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悲慘世界》讀後感1

  讀罷《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心中五味雜陳:有生氣,有憤怒;有愉悅,有驚喜;有崇敬,有佩服……但洋溢我胸口最多的還是一個字:愛!這部小說,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原來可以如此強大。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幼年時沒受過教育,長大後迫於生計,成了一位園丁,幫助貧苦的姐姐照顧七個孩子,生活是無比的艱辛。一次,他為了姐姐和那七個孩子,偷了一塊麵包,被抓入獄,成了一名苦役犯。一次又一次想逃出去的他,最終服役十九年,只因為偷了一小塊麵包。

  十九年,如此的漫長,冉阿讓嚐盡艱辛,心靈受盡折磨,在他眼中,這個世界只剩下醜惡,原本善良的心蒙上了一層黑暗的紗。

  刑滿釋放後,冉阿讓因一張黃色通行證遭到了各種不公的待遇,他已經沒有了法律的束縛,卻因曾經犯過法而被這個社會排擠,變得無人問津。後來,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這位特立獨行的天使,沒有因冉阿讓的身份而對他投去厭惡的目光,而是敞開心扉接納他,逐漸感化他,讓冉阿讓的靈魂得到了救贖,從而救贖了一位又一位深陷悲慘深淵的人。

  冉阿讓終於棄去了心中的黑暗,像主教那樣用愛去對待每一個人,救贖了許多靈魂。他在蒙特伊城開設工廠,讓無數窮苦之人從困境中看到希望;他救濟悲苦的芳汀,將她送入醫院;他拯救寄人籬下的珂賽特,悉心教育和照顧她;他不計較與沙威曾經的過節,將他釋放;他不顧自身安危,在戰場上救下了馬呂斯;最後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這一對戀人,甘願自己承擔一切痛苦……冉阿讓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他人,他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的心,我為這樣一個偉大的人而感動,也為那時法國專制社會下的人民感到悲哀。

  讓一個囚犯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轉變的,就是神奇的愛,是愛創造了奇蹟,是卞福汝主教的愛感化了冉阿讓。愛,註定是這個世界最珍貴無價的情感;愛,就是如此偉大聖神,擁有無盡的力量!冉阿讓用愛拯救了他人,更用愛拯救了自己。希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能充滿無盡的愛,用愛來對待世上所有的生靈與萬物,讓生命因愛而變得富有光彩!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它強烈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對那些貧窮的人民寄予了真摯的同情!

  這部著作的大致情節為:失業工人冉阿讓為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為馬德蘭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汙後,受到了眾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還是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

  這部作品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我感到就因為一塊麵包判冉阿讓19年苦役實在是太殘忍了,他也是迫不得已才來偷這塊麵包的。如果當時政府讓窮人們衣食無憂的話,他也就不會來偷了,所以,讓人民遭受痛苦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官員!出獄後的冉阿讓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便決定重新做人。不久後,他竟成為了令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斷幫助窮苦的人民,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和那些整天沉迷於吃喝玩樂的政府高官真是天壤之別!他寧可自己捱餓,也不讓老百姓受苦,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官,才是一個真正愛崗敬業的人!讓我們向他致敬!

  在他擔任市長時期,在路邊看到一位衣衫破爛,傷痕累累的小姑娘手裡拎著一桶水,走也走不動。冉連忙奪過水桶幫她拎。原來,這個小姑娘名叫珂賽特,是一個老闆的奴隸,受盡折磨。經過一番周折,冉阿讓終於使小姑娘逃離了魔爪,自己收養了她。多麼具有同情心的人啊!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他不忍心這個小女孩,是他那顆善良的心改變了珂賽特的命運!那些資本主義的高階官員們,當你們看到這一切時,難道一點也不會內疚嗎?當你們看到那些被剝削的人,難道會非常高興嗎?你們可以醒悟過來了!

