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習作評改調查報告範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很多地方,“生寫師改”這種評改模式還普遍存在,它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每當學生完成習作後,評改則是教師的“專利”了,學生習作的好壞全由教師說了算,而一些教師往往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以成人的思想認識和寫作能力去評改學生習作,常常改得滿紙通紅,耗時耗力,收效甚微,聽說有的老師還花錢請人評改習作,真可謂是“吃力不討好”!學生則認為寫成文後不必再去下功夫,評改作文是老師的事情,無形之中缺乏自主評改的意識,這很不利於學生養成的良好作文習慣,而教師“體無完膚”的評改並沒有起到實效性,學生當作“耳邊風”,作文字發下來只看看分數,沒有二次修改和二次習作的習慣。老師的勞動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許多習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難怪有位外國作家說:中國的孩子為什麼老愛拾到錢呀?老師怕教作文,更怕改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更沒有改作文的習慣。為了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瞭解師生習作評改的方法,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減輕老師的勞動負擔。我對棗園小學高段習作評改進行了調查。
二、調研目的
1、瞭解小學生高段習作自評互改的現狀
2、尋找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水平的對策,尋求一條適合師生評改習作的有效性的捷徑,促進我片學生作文水平的的全面提高。
三、調研形式、內容
對棗園小學五年級二班59個同學進行調查,採用談話、訪問、目測等方法進行調查。我校五年級兩個班學生本期習作各八次共118本作文字。
四、調研時間
xx年4月——5月
五、調查設計
表一: 序號:XX 問題:XX 回答 (是) 回答 (否)
六、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的作文水平差距很大
這種差距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一個班中,成績高與低的差距較明顯,25分、27分的一等作文有15人,而24分以下的作文居多,佔30人,50%,其間最高與最低相差約16分左右;班級之間,五二班一等的作文多,而五一班而則三等的作文佔一大半;學生優秀的作文可以寫五、六百字,書寫乾淨整齊,選材新穎,語句通順,有真情實感。而成績差的學生作文則是二、三百字左右,書寫凌亂,龍飛鳳舞,難以辨認,根本沒有中國漢字方正的特點,錯別字、病句也多。
2、學生作文內容貧乏、空洞
從抽樣的118人的作文來看,學生作文最大的問題還是沒內容好寫。作文材料貧乏,不夠典型,內容空洞,泛泛而談,認真閱讀學生的作文分析原因便一目瞭然。如學生作文的來源大都是《作文書》上的例子,可笑的是一次寫“我的小夥伴”,80%的學生寫了同一個題材,像扶老人過馬路、扶小弟弟小妹妹、拾到人民幣、捐助殘疾人等居多。究其根底,關鍵是不具備獨立選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視而不見,不會發現捕捉有價值的寫作材料,更不要說對事物的敏感和認識的分析了。
3、學生寫作後不會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見,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們要讓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修改的形式多樣,可自改、互改,也可集體改。而學生寫完後就認為是老師的責任了,草草了事,態度不端正,有的是錯別字特多,而自己卻熟視無睹。
4、教師沒有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
《小學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習作中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而很多老師認為:學生還小,不會改。重點指導學生習作、構思、選材、立意等方面,而卻忽視了習作評改方法的教學,挫失良機,讓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的習慣,也加重了老師的勞動負擔。
5、老師評改習作的評語不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老師以成人的思想認識和寫作能力去評改學生習作,常常改得滿紙通紅,耗時耗力,收效甚微,而教師“體無完膚”的評改又往往很容易挫傷學生寫作積極性。學生根本不接受教師的評改意見,把評改意見當作“耳邊風”,教師的評語常常是:語句通順、故事完整、有感情、有錯別字等老一套通用語言,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學生修改的激情。每次發習作本下來,學生只顧分數,再加上教師批改習作的標準高,學生習作只能得70幾、80幾分,永遠沒有進步,長此以往,學生厭倦了習作,把習作當成眼中盯,考試時乾脆不寫。
七、改進作文評改的思考與建議
1、加強宏觀指導,激發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作文的內驅力。《課程標準》一再強調:習作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上。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加強讀寫結合
以閱讀促寫作,以寫作促閱讀,使閱讀與寫作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品,都是作者細心觀察、認真思考、親身感悟寫出來的。教學時,我們除了讓學生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外,還要認真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即看看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又是怎樣寫具體的?如果文章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就不失時機地練一練,可仿寫、續寫、補寫等。
