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曾鞏> 曾鞏《局事帖》

曾鞏《局事帖》

曾鞏《局事帖》

  曾鞏《局事帖》書於北宋印書紙背,為水墨紙本,尺寸僅29×38.2釐米。書法筆劃清勁,字型修長,為曾鞏存世罕見墨寶!

  曾鞏《局事帖》

  “局事多暇,動履褆福。去遠誨論之益,忽忽三載之久。跧處窮徼,日迷汨於吏職之冗,固豈有樂意耶?去受代之期,雖幸密邇,而替人寂然未聞;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曠弛,實自賢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謝左右,庶竟萬一。餘冀順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專此上問。不宣。鞏再拜。運勾奉議無黨鄉賢。二十七日謹啟。”

  譯文

  近來事情(順利),多有閒暇,無論做什麼都感到安泰、幸福。(但)遠離(您的身旁,不能)聆聽教誨受益,倏忽間已有三年之久了。蜷居在窮苦的偏遠地域,天天沉迷於繁冗瑣碎的事務之中,原本怎麼會有什麼樂趣呢?距離來人替換的期限雖說很近,但接替的人(何時到此)卻一點音信也沒有;不過(我仍)朝夕懸望。如果能最終逃避荒廢或耽誤(職責的罪愆)那實在是仰仗賢明的您的鼎力相助(啊)!夏秋交替的時節,從您的府下經過,順便向您表示謝忱,並盼望始終能得到您的一點點幫助,再者就是希望您(政事)順遂,善自珍重。(記得)以前便蒙您引薦提拔,(今天)得便專門在此向您問候。餘不贅述。曾鞏再拜。發運司管勾進獻言論無所阿附的鄉賢。

  相關介紹

  曾鞏局事帖:29×38.2釐米,為曾鞏在通判越時任上所書信牘,時間應在熙寧十年(1077年)之前,曾鞏約50餘歲,該書法結字修長,筆劃清勁,為曾鞏存世罕見的墨跡。

  此帖全文:局事多暇。動履禔福。去遠誨論之益。忽忽三載之久。跧處窮徼。日迷汨於吏職之冗。固豈有樂意耶。去受代之期。難幸密邇。而替人寂然未聞。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曠弛。實自賢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謝左右。庶竟萬一。餘冀順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專此上問。不宣。鞏再拜。運勾奉議無黨鄉賢。二十七日。謹啟。印文:曾鞏再拜。

  2009年1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夜場,曾鞏的這幅《局事帖》以1.08億元人民幣成交[1] 。2016年5月15日晚結束的2016中國嘉德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拍賣專場中,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以2.07億元競得曾鞏《局事帖》。

  作者介紹

  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年),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1]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人物生平

  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代為學者[2] ,祖父曾致堯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佔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3] 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1032-1034年,曾鞏之父曾易佔任泰州府如皋縣令(如皋文廟“名宦祠”有祀),因如皋學風淳正,胡瑗、王惟熙、王觀、王覿、王俊乂等皆學有大成,故曾易佔將14歲的曾鞏帶來如皋,寄讀於中禪寺東廂房,曾鞏在如皋度過了兩個寒暑。[4] 到了二十歲,曾鞏名聲已傳播到四方。[5]

  結識良友

  曾鞏18歲時(1037年),隨父赴京,以文相識王安石,結成摯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並。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6] ,此後,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7]

  嘉祐二年(1058年),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一。[8]

  任職歷程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饑荒,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9]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浙江省寧波市)、亳州等知州。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定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

  晚年生活

  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四月,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10] 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