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及賞析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及賞析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及賞析

  引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所寫的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小編今天整理了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篇一: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另三位是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為修撰,但是不久因寫了《檄英王雞文》觸怒了皇帝而被革職。后王勃遠走蜀中,得到機會補為虢州參軍,但是又在任期間犯了死罪,雖饒幸被赦免與一死,可是他的父親因此受到連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親的途中因溺水受到驚嚇,竟然在驚悸中死去,時年僅二十七歲。王勃才華橫溢,作品題材廣泛,詩風中帶著豪邁之氣昂揚的情感,更因在詩句中巧妙運用韻腳,開闢了唐代詩歌寫作的先河,因此被稱為初唐四傑。《全唐詩》裡收有王勃的兩卷詩作。

  這首詩寫出了王勃的感受。他認為四海一家親,真正的好朋友無論什麼時候都近如鄰居。這也是王勃在和朋友離別時所寫的,表達了他和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樣在和友人離別時所寫,但也表達和友人感情深厚的詩很多,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前我有很多好朋友,有了她們在我身邊,我就會非常的快樂。即使她們都陸續轉走了,可我總覺得她們還在我身邊,陪著我。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也是令人羨慕的。也許這就應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話了吧!

  透過這首詩,讓我明白了:友誼比路寬,比海深,比天高。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篇二: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麼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瞭解,心心相連,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裡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感篇三:

  在唐代的送別詩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無疑是其中的名篇,在王勃自己的文章中,這也是他的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他的《騰王閣序》交相輝映,流傳千古而不衰。

  王勃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初唐著名詩人,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王勃少有才名,有“神童”美譽,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27個春秋,但卻在唐詩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外,作為初唐的一位重要詩人,他用自己的詩歌創作為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般而言,送別詩中總是充滿著離別愁緒,大都為一種傷感氣息所籠罩,惟獨王勃的這首送別詩寫得別開生面。這首詩歌詩首聯對仗工整,“三秦”對“五津”,“望”對“輔”,詩人在城闕上送即將到遙遠的五津蜀地遠行的朋友,而風煙二字,又烘托出了一絲離別的哀愁,在風煙迷茫中為朋友送別,感傷再所難免。在頷聯中,詩人開始勸慰朋友: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之人,大家又何必感傷!頸聯則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詩人想到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既然是知己,那麼就算是遠在天涯也有若比鄰的,那還有什麼好傷心的呢?前面的哀愁一掃而空,意境變得明朗起來,因此詩人在尾聯告訴朋友說,我們不能像小姑娘那樣哭哭啼啼的掏出手絹來擦眼淚。

  總的說來,這是一首各方面都已相當成熟的五律。尤其是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使得這首詩歌的格調明顯的高出其它的送別詩,也初步顯示出一種盛唐詩歌的風骨,預示著唐詩高潮的到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一下,那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麼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一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瞭解,心心相連,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作品點評: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裡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一首,卻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作者簡介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辭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豔。其散文《滕王閣序》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