(2)積極開展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50萬字,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地引導學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並要求學生在讀書時遇到好詞、佳句多讀讀、多記記、多品品,並逐步把書面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必要時,老師跟學生一起賽跑,看誰讀得多、記得多。這樣習作時就能做到“先積而後發,厚積而薄發”。另外,教師還要成為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可經常給學生找些精彩片段讓學生賞析,提高鑑賞能力。還可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讓學生體驗到讀書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3)加強實踐活動,豐富寫作題材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湧,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創作理論強調:創作的源泉來自生活。這都是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豐富而又充滿童真、童趣的活動,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聽鳥叫蟲鳴;秋天漫步田園;冬天雪中即景。那種感覺別提有多愜意!也可根據需要有的放矢組織一些有益的實踐活動,如做家務、辦小報、貼葉子畫、粘種子畫等。並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留心觀察、體驗,同時把感受寫下來。這樣不僅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能力,還做到了說真話——“我口說我想”,表達真情實感——“我筆寫我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天天堅持寫日記,並每天在班上交流,及時點評,多鼓勵,激發習作興趣。
2、注重修改,使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見,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們要讓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修改的形式多樣,可自改、互改,也可集體改、家長改,老師改。做到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1)學生自改互改
學生自改和互改的過程,實際上是習作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課程標準》在的第三階段目標中提出“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那麼,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自改和互改呢?
葉聖陶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 學生自評自改習作很關鍵。對於學生自評自改,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評自改的意義,教給他們評改習作的方法,使學生樂於、善於評改自己的習作。可以讓學生透過誦讀法、推敲法等方法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並做出評價,寫上評語!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在學生自評自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互評互改。讓學生認真閱讀、思考、研究別人的習作,找出優缺點。推己及人,汲取別人的精華,去其糟粕。這種平等地位的評改,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們既是作者又是讀者,評改中角色不斷轉換,相互啟發,互相合作,集思廣益,有利於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
(2)家長評改習作要講究方法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們,可以說對於孩子的一切都瞭如指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溝通交流,如果方法得當,相信孩子很願意把自己剛剛完成的習作讀給爸爸媽媽聽,這時,父母可以不失時機地對孩子的習作進行點評,真正成為孩子習作起步的“領路人”。凡是有家長指導的學生,習作水平進步很大,家長不在家或指導不了的,就可以讀給哥哥、姐姐聽,讓他們幫助修改。
( 3)教師評改方式要靈活多變
首先,教師可以採用面批面改。面批面改是一種直觀、互動、有個性、針對性強的作文指導方式,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作文能力、修改能力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可在每次作文中或作文後,找幾個學生進行面批面改,爭取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至少一次面批面改的機會。對個別學生的作文還可以進行重點輔導,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反覆修改的優秀習作,還可以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發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其次,教師可以在快速瀏覽全班學生習作的過程中,隨機簡單批閱部分作文,再挑選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習作在全班講評。再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挑選一些他們認為有代表性的習作在全班講評。最後,教師的評價語要克服俗套,多用鼓勵語言,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總之,教師評價方式的靈活多變,利於客觀地、多角度地評價學生的習作,能使習作評改更紮實有效。
要注重習作評價方式的改革,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透過適當的評價誘發學生的習作動力,激起學生奮發向上的習作熱情。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切忌用一把尺子去量水平各異的學生。對每個層面的習作都應該作縱向比較,發現進步及時鼓勵。此外要多渠道、多層次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讓孩子們品嚐到了習作的樂趣,激發了強大的創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