介、危機介入支援性服務。

  二、中心建設的要求

  (一)中心透過“政府出資購買、社會組織承辦、全程跟蹤評估”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運營。由有服務經驗的民辦社會服務機構承接運營,以精神病人和精神病康復者群體的服務為核心,提供含諮詢、轉介、輔導、個案、危機介入“一站式”綜合精神康復服務。

  (二)中心具備為所在區(縣級市)不少於200個精神殘疾人或精神病康復者提供支援服務的能力。承接服務運營的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須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應不少於8人,總數的2/3以上為社會服務領域相關專業人員、1 /2以上為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應持有國家認可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工作人員的職業類別包括社會工作師、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護士。

  (三)市殘聯委託第三方機構對中心進行業務督導和服務質量監察。

  (四)承接中心的社會工作服務專案,納入政府採購管理範疇,由市殘聯透過公開招標確定承接運營的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

  三、工作措施

  (一)確定中心選址

  各區(縣級市)殘聯結合當地實際,充分考慮危機介入的緊迫性,在精神病人或精神病康復者相對集中居住的街鎮選址建立中心。確定選址之後,區(縣級市)殘聯以每個中心作為一個獨立專案的形式報市殘聯審定。市殘聯按照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推進建設工作。

  (二)落實中心場地

  中心場地由各區(縣級市)殘聯落實。中心的場地應獨立設定,首選所在社群閒置獨立的公建配套用房,有條件的區(縣級市)可以自行協調落實場地。中心場地面積應能滿足中心的日常服務需要。

  (三)確定服務機構

  市殘聯在審定中心運營方案後,透過公開招標確定承接社群精神康復綜合的定點服務機構。區(縣級市)殘聯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在定點服務機構中選定承接本地社群精神康復綜合的服務機構。

  (四)合約簽訂

  1.由市殘聯與區(縣級市)殘聯及其選定的承接服務機構簽訂三方合約,市殘聯為合約組織實施的業務督導和服務質量監察方,區(縣級市)殘聯為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服務購買方和管理方,服務機構為服務提供方。

  2.中心的合約以三年為一個週期,週期內每年一簽,每年均進行末期評估,年終評估合格後續籤,評估不合格的不予續簽,按照政府採購工作程式重新確定運營機構;三年期滿之後按照政府採購工作程式重新確定運營機構。

  (五)建立工作和服務質量監察機制

  市殘聯制定《廣州市社群精神綜合服務中心服務質量標準(試行)》,區(縣級市)殘聯據此對區域內的中心進行管理;制定《廣州市社群精神綜合服務中心資助及服務協議(試行)》,明確實行購買服務和專案管理的具體規定及要求。服務質量監察工作由市殘聯具體負責,委託符合資質的第三方社會服務專業機構進行。服務質量監察工作每年進行兩次,分別在年度中期和年度末期進行。

  四、經費保障

  (一)購買服務經費

  購買服務經費分為基本運營服務經費和績效運營服務經費兩部分。20XX-20XX年,每接收一個服務物件按400元/月的標準安排精神殘疾人精神康復服務經費,每個中心服務容量低限標準為100人,上限為200人,每年為接收的服務物件提供12個月的服務。20XX年後視財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標準。

  基本運營服務經費的標準:按照中心為100個服務物件提供12個月服務所需服務經費的總額撥付基本運營服務經費,以保障每個中心基本運作。

  績效運營服務經費的標準:每個中心超過服務容量低限標準接收服務物件的,按照超過低限標準的人數和服務時間,按照400元/人/月的標準,據實安排安排精神康復服務經費,保證中心常態化、專業化運作。

  上述兩項經費由市與區 (縣級市)兩級財政共同承擔:市本級財政與越秀、海珠、荔灣、白雲區按5:5比例負擔;與天河、黃埔、番禺、花都區按4:6比例負擔;與從化市按 8:2比例負擔;與增城市按6:4比例負擔;南沙、蘿崗區由區全額負擔,納入市和區(縣級市)年度財政預算安排。

  購買服務經費市本級財政負擔部分透過轉移支付到各區(縣級市),各區(縣級市)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並按照合同規定直接支付到中標服務機構。購買服務資金當年撥付,當年結算,每年1月30日前對上一年的購買服務資金清算,基本運營服務經費超支不補,結餘留用,績效運營服務經費按實際進行清算。

  購買服務經費的支出用途為:

  1.人員開支(工資、獎金、五險一金和以上支出引致的稅費等);

