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溫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3

  生活不可能一直如童話般無憂無慮,或陽光普照,或經大風大浪,或寒雨溼身,都應該是人生的常態。一生經歷坎坷的人不少,那為什麼蘇軾的名字沒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呢?我想最好的回答應是,“一蓑風雨任平生”,正是這種對待風雨的態度成就了不一樣的蘇軾,改變了他生活本來的色澤。

  蘇軾的一生,傳奇而跌宕。出生眉山,蘇軾自幼好學,高中進士後母親去世,初出仕途時桀驁不馴,常被打壓,後因王安石變法貶官外地,經歷“烏臺詩案”後被貶黃州。此時的蘇軾已蛻下了少年人的輕狂,投身於美食美景,《赤壁懷古》便都是那時留下的傳唱作品。一晃幾年,他被重新啟用,提拔速度如同坐火箭,蘇家空前興盛。但是造化弄人,命運並沒有就此放過他,而是真正下了毒手——蘇軾被一貶再貶,身邊的親人朋友也相繼離開了他,像一團雲霧般飄散得無影無蹤。後於六十六歲病逝於真州。

  蘇軾是歷史的長河中一顆巨星,熠熠生輝,逾千百年而不暗淡,而他的偉大與他經歷過的所有挫折與困難都是分不開的。“在寂寞裡,磨鍊了心志,洗滌了靈魂,並使他的才華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是的,偉大固然得益於他橫溢的天才,但更多則是來自生活的挫折與磨練。

  “在痛苦中,有人墮落,有人迷離,有人卻可以昇華;有人寄情聲色,有人流連於山水,而蘇軾,選擇向佛教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在諫官群襲,烏臺詩案過後,蘇軾貶於黃州,雖然受到了不小的驚嚇,但並沒有一蹶不振。他開始了對佛教的學習,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愉悅,不過他身上儒道的灑脫與飄逸仍淌在他的血液裡。相比從前,他更成熟地看清楚了官場,注重養生,樂於交友,開荒耕種,研究美食,文字少了一些對政治的不滿和對新政者的厭惡,多了一份淡雅與禪意。《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此時的名篇,所有的憤懣都隨著“大江東去”而逝。我們無法想象,蘇軾面對大川如何寄託自己“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只能揣度他怎樣在一次次的苦難中,療愈自我,悲憫蒼生。

  烏臺獄中的折磨,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無限慘淡,海南缺衣少食的生活……這些都沒有打敗蘇軾,反而讓他越挫越勇,為什麼?因為他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因為他“一蓑風雨任平生”的隨意與平和。“若其一生順風順水,也許依然偉大,但一定不如飽受錘鍊後更偉大。”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有一顆強韌的心,再大的難也不是難,而是砥礪人生的利器。

  現在,浮躁當道,智者失語,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並體會到蘇軾那歷經風雨卻任平生的樂觀與堅強,豪邁與詩意?

  蘇軾一生,因豁達而精彩,因了悟實現了自我的救贖,昇華成一顆永恆璀璨的星子,它點亮在黑色的夜幕,閃亮在失落人的心頭,照亮在迷茫者的前路。

  蘇東坡傳讀後感4

  向來相信緣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而且人與書之間亦如此。中學時代,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另一本像是《朱元璋傳》(不確定,但前一本很確定)。當時的反應是我怎麼可能對這種書感興趣呢?!遂不以為意。然而喜好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隨著知識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你會自然而然的對一些東西產生興趣,甚至是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這本書……

  多少年之後,初到杭州,求學於此。期間與好友漫步於西子湖畔,走到蘇堤的南端,旁邊即是蘇東坡紀念館,遂進去參觀。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語堂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話是這樣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部……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看完這番話,很有共鳴。心想多麼有意思的人生啊,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活的瀟灑自在、灑脫率性,做著各種各樣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靈,做著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懲惡揚善,有強烈的正義感,有著知識分子階層的悲憫情懷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人生,堪稱完美!