  讀完這部小說後,我感到作者對這種殘酷、剝削、黑暗的社會充滿了厭惡,非常希望有一個博愛、仁慈、道德的環境。再仔細想想,我們現在不就是生活在後者之中嗎?為何還不去珍惜呢?為何還要去蹉跎光陰呢?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悲慘世界》這個故事的精髓,並不在於它的主線情節,而是對每一個人物我深入的刻畫。

  在讀故事的時候,人們總是認為主角和英雄都是重要的角色,可是,那些反派雖然是壞人,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他不一定是壞人。

  你們一定已經注意到了一個人。這是整個故事當中最主要的反派之一。就是一直在追捕冉·阿讓的警察。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個主要他出現的情節。

  記不記得冉阿讓在救一個老人的時候,他抬起了馬車。這個馬車很重,沒有任何一個活生生的人可以把它給抬起來。只有千斤頂才能做得到。人們已經去叫千斤頂了,但是如果等千斤頂來,老人可能早已被壓死。這時,為了不讓慘劇發生,然而讓就把馬車抬了起來。在眾人一起的幫助下,老人成功脫險。這時,這個警察就發現了破綻。這個警察當然是認識了冉·阿讓的。而且他清楚,這世上,除了他也沒有幾個人能代替千斤頂。警察開始懷疑冉·阿讓。

  大家一定為主角感到很擔心吧,擔心主角被他抓住。足以證明這是一個壞人,為了抓住冉·阿讓獲取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代價。

  還有一次,冉·阿讓帶著珂賽特,他派了好多人一起追捕。這些人把這裡團團圍住,設下天羅地網,把冉·阿讓逼進死衚衕。

  太驚險了,我們的英雄主角差一點就被這個大反派抓住了。

  透過以上兩處情節,我們知道這個警察絕對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還有一處情節可以反駁我們對他所有壞的看法。他做了壞事,但並不代表他是壞人。

  一場惡戰拉開序幕,整個故事也接近了尾聲。這個警察畢竟是壞人,被抓住了。現在可不是冉·阿讓落在警察手裡了,而且恰恰相反,是警察落在了冉·阿讓手裡。冉·阿讓是好人,他的善良不可否認,他並沒有殺死這個警察。

  然後這個警察做了什麼?感謝他的大恩大德?磕頭認罪?趕緊逃跑?

  他沒有那麼做。他自殺了。因為他沒能抓住一個犯人,反而被一個犯人抓住了。他感到恥辱,感覺自己失職了。

  雖然他做的壞事,但它也有敢作敢當、忠於職守的英雄精神。反派就一定是壞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4

  從古至今,有多少句名言是說書的重要性。這正說明了書籍在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讀書,就要讀好書。一本名著會讓你得到啟迪,告訴你要做一個怎樣的人。雨果寫的《悲慘世界》,就是一本全世界暢銷的世界名著。

  我想我不多說,大家一定就聽說過雨果。雨果寫的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兩本就是《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

  我喜歡雨果的文字,他描寫一件事情,寫得生動而又形象,充滿畫面感,卻又不失文學味兒。他描寫事物的方式很獨特,很新鮮,讓人回味無窮。

  雨果的《悲慘世界》描寫了法國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但是他並沒有直接描寫人們的生活有多麼慘,而是設計了一個人物——冉阿讓。

  冉阿讓是一個人苦役犯,因為他偷了一個麵包加上多次想越獄,一共在監獄裡待了19年。出獄時,他充滿了仇恨——他也是迫不得已才偷麵包的。後來,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

  主教沒有責怪他偷了自己的銀器,反而送給他了一個銀燭臺。冉阿讓發現自己是個無賴。他決定不再做壞事,而是像主教那樣,幫助別人。

  冉阿讓再生了!他到了另一個城市,做了一個好市長,成為了大家的馬德蘭伯伯。但他的真名被再次提起時,他的良心揪住了他的脖子。

  他,為正義與善良而死。

  從冉阿讓的經歷中,我瞭解到了法國下層人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被生活所迫,妻離子散。冉阿讓也不能安穩的過他的市長生活。人們歧視罪犯,歧視窮人,歧視身體殘缺的人。有些奸詐的小人,騙取別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小孩子很小就要幹活。

  而我們,現在有這麼良好的讀書壞境,不好好學習,不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還可以挑三揀四,那就對不起養育自己的父母了。

  冉阿讓十分高尚。他讓我改變了許多許多。他讓我學會了幫助別人,寬容別人,不再自私自利,學會了分享,不炫耀自己的成就……我欣賞他崇高的品質。他的肉體雖然死了,但其精神卻永存人間。

  俗話說“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冉阿讓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從十九世紀一直傳到現在。

《悲慘世界》讀後感5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翅膀,在等待著這個靈魂。”