  2.專業支援(包括聘請督導費用、社工入職培訓和其他專業培訓費用等);

  3.開展專業服務和活動費用(包括服務和活動產生的物料、交通、誤餐、組織義工等費用);

  4.日常辦公費用(包括辦公耗材、保潔、安保、水電、場地維護等);

  5.其他雜費(包括中標費用、機構年度相關稅費等)

  (二)設施經費

  按照每個中心一次性25萬元的標準安排設施經費。設施經費可用於中心購置服務裝置、服務設施和必要的裝修專案。不足部分由區(縣級市)統籌解決。

  (三)場地經費

  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場地購買、租賃等費用由區(縣級市)統籌解決。

  (四)業務督導和服務質量監察經費

  第三方機構服務質量監察經費按當年市區兩級購買服務總資金量的`2%安排。業務督導經費納入廣州市精神病防治康復經費統籌安排。

  上述經費中除(二)中廣州市本級安排資金來源為依程式申報廣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殘疾人事業資金立項解決外,其餘資金來源均為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五、組織領導保障

  (一)市殘聯、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在各自的職能範圍內做好中心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二)市殘聯統籌協調中心建設工作,制定工作規範,確定服務機構並針對服務機構開展業務督導和服務質量監察工作。區(縣級市)殘聯做好中心服務物件的稽核和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督工作,協調同級民政部門共同做好中心場地的落實工作並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資助專案的申報和後續相關工作。

  (三)市、區(縣級市)民政部門做好福利彩票公益金專案的資助工作。

  (四) 市、區( 縣級市) 財政部門根據中心建設工作的情況安排資金,保證資金足額、按時撥付。

  六、其他

  本方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關政策法律依據變化或者有效期屆滿,根據實施情況依法評估修訂。

  篇二:醫院康復科專科建設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規劃好科室的發展,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重點建設專科工作發展規劃,逐步推進專科建設。制定我院康復科發展規劃。

  一、發展方向:

  在原有專科建設基礎上,本專科以項痺、腰腿痛、中風病為重點病種,並拓展骨傷、中風病亞病種等疾病的綜合康復治療。堅持中醫理論辯證論治的特點,以臨床實踐為基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重點著手於長期最佳化康復防治方案、拓展康復使用範圍的臨床研究。在建設過程中,以建立康復科三大重點病種辯證論治規範、臨床療效評價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擴充套件康復科疾病譜。

  二、主要目標:

  1、5年內將我院康復科建設成為“設施裝置先進、技術服務一流、中醫特色突出”的康復中心。該中心集臨床、教學、科研於一體,服務於本市30萬人口並向外輻射周邊縣市,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康復基地。

  2、建立最佳化康復、中藥防治項痺、腰腿痛、中風病等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案。

  3、康復亞專業-神經康復的建立和完善。

  4、完善資訊來源,建立康復治療辯證論治規律。

  5、建立康復療效評價標準。

  6、建立康復防治本專科重點疾病的資料庫,確定療效、經濟實惠的方案,以便推廣應用。

  7、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實現專科可持續發展。

  8、完善康復護理隊伍建設,提供康復理論知識培訓。

  三、預期進展:

  1、建立和完善優勢病種的療效評價方法、防治方案。

  2、適時使我院優勢病種進入臨床路徑。

  3、繼續與福建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XX醫院開展合作,開展學術交流。

  四、關鍵指標

  1、提高床位使用率與週轉率,降低藥品比率,增加業務收入。

  2、增加PT、OT等非藥品使用率。

  3、建立推廣應用臨床康復治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5%-10%。

  4、建立本專科重點疾病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5、提高病患的滿意度,擴大影響力。

  五、主要工作內容

  1、在院內外宣傳康復專案特點,治療效果,提高社會各界康復意識。透過病人及時反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改正我們工作當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質量與服務。

  2、著力建設康復科病房、規範發展康復科病房管理,實行有康復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

  3、有關管理制度和分配機制等規章制度的建立。

  4、全面啟動中醫治未病、天灸、亞健康服務等工作。

  5、積極開展康復預防、康復治療等全面康復、完善康復工作體系和服務網路,廣泛聯絡各科專家傳播康復資訊,普及康復知識。

  6、與殘聯合作,增加社群服務專案,擴大康復輻射面。

  7、加強業務學習,力爭創出科室特色與品牌。

  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合理人才梯隊

  六、科室理念

  我們的服務理念: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我們的價值理念:您的康復是我們醫護人員價值的最大體現。

  建設週期內工作計劃:

  20XX年度

  1、最佳化三大病種臨床診療方案,完成各病種在運動處方、護理、心理治療、飲食治療等方面的治療方案。

  2、明確臨床診療常規,突出小針刀、推拿手法治療、中藥、火罐等傳統治療方法在疾病中的應用。

  3、繼續抓好康復科運動作業室建設;

  4、科室場地添置無障礙設施。

  5、逐步開展吞嚥、語言功能功能障礙訓練.

