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木蘭詩> 概括木蘭詩的主要情節

概括木蘭詩的主要情節

概括木蘭詩的主要情節

  木蘭詩寫的是一位女子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樸實、勇敢堅毅、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木蘭詩的主要情節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木蘭詩的主要情節概括:

  歸納;以故事發生、發展、結局的時間為序;詩的正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敘述木蘭的身分,交代從軍的緣由,以及寫木蘭出征前的準備工作和征途上的見聞、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功成不受賞,請求還故鄉,以及爺孃姊弟迎接木蘭、木蘭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最後一段是附文,以兔為喻,讚美木蘭.

  木蘭詩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x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孃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木蘭詩》創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乃是中國人傳統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徵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木蘭詩》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誇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於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此詩在寫法上運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主要是對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詩極有特色的修辭手法,在刻畫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氣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單從字面上看是不合邏輯的,上下文互文互補而義:“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由於互文手法的運用,省略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表現了木蘭一別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這裡坐坐,到那裡看看,看到曾經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滿親切之感,又有說不清的滋味。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透過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人物心理。又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二句,如果把“當窗”和“對鏡”分開理解,顯然不合女子梳妝的實情。“當窗理雲鬢”應“對鏡”,“對鏡貼花黃”也要“當窗”。這裡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樣變換鏡頭,表現了木蘭脫下戎裝的動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經過十年的軍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兒家感覺的興奮之情。再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二句,對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戰的曠日持久和激烈悲壯,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二句,“腳撲朔”是雄兔的特徵,“眼迷離”是雌兔的特徵,分辨雌雄本是一目瞭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徵兼而有之,就很難區別了。這裡暗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和男人一樣馳騁疆場,巾幗不讓鬚眉,表現了木蘭的機智勇敢,照應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使這個傳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豐滿,含蓄而富於浪漫色彩。又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幾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現出一種急促跳蕩的節奏,一種躍躍欲試的意態,表現“可汗大點兵”的軍情緊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緊張氣氛和木蘭準備工作的繁忙而有序。這些互文手法的運用,不僅詞約意豐,詳略得當,而且從敘事上跨越時空,加快了情節的推進,使行文富於節奏感,跌宕生姿,增強了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