  之後與好友漫步於林木茂盛、鬱鬱蔥蔥的蘇堤之上,堤上有六個拱橋,甚是美觀。一千年後還能享受到蘇東坡提供給我們如此的雅緻的環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偉大,對他的崇拜也劇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後就毫不猶豫的把《蘇東坡傳》給買了下來。

  看完後,確實是本好書,對自己很有啟發:人生還可以這樣有趣,原來心靈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時也進一步明白了應當怎樣做人。林語堂先生,這位學貫中西,兼具西方浪漫與東方雅緻的江南才子,以他優美的文筆把這位極為有趣惹人喜愛的文壇巨匠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回味無窮!

  下面就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感悟:

  首先,蘇東坡是一個讀書人,而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則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清高—你們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們玩呢—而是變得更加包容,更加隨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種對這個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這句自我評價可以說是對此意一個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國著名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經典的詩《如果》裡面也寫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卻拒絕隨波逐流;或與王者同行,卻不忘,庶民本色……可見,在這個話題上了東西方思想巧妙的達到了統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這個道理蘇東坡可以說是踐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貶到偏遠落後的地方,他仍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臺記》中所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藍天、白雲、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橋、星辰這些意象哪裡都有,在蘇軾眼中只要它們隨機的自由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擁有發現美的眼睛關鍵要有一顆美妙的心靈,讀完蘇軾的文章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妙,寫的這麼美,這麼妙,驚歎其心靈之如此美妙!所以蘇東坡文章的魅力不僅在於文筆,更在於其心靈的美妙,在於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靈優美,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一顆心無雜念的孩童般的心靈。蘇軾無疑全都具備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過人的才華—既有真性情,肚子裡又有東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蘇軾是把這兩點結合併發揮到極致的。

  一顆美妙的心靈還不足以成就蘇東坡的成就,他的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語堂對他評價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會一蹶不振,但蘇東坡終非常人。對他來說生活是要繼續的,遭遇挫折更要樂觀的面對生活,更要積極的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既然官場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別的地方尋找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隱士般逍遙自在的生活:散步、讀書、耕種、釀酒、與好友遊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後再寫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著呢,生活終歸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發掘和經營。

  在我看來,正是由於蘇東坡有一顆孩童般的心靈,使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靈才能如此美妙,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真性情的人。樂觀豁達的心態,使他樂觀的面對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過人的才華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一個名垂千古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蘇東坡也就不足為怪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5

  縱覽一生坎與坷,笑見東坡是何人

  要說我對蘇軾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親似孩童般的語言,給當時還在牙牙學語的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不禁讓人對這位甚是富有情調的大詩人產生了好感,也帶我走向了一個新的天地,為那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小小的詩詞之門,雖然很小,但也讓人流連忘返。把蘇軾說是我對古代詩詞的啟蒙導師,一點也不為過。但那時你要是問我,蘇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卻或許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詩詞寫的很好的詩人,沒有更多的了;再後來,也不過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飲,望著那十五的圓月,感觸良多,揮筆灑墨,大發情感的那一位詩人吧,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也不過如此,再無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卻仍無法用一句話來描述在我心中的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是詩人,更因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者,是瑜伽術者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的發聲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這些卻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在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單論名氣,李白,杜甫,蘇東坡自然還是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可為何我卻獨偏喜蘇東坡呢?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場沉與浮,豁達之心如清流

  我喜歡蘇東坡,更多的不是因為他的詩作,而是他那顆從來都不加修飾的,質樸無華的,無所畏懼的,這人世間最為純淨,最為豁達的心。正是那顆心,常常不經思索,感由心發。當我理解了這顆心時,我才發現蘇東坡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這樣的人,也難怪不被世人理解,而這樣一顆不入濁流,以己為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當我理解了這一顆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蘇東坡這一個人,才理解了他的詩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樣純真無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釋然了。