  我合上了這本書。

  最近,我一直在讀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說《悲慘世界》。這本書描寫的是冉·阿讓的一生,從他出獄到又陷入困境,直到好心的卞福汝教主好心收留他,然後在主教的感化之下洗心革面……十年後,他靠自己的努力當上市長,並救助了許多窮人。但是,就連他的好意也常常會被人們誤解……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有人又看見了他的身影,他英勇無畏,冒著槍林彈雨去幫助人們……

  多麼悲慘的人生!冉·阿讓當初進監獄只是用拳頭砸碎了一塊玻璃,拿走了一塊麵包!只是這樣,他就在監獄裡度過了19年!冉·阿讓出獄後,洗心革面,想為社會做出貢獻,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冉·阿讓的苦難遭遇是千千萬萬勞動者悲慘生活的縮影!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 被資本家殘酷的奴役勞動人們,文中寫道“是呀,什麼樣的苦都吃過,囚犯穿的紅衣服,腳上拖鐵球,睡覺只有一塊木板,,受熱,受冷,做苦工,挨棍子!病在床上也得拖著鏈子。還不如一條狗快樂呢!”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什麼?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糟糕!對待些犯人,用的方法是折磨,讓他們連狗都不如,他們還是人!為什麼要用那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他們?

  這個社會上,還有什麼公平的事?人人平等,不管是窮人還是貴族,他們都是人,只是物質上的東西讓他們有了區別。然而,在法國大革命前,社會還停留在不平等社會,法國大革命之後,社會有明顯的改善。

  雖然我們現在提倡造就人人平等的社會,但是現在的社會真的是那樣嗎?我們這一代的人還是相當自私自利!面對他人的求助,我們不但不伸出援手,還躲避;騎車撞傷他人不但不揹負責任,卻逃之夭夭……這些是多麼醜惡的行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當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整個社會將會變得更美好,我希望社會上不要出現像唐納第夫婦一樣陰險狡猾、貪婪卑鄙的人,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愛奉獻給每一個像冉阿讓一樣需要愛的人,那麼,我們的世界就會處處充滿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6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位益友;讀一本好書就如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讀一本好書就似給人生增添了一份充實。在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

  它曾被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為最有影響書之一,它在世界文學名著寶庫中佔了一席之地,它被譽為人間苦難的“百科全書”。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可悲的法國社會下層人物的生活——因報答姐姐養育之恩卻為飢餓偷麵包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潦倒成為娼妓的芳汀;因母親經濟匱乏被寄養的小女孩珂賽特……雖然他們身份及其卑微,但是他們卻有著無比崇高的精神,是這唯一的力量使他們度過了這困難的一生。終於,冉阿讓的靈魂受到神的洗禮後,為社會盡了一份微薄之力。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傾灑了許多筆墨寫悲慘的生活,到我卻在其中體會出一種對自由和幸福的嚮往;對他人的愛惜和對未來的憧憬,但更多流露出對他人幫助的樂趣。

  曾有一件事如今回想起來令我後悔莫及:一天中午,我和別人發生了嘴角,怒氣衝衝的我回到座位,低頭不語。突然,好友小玲的聲音在耳邊浮現。“小雯,你有沒有紙巾?我的手指出血了。”我摸了摸口袋裡的紙巾,隨口說了一句:“沒有!”我看著她默默離去的背影,卻無動於衷,更沒有想衝上去的假想。我卻很冷血地想:小玲你也真是的,看到我正生氣,一句慰問的話都沒有,現在又想問我借東西,沒門!我的手緊緊地抓住那張紙巾。過了一會兒,我拔出手,發現手上沾滿了水珠。又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的朝我看來,周圍溢位尷尬的氣氛。我看了周圍一圈後,把目光投向小玲臉上,小玲馬上躲避我的目光,低頭奮筆疾書起來……但鮮紅的血依然流下來,闖進我的視線,我卻當做沒看見,繼續做我的事。這件事慢慢在別人的腦海裡卸去,而我卻記憶猶新,比起冉阿讓當馬德蘭市長為民除憂、幫助人民,我感到十分羞慚,我只是一個冷血動物,面對朋友請求都拒絕的無用之才。但雨果告訴我“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這本書使我明白一個道理:人間真情永存,那麼愛就能抵抗世上的萬惡,願這世界裡不會出現冷血動物。

