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禮儀教育理論範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備的文明禮儀知識是人們形成良好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基礎。人的知書達禮並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實踐獲得的。目前,小學生對該知識的認識較薄弱,要改變這種現象,要從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入手。我班把抓好學生的行為規範訓練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突破口,實施禮儀教育,讓學生初步學會,怎樣尊敬國旗,怎樣有禮貌待人,怎樣做才是一個誠實、節約、講衛生的好少年,懂得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
一、提高認識,點滴做起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較差,抽象思維還未充分發展。因此,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應明確、具體、詳細,提高可執行性。如:在與人交往中所表現的禮儀。和別人見面時要說聲“你好”、“您好”;跟別人道別時說聲“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得到別人關心、幫助、支援時要說“謝謝”;打擾了別人或有愧於人時說聲“對不起”、“請原諒”。別人向自己道歉時應該回話“沒關係”、“別客氣”等。這些要求非常明確、具體,有助於學生的遵循。
首先,教育學生學會尊重
禮儀教育界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教育學生尊重人,關心人,是禮儀教育最基本的內容。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勞動,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尊敬師長,禮貌待人。不欺負弱小,不取笑他人,不以自己所長譏笑他人之短,不諷刺挖苦他人,不傷害他人的自尊,不給他人起綽號,不以別人的生理缺陷而貶低人。2、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發展自己,要從尊重自己的身體和名譽做起。
其次,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禮儀”用語
對別人表示尊敬時,用尊稱您
對老年人,可稱老爺爺、老奶奶、老大娘、老師傅等;對中年人,可稱伯伯、叔叔、嬸嬸、阿姨等;對比自己稍長些,可稱大哥、大嫂、大姐;與海外交往時,可使用小姐、先生、夫人等稱謂;說話語氣要和藹,可運用一些委婉的語氣詞,如吧、呢、嗎;當請求別人做某事時,應使用表求客氣的詞語,如請、麻煩、勞駕等;當得到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非常感謝;當妨礙了別人,給別人帶來麻煩時,應主動說對不起,請原諒;當別人向你道歉時,應主動說沒關係。
再次,培養學生符合規範的禮儀舉止。
正確運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禮讓、立正敬禮等禮貌體態語言;待人大方,雙手接物;拜訪他人要預約,並選擇合適的時間,一般應避開他人休息和吃飯的時間,特殊情況需說明;進入別人房間或辦公室應事先敲門,待主人允許方可進入;在別人家作客,不應亂翻、亂動人家的櫥桌抽屜和書籍玩具;平時要注意衣著得體,夏天在公共場所不穿拖鞋,不赤脯,不穿小褲衩等。
二、教師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必要性,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終嚴以律己。縱觀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無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樹立起豐碑,成為“萬世師表”。
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教師是學生直接仿效的物件,也是文明禮儀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很大程度影響學生,因此,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說過:“教師的現在,就是學生的將來”。一個人格高尚的教師,都必須具有一種嚴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應該做得到。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也應該點頭或招手向學生問好;當老師做錯了,也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的小節,體現出尊重學生,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首先,我們強加對自我的要求,並公開向全班學生宣佈“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首先要做到。”其次,抓典型示範。在班級裡提“爭當禮儀示範員,爭創禮儀示範班”的口號。讓學生們在活動中懂得坐、行、立、禮的常規,以此提高他們的禮儀水平。經過一階段培養,我班在禮儀行為規範方面收效較好。
三、整合德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動,形成合力。透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切實加強教師家訪工作組織管理,教師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特別要重視與後進生家長聯絡,取得家長的支援和理解,從而充分調動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學生。
2、抓家長,最佳化禮儀教育的外部環境。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家長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我把抓好家長工作也作為重頭戲來唱。首先是抓育人意識。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願望,大的趨勢是望龍,重智輕德,我向家長髮出倡議書,並將家長的反映編成冊。其次是抓禮儀教育指導,家庭中如何進行禮儀教育,不少家長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普遍認為,家長的示範十分重要,家庭禮儀教育要“從生活入手,從交往中引導,從習慣中落實”。我把家長的經驗集中起來,以問答的方式,為家長在家庭進行禮儀教育提供諮詢。
四、在實踐活動中強化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踐練習,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那麼在禮儀行為規範中運用禮儀法,將其行為進行分解強化練習,以達到學生能掌握其行為技能的目的。如在進行“如何做客”的行為訓練時,教師首先創設情境,然後指導學生“做客”練習時,要求學生準確用好“您好”、“謝謝”、“再見”文明用語。並不斷指導學生,讓座、開門、走姿、坐姿等,使其不僅語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如:組織學生開展敬老扶幼、綠色環保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群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孩子既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鍛鍊。
2、開展活動競賽,強化訓練。這是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比賽形式進行訓練的方法。教師針對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開展禮儀規範表演比賽。在大家的注視下,同學們會全身心投入,從中體驗著講禮儀的愉悅,另一方面也可以採用問答式競賽,教師出示問題:如,怎樣尊敬老師?與長輩說話時注意什麼禮節?怎樣打電話?父母的同事親友來訪時你該怎樣做?等等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參賽,看誰懂得多,回答的得體的,請組內同學實際操作一遍,最後,根據實際表現,評出“優勝小隊”“最佳禮儀少年”。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從規範行為習慣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從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內化過程。我們不僅應該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讓這種美德佔據孩子的心靈,成為一名合格的現化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