  6、建立康復宣教室:

  7、做好橫向聯合,拓展骨傷、腦損傷、神經損傷等傷病的功能訓練

  8、開展網上宣傳、義診、學術交流等形式推廣康復科常見疾病的診治,擴大影響力。

  9、派1—2名人員進修學習。

  10、勞務酬金實行二級分配,以工作量為主,結合崗位工作、職稱、病

  人滿意度綜合考慮。

  20XX年度

  1.定期到其他科室查房,瞭解病人康復情況,指導相關科室醫師開需要的康復治療專案,指導本科人員制定康復計劃及實施。本科醫師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適應證,向其他相關科室醫師推介本科特色。

  2.有計劃對本科醫師進行全面康復培訓,做到康復理論和康復治療技術每週一小訓每月一大訓,以提高每位醫師的康復理論及康復治療技術水平。

  3.全面開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拓展腦損傷、腦癱、骨折術後功能康復、有計劃地開展慢阻肺、心腦血管疾病等內科病的康復介入。

  4.在院內外宣傳康復專案特點,治療效果,提高社會各界康復意識。透過病人及時反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改正我們工作當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質量與服務。

  5.對疑難病人進行科內討論,以提高治療效果增進康復醫療技術水平。

  6、.加強住院部病人管理,實行有康復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由科主任、護士長全面組織實施管理方案,科內人員分為病房管理組、現代康復組、傳統康復組、康復護理組。具體方案如下:

  病房管理組:負責管理具體病人的檢查、診斷治療、書寫病案、康復評定、制定康復治療方案。

  現代康復組:負責進行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言語矯治、物理因子治療。 傳統康復組:負責針灸、推拿、拔罐、重要燻蒸等。

  康復護理組:發揮康復護理優勢,開展有康復特色的護理和康復宣教。

  7.加強門診管理,門診為康復科的視窗,負責為病區輸送病號。門診醫

  師接診病人,開出治療單或聯絡住院,交由科內統一安排,其他科室介紹病人到我科,由我科統一安排治療。

  8、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康復人才,尤其是康復治療師,以利更好開展業務。

  9、營造科研氛圍,力爭每有1篇以上論文發表。

  20XX年度

  1、完成中風病證治規律、療效評價方法。

  2、繼續中風病針灸、針藥結合防治方案的規範化臨床研究。

  3、建立可供臨床推廣應用的中風病特色療法。

  4、開展頭穴透刺針法配合言語康復評定訓練系統治療中風後言語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

  5、完成中藥蒸氣浴配合推拿手法治療中風後肩手綜合徵的研究,提出可供推廣的臨床應用方案。

  6、完成針灸結合隔物艾灸治療中風後排尿障礙的觀察。

  7、開展針灸預處理對腦卒中預防作用的療效評價的研究。

  8、完善中風病資源資料共享平臺及中風病臨床資料庫。

  9、選送1—2名臨床骨幹去外院進修學習,聘請國內著名專家進行學術講座1—2次。

  10、投入專案建設經費約20萬元。

  11、完善中醫特色治療臨床應用療效評估。

  篇三: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實訓中心建設方案

  根據廣東省財政廳、教育廳《關於下達20XX年省中等專業學校及專業專項資金的通知》(粵財教〔20XX〕33號),我校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獲得廣東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實訓中心專案建設競爭性分配專項資金150萬元,用於該專業實訓中心裝置的採購。為了保證專案建設的順利進行,確保資金科學合理運用,根據《廣東省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粵府〔20XX〕125號),結合學校及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實訓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實訓中心建設方案》如下:

  一、組織機構

  ㈠專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區偉雄

  成員:蘇秀芳、蘇 彪、唐少蘭、張貴鋒、廖仰平

  ㈡專案建設工作小組

  組長:蘇秀芳

  成員:廖仰平、張貴鋒、易明廣、劉 輝、劉潔芳

  ㈢專案建設資金監管小組

  組長:蘇 彪

  成員:陳燕凱、唐少蘭、葉建新、王 立

  二、建設目標

  緊跟國內健康產業發展利好形勢,圍繞康復保健崗位職業技能要求,充分體現中醫特色優勢,著力建設實訓教學區、模擬社群康復中心、中醫康復和美容臨床中心等實訓和臨床實踐功能區,集實訓教學、社會培訓、職業技能鑑定、技能競賽和教產研發服務定於一體。成為行業一流、省內領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打造市級公共實訓中心建設的樣板工程,服務於當地健康產業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建設思路

  ㈠遵循科學性、前瞻性、現實性及通用性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

  ㈡定位準確,面向健康服務行業和基層社群培養技術人才,以培養學生技能為核心。

  ㈢分期、分批、分階段推進。早期,做好實訓中心建設總體規劃。中期,在實訓中心初步執行的基礎上,加強內涵建設,重點探索如何更有效實現一體化實踐教學。發展期,形成辦學優勢和人才培養特色,在充分發揮實訓教學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其社會服務功能,加強各類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

  ㈣硬體與軟體建設並重。在加強設施裝置等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實訓中心中醫康復和養生保健人文環境的設計、資訊化管理和科學執行、師資培養等軟體建設。

  ㈤校企共建,資源共享。與企業深度合作,構建校企之間“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的實訓基地執行機制,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擴大“訂單培養”規模,按照行業企業需求開設特色課程。與企業合作開展定向研究,為企業提供研發服務,透過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促進企業生產力的提高,實現教產合一。

  四、建設內容:

  1.實訓室擴建。購置一批先進的裝置,對中醫康復保健實訓中心現有裝置進行更新和補充,增加120個工位數,以適應本專業不斷擴大的招生規模和培訓規模。

  2.模擬社群康復中心建設。根據衛生部《關於進一步將殘疾人社群康復納入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的意見》中社群康復中心配置要求和《廣東省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康復室建設規範》,建設一間模擬社群康復中心,作為省全科醫師培訓基地的配套設施,以適應當地社群康復技術人才培訓和全科醫師培訓的需要。

  3.中醫康復和美容臨床中心建設。該中心將職業技能鑑定所、中醫藥研究院、雲浮市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中心、學校門診部融為一體,有獨立的建築和機構設定,集學生教學實訓、保健按摩師和美容師職業技能培訓鑑定、中醫康復保健產業開發和中醫養生理論研究、針灸推拿等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和推廣應用、社群康復保健服務、中醫美容養生於一體。

  五、進度安排

  N 專案任務 建設進度時間

  1 省財政資金到位 20XX年6月

  地方財政資金到位 20XX年7月

  學校自籌資金到位 20XX年3月

  其他資金到位

  2 裝置招投標 20XX年7月-8月

  3 裝置到貨 20XX年9月

  4 裝置驗收 20XX年10月

  5 裝置投入使用 20XX年11月

  6 基地指導教師培訓 20XX年11月

  六、績效目標

  專案評定指標 本專業現狀 專案建設目標

  實訓設施

  實訓場地總面積(M2) 820 940

  實訓裝置總值(萬元) 285 530

  實訓室總數 8 9

  主要實訓裝置臺/套數 132 216

  實訓工位總數 350 470

  實訓與培訓

  本校學生實訓課時數(學年) 1220 1660

  承接兄弟學校學生實訓人數 0 100

  承接師資培訓人數 0 20

  承接企業員工培訓人教 0 100

  承接其他社會培訓人數(學年) 0 300

  承接技能考證培訓人數 709 1000

  七、保障措施

  ㈠組織保障。成立專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資金利用審查工作小組、專案驗收工作小組,三個小組均制定工作制度,相對獨立工作,並邀請校外行業專家參與。

  ㈡制度保障。科學制定《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嚴格執行《預演算法》、《政府採購法》和學校《財務及資產管理制度》,設立獨立賬戶,確保專款專用和資金使用效率。

  ㈢資金保障。積極籌措經費,地方財政承諾劃撥配套建設資金75萬元;學校集中財力,自籌25萬元配套建設資金,並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㈣人才保障。建設過程中聘請職業教育專家、行業企業專家全程參與指導,由護理專業市級學科帶頭人牽頭負責,本專業骨幹教師參與。

  八、附件

  ㈠裝置採購清單。

  ㈡實訓室建設效果圖。

  廣東省新興中藥學校

  二〇XX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