《悲慘世界》讀後感7

  最近,由於受到音樂劇《悲慘世界》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的影響,我決定閱讀一下原著。於是我翻開了書本

  主角冉阿讓是個位於社會底層的人,別說可以腰纏萬貫,就連溫飽也難以滿足。他由於弟弟飢餓不堪,偷了一塊麵包而坐牢。出獄後,他非常仇視社會。但當主教卞福舒告訴他不該氣餒,並慷慨地招待他時。冉阿讓決定做個好人,於是他改頭換面,棄保潛逃。經過十幾年的打拼,最終成為了市長。他不僅幫助下崗人員回覆就職,還幫助了窮困潦倒的婦女方婷撫養孩子珂賽特。珂賽特也長大了,她與革命主義者馬呂斯結為夫妻,這喚起了冉阿讓參加革命的決心,最後他們得以勝利,人民也獲得了溫飽的生活。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感慨萬千一個在高尚之人的眼裡看來也許喪盡天良的冉阿讓卻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物。但在我心裡他確實很高尚。他為了溫飽才去偷食物,所以他也只是一個被逼得喪失理智的底層人物;他為了成為一個好人才棄保潛逃,說明他不願就這樣墮落下去。冉阿讓是個好人,但他的好微不足道,就像蜜蜂為了人類採蜜一樣。

  而書中還有一個個性鮮明的角色旅店老闆德納第。他是個很虛偽的人,外表很善良,內心卻非常醜惡:他不僅在婦女方婷不知情的情況下和妻子一起虐待珂賽特。他和冉阿讓善良的內心相反。如果說冉阿讓代表著人性的陽光面,那麼德納第就代表著人性的陰暗面。

  德納第和冉阿讓的不同告訴了我們,在別人眼中高尚的人也許並不善良,只有像冉阿讓那樣內心善良純潔的人才稱得上高尚。

  作者透過冉阿讓還告訴了我們:仇視社會是沒用的,只有靠愛和改革才能使人人公平。

  我發現,這本書也告訴了我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在默默的付出,就像冉阿讓一樣。

  只要懂得付出,你就是高尚的。無論你屬於弱勢群體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高尚之人,不分地位。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是九歲的時候,那時候,我最喜歡看的是童話小說,接觸《悲慘世界》這樣的外國名著還是第一次,也僅是這一次接觸,讓我喜歡上了這本書。

  《悲慘世界》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偷一片面包而被判刑,加上越獄,共坐牢十九年。 出獄後他處處遭白眼,發誓報復社會,此時善良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冉阿讓化名馬德拉,辦工廠,成為富翁,樂善好施,被選為市長。在這期間他認領了可憐的柯賽特為義女,併為救一個酷似他的無辜者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落入正追捕他的警察沙威之手,但設法逃脫。多年後,他救了沙威,沙威被他的舉動感動,投河自盡。後來,他的“女兒”柯賽特嫁給馬呂斯,孤單的老人終於死在了柯賽特的懷中。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喜歡故事中的人物。主教是令我敬佩的人。當冉阿讓受到人們的白眼時,只有主教留他過夜。冉阿讓因為偷了主教的銀燭而被警察抓到了主教面前,主教非但沒有責罰他,反而對捕獲他的警官說:“他是不是對你們說過,是一個神父老頭把這些銀器送給他的,還留他在家過了一一夜?那個老頭就是我,這完全是場誤會。”主教的這句話,改變了冉阿讓的人生。這句話也讓我明白:只要你對人以誠相待,再怎麼無知的人,也會被你所感動。

  我最喜歡的人物當然是冉阿讓了,自從他被主教感化以後,他便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救濟窮人、救援割風老人......後來,他還救了是他為仇人的沙威。最後,他用自己的一生與血肉養育著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冉阿讓的精神讓我敬佩。

  但是,我認為最偉大的人還是芳汀。因為她為女兒剪去了自己的長髮,賣出了自己潔白的牙齒,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是她為珂賽特飽嘗了人間的憂患與痛苦,換來了珂賽特的幸福。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書——《悲慘世界》,因為它的很多地方都值得讓我們喜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9

  雨果爐火純青的文筆,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敬佩和喜愛的人物是《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讓·瓦爾讓。他的成長曆程,讓我領悟到:人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