  在他人生巔峰之時,他曾想隱退官場,想離開那個是非之地。可他為什麼不呢?不只是因為皇太后設政,太平當道,他直接從常州的團練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為他看不慣老百姓受苦,有天災卻多為人禍。他想為老百姓發聲,除去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這天下蒼生!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為此,他不停用職位之便向年輕的皇帝和皇太后上書直言,毫不畏避這樣的後果。當然,這樣的性格雖然讓他猶記世間疾苦,卻免不了朝場上的紛爭,使他壯途變得更加坎坷。可我卻欣賞他,更加嚮往這樣的心。因為這顆心是自由的,是不帶約束的。雖然知道“禍從口出”,卻仍然會去大聲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話的後果,即使是丟掉性命,也無所畏懼。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劇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經歷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可這些對於他來說,又是註定的,因為他這顆心是壯志的,是有婦人之仁的。他不忍看這世間的疾苦,卻不願融入紛爭,又註定融入紛爭。

  他雖有最為讓人不平的人生,卻從未恨過任何人,從沒有往他的心裡去過,像一個聖人一般,對每一個人都報以他的真心。

  記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時候。他給人的感覺依然是笑容常面的,無官一身輕,亦是讓他欣喜吧。經常與故友寫信,每天也便是寫詩,釀酒。

  這等清淨,又何樂不為?為何不樂呢?

  洗淨心靈塵與埃,鑄就人生樂與真

  我想,這就是樂觀的最高境界吧,而現在,斤斤計較,一做不好便想放棄的我們是否佔太多數呢?所以,我佩服蘇東坡,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悲嘆而死了吧,又怎能堅持到他那個時候,又怎能有他那樣的心態呢?像蘇東坡這樣樂觀的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他的樂觀,又有誰能做到呢?這樣的樂觀,這樣的豁達。使他那句句發自肺腑的詩句,都彷彿流露真心,為後人所銘記。總能讓人在白熾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淨人生。所有人在讀他的詩時都會流露出最本質的自己,不無緣故。這或許也是蘇軾為後人所喜愛的一大緣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為何蘇東坡自己都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從未恨過任何人,他認為恨一個人,是無能的表現,所以林語堂才會說“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此生。”

  我想,蘇東坡生來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卻經歷了宋朝最為荒唐的時期,便決定改變它!他註定是不凡的,可註定又是不幸的。他有著孩童般的純真,他相信這世間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願去改變它。所以,他去了。奮不顧身的去了,留下了一絲清影,與一股清風。

  就便是命中註定,歷史給了他一顆獨一無二,獨作清流的一顆心,更給了他這樣一個現實與難題,讓他來改變,讓他來創造。這便是在磨練這顆心是否堅強與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縱然,他最後並沒有完全成功,但他依舊,依舊保持著那顆心,那顆潔白的心。

  那一個純潔、樸真、美好的心,讓人舒服,讓人嚮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純潔透明,清澈見底,一覽無餘,給予眾生。

  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能成為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耀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顆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顆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或許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吧。

  而現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們,整日呆在家中,誰不是連聲抱怨,卻又一籌莫展,我想,或許蘇東坡在,就不會如此吧。身在危難之中的我們,又有誰能擁有如蘇東坡這般的心呢?又有誰能做到蘇東坡這般的樂觀豁達?或許這也是蘇東坡如此受後人喜愛的另一大原因吧?因為繼蘇東坡之後,世間無人能再有這一顆無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蘇東坡,敬畏蘇東坡。

  當他流放荒島的時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無波瀾。

  當我再讀起《水調歌頭》之時,便越發感觸良多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心緒,思念親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這或許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只不過是酒後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罷了。他便如同這詩中的明月一般淒涼潔白,高處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為百姓伸冤的淒冷,又有誰能夠懂得呢?那種孤獨,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夠懂得。

  這,才是我眼中最為真實的蘇東坡,才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後感6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就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就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就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就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就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讚美之。但就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就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就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就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為欣賞的就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就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就是一種境界。但就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就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就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就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持續“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