  主人公讓·瓦爾讓曾經為了養活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了一塊麵包,淪落為一名苦役犯而被監禁19年。出獄後,他為了生存又偷了主教的三副銀質餐具,但主教並沒有因此把他送上法庭,而是寬恕了他,並且教導他:"讓·瓦爾讓,我的兄弟,您不再屬於惡,而是屬於善。我贖買的是您的靈魂;我消除了骯髒的思想和沉淪的意願,把您的靈魂給了天主。"他聽了之後,渾身顫抖,迷茫彷徨…經過痛苦的懺悔和激烈的內心鬥爭,他洗心革面,樂施好善,成為一名遐邇聞名、深受市民擁戴的市長…讓·瓦爾讓由一個對生活喪失信心、對一切都冷漠無情的囚犯變成了一名對每個人都寬容悅納,慈祥和藹的市長。這是由於他能夠接受主教的感化與教導,並且勇於改變自我而獲得的人生飛躍。

  雖然讓·瓦爾讓自我成長的過程是艱辛和痛苦的,但是善良的人性使主人公獲得博大寬闊的胸懷和強大的生命力量,使他在這悲慘的世界裡就如同一個冰窟中的一根燃燒著的火柴,給人帶來絲絲溫暖。

  雖然讓·瓦爾讓獲刑十九年之後才幡然醒悟,但是他能夠抓住時機,努力地改變自己,完善自我,最終獲得了人生的價值意義。所以,我們只要認識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麼就要抓住時機,從現在開始改變,一切都不遲。假如有所顧忌而猶豫不決,時間照樣過去,唯一的機會也會因為優柔寡斷而隨之消散。

  讓·瓦爾讓只是小說裡的.人物,並且已經死去,但是他的誠實、善良與博愛讓他的人性散發出奇異的光彩,照亮了他人和社會,也給予後人以人生的啟迪: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尋找到自我的幸福感和生存的永恆價值。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上週末,我拜讀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早就聽說過這部名著,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這本書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捧起它,我就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這本書中,我感觸最深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原本是個誠實的工人,為了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冒險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抓;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

  出獄之後,他處處受到人們的歧視,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加附在他的身上,他想重新做人,可是卻到處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就在冉阿讓已經絕望了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米里哀神父。從此,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冉阿讓受到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艱苦創業,終於當上了市長。後來,他樂善好施,濟窮救苦,大做好事,救助孤寡弱小。為了不嫁禍於人,他毅然走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

  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讀到此處,我深深地為主人公感到無比的悲哀。

  這真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一個正直的人,因為一時犯了錯,永遠都沒有改正的機會了嗎?

  在書中,我被冉?阿讓那顆狂熱追求正義的良心所感動。正是這顆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緊而壓服!他悲慘的一生中有多少次傷病,多少次重新站起來。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靜地向他說:“現在平安無事了!”唉!這是多麼悽慘的平安!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多。我從這部小說中看到了作品中滲透的人道主義思想——“博愛”、“仁慈”、“寬容”、“善良”。雨果先生透過這部作品不僅揭示了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社會制度,還暗示自己一直期盼著用“寬容”和“仁慈”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的美好願望。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悲慘世界》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著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裡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裡尤斯,因為馬裡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冉阿讓在這個社會里曾經因飢餓偷麵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裡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大家看過《悲慘世界》這本書嗎?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書中描述的是冉阿讓的一生和周圍發生的悲慘事情。

  這本書跟優秀的童話一樣,也會告訴我們一些道理,而且這些道理是關於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維克多·雨果,他來自法國,也是十九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們稱他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故事是這樣講的:冉阿讓因偷了一塊麵包、砸了一塊玻璃和四次越獄而坐了十九年的牢。出來時,沒有一家旅館願意給他食物和一張床。幸運的是他遇見了一位為別人著想的主教。冉阿讓走進主教的門就說自己剛從監獄裡出來,可主教並沒有因為這些而趕他出去,反而像對普通人一樣招待他。冉阿讓在半夜突然醒了,他想起了痛苦的往昔。此時,他睜著眼,腦子裡千頭萬續,怎麼也睡不著。他忽然想起了主教家裡的銀燭臺可以換很多的錢,於是偷偷摸摸地帶著銀燭臺上路了。路人看見冉阿讓鬼鬼祟祟地就把他抓住帶到了主教家裡。沒想到主教說了一個讓冉阿讓大吃一驚的謊言並把銀燭臺送給了他。主教的真、善、美感動了我和冉阿讓。從那以後,冉阿讓改頭換面,棄惡從善,化名馬德蘭來到了蒙特勒伊小城。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從一名成功的商人變為一市之長。成為富翁後的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經常幫助一些貧窮的市民。冉阿讓的慈善舉動引起了警察沙威的注意,因為法律的濫判無辜,冉阿讓再次入獄。

  有一個名叫芳汀的人,她懷上了男朋友的孩子,卻被他拋棄。為了自己和孩子,她必須靠工作來維持生計。可隻身一人帶著孩子在外打工怎麼行呢?於是她把女兒寄託在別人家裡。幫她帶孩子的那家可不是什麼好人,他們一直騙芳汀的錢,以至於芳汀最後勞累過度去世了。芳汀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兒被當做傭人對待。後來,冉阿讓幫芳汀把她的女兒帶走了。

  故事發展到最後,冉阿讓在芳汀女兒和芳汀女兒的老公馬呂斯面前死了。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催的,但也是精彩的、令人感嘆的。他曾經是一個心中失去愛的人,但在主教的感化下,得到了昇華。

  在生活中,我經常因受了一點兒委屈,而去抱怨別人,也曾在心中恨過別人。讀了《悲慘世界》以後,我知道了要寬容的對待別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看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闆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愛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預備逃跑時原諒他,並贈與一對珍貴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髮和牙齒,最後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後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暖和!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碰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續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服刑19年的重刑犯,為什麼能在一瞬間洗淨了他罪惡的靈魂?當他的死對頭面臨死刑的危險時,他為什麼會寬厚地救了他一命?為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他是如何逃過警方的重重追緝,代她找到終身的幸福的?一切的疑問正是《悲慘世界》為你留下的謎題。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 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裡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米里哀主教就是一位博愛的化身,他的寬容、仁慈,使冉阿讓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一心向善。那位冉阿讓救過的老人不也是充滿著愛嗎?他知恩圖報,當冉阿讓身處絕境時,幫助他度過了危險。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在現實生活中,愛也是到處可見的。博大的母愛,慈祥的父愛,同學們之間的友愛……曾經有一則小故事令我深深震撼。

  故事發生在越美戰爭時期。一位美國記者正得意洋洋地欣賞他所拍攝的照片,猛然間,他發現有一個女人倒地的姿勢不同於大多數人順著腳步的慣性往前栽倒的,而是往下蹲。這位記者在驚訝之餘仔細端詳辨別後,發現她懷裡抱著一個幼小的嬰兒;如果她往前撲倒,就會壓傷嬰兒;往下蹲則不但壓不著孩子,而且還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作為遮擋身後飛彈的屏障。這位母親在中彈倒地的一瞬,竟能超越物理的慣性,收住狂奔的腳步,做出保護孩子的最佳姿勢——這是多麼悲壯的母愛啊!當她的孩子遭受肉體或靈魂的滅頂之災時,她卻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

  我歌唱母愛,歌唱這無與倫比的至愛! 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蓋納西島,一八六一年六月三十日上午八時半,維克多·雨果,法蘭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軸輝煌的畫卷。

  畫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經歷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馬呂斯所參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義。

  在這裡,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龍,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汙納垢的下水道……

  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真切入微,而畫幅的形象又是那麼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中的畫面描繪,遠遠超出了表現歷史背景與敘述人物故事經歷的需要,雨果有意識要為後世留下史筆,他所描繪的這個世紀兩大歷史事件滑鐵盧戰役與一八三二年巴黎起義,就是極為輝煌的兩例。

  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說裡寫出“本世紀”的歷史之流迂迴曲折、起伏跌宕的鉅變,並且在全部歷史景象與過程的中心,安置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即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

  在他看來,大革命後的半個世紀的不同階段,下層人民的處境同樣都悲慘艱難,並無變化,他以冉阿讓、芳汀與珂賽特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

  他在小說的序裡就指出了“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因此,可以說,作者要繪製的就是那個時代中窮人悲慘生活的畫卷。

  這是一部雄渾的史詩,是一個人的史詩,但又不限於個人的意義。

  主人公冉阿讓的經歷具有明顯的奧德修斯式的傳奇性,他一生的道路是那麼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麼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麼多驚險,所有這一切都不下於古代史詩《奧德修記》中主人公的歷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