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草山春暉》觀後感範文

《草山春暉》觀後感

《草山春暉》觀後感範文

  一個月來,陸陸續續看著《草山春暉》,伴隨著高家走過了七八十年的歲月,見證了一代人的出生,一代人的成長,一代人的老去,誰言寸草心。看完之後,受益匪淺,想推薦大家去看看,於是覺得應該寫點東西。

  說這是一部齊家寶典,我覺得並不為過,高家確實是一個典範,令人欣喜的是,這個故事不是編劇的美好想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存在。這是一個有關傳統的故事,而這種傳統,恰恰是治療諸多現代病的一劑良藥,而且溫馨,甘醇,能給已被現代式的重口味刺激得遍體凌傷的心靈以撫慰。

  該劇是這樣開始的,幾個頭髮灰白的中老年人,推著輪椅,陪著一個老太太在草山上散步。這是高家的四兄弟,而老太太是他們九十多高齡母親,患有阿茲海默症。走著走著,忽然,老太太不知何事,停下不想走。為了揣摩母親的意願,四兄弟輪流上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嘗試著去與老母親溝通,如保赤子,細心體貼,讓人看了,禁不住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四兄弟性格各異,高老大一生堅守老規矩,凡事講道理,雖難免有時讓人覺得古板,卻是實實在在的君子風範。老二東郎自小不愛說話,只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伴隨一生,習慣性的口頭禪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無米再煮番薯湯"。老三明善是家裡思維最為敏捷,眼光最準的一個人,做事有魄力,頗有幾分霸氣,堪稱將才。老四明志比老大整整小了十七歲,出生於家裡經濟狀況比較穩定的時期,且作為家裡的老么,一直被當做寶來養,故而其個性相對比較大方,善於與人交接。儘管四兄弟性格差異如此之大,行孝方式亦各異,但卻同心同德,孝無終始。"孝也者,其為人之本歟?"本立而道生。追本朔源,這歸功於阿公在他們幼年時期的心田裡便已播下的種子,再經由高爸爸細心呵護,高媽媽的精心培植,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今不惟枝繁葉茂,更已碩果累累。

  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這是高家的家訓,不是一句空泛的道德訓誡,而是高家實實在在的生活踐行準則。高爸爸是竹子湖的里長,為人慷慨大方,樂善好施。凡事為他人著想,儘管自家亦非生活艱辛,卻依然堅持不遺餘力得賑濟鄉里,儘管自己家的孩子沒鞋穿,每逢過年時節,依然不忘給更為貧困的鄉里發紅包,放糧食。高媽媽一聲勤勞節儉,精打細算。也因此,儘管高里長就像個"有應公",隨叫隨到,阿公一生只有詩文,沒有數字,但在高媽媽的打點下,一家老少十來口也算是衣食免愁。儘管不免有些磕碰,但終究更多的是彼此的相互隱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玉琢以知器,人學以知道

  高里長不惟忙於鄉里大小事務,且傾心花卉栽培。高媽媽亦日夜忙於家裡的生計。教育小孩的任務自然落在這位秀才阿公的身上。《文昌帝君陰鷙文》、《朱子治家格言》、《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古今聖賢典故等基本上都是阿公教學的內容,阿公一生只有詩文,卻不是迂腐的老學究,嚴肅認真,卻又不失風趣隨和。對小孩的教誨善於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常能結合孩子在生活中碰到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教誨,引導,或引格言名句,或講聖賢典故,或以物質獎勵,不一而足。例子甚多,銘宗厭學,懷疑讀書的價值,阿公便告以"讀得書多勝百丘,不需耕種自然收。日裡不怕人來借,夜裡不怕賊來偷。"辛苦取得父親承諾買的風琴,卻被送給學校,阿公便告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埋下了這些種子,然後在現實中得到印證,小孩子靈性十足,自然觸境而心開。東郎不喜讀書,讓家裡人好生心急,而當看到他能不顧危險去救落水的孩子時,阿公便也釋然,認為讀書也只為明理,東郎有此捨己救人的心地,自有他的福分,亦不再強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草山春暉》觀後感》。明善因雙手摔傷照成變形,以致籃球打不好,受其他孩子歧視,方其心灰意冷之際,阿公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張"哈林隊"的海報,對其進行鼓勵。明志自小得人疼,當看到母親在下山買雪,以為自己家裡很窮,不願意父親借錢給別人,一氣之下跑了出去,阿公告以"滿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告訴他無論將來多麼富貴,都必須有一種隨時隨地回到一無所有的準備。阿公的種種的教誨,都成為這些孩子將來長大,應對人生的變故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產。

  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幼時,阿公便告訴銘宗"兄弟爭田,不仁不義",而這一句一直銘刻在銘宗他的心裡,併成為他們兄弟幾個一生奉行的圭臬。同心同德,相互扶持,富貴共享,患難與共。兄弟不分家,同耕一畝田的觀念今人視之似乎已經過時,而在高家兄弟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無鉅細,都是兄弟一起商量,之後一起努力處理。銘宗是家裡的老大,而其一生堅持老規矩,講道理,儘管兄弟們有時覺得羅嗦,卻一直對大哥都是一致的'打心裡佩服與尊重。明志幼時因迷上漫畫導致留級,銘宗痛恨自己沒教育好兄弟,竟拿起衣架狂打自己。明善看明志頭髮過長,覺得流裡流氣,兩人爭執不下,甚至扭成一團,對於這位從小比較受寵的小弟,似乎總是過於苛責,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實際是擔心他走上邪路(當看到這裡時,感觸良多,想起幾年前,小弟聽MP3時,耳塞的聲音過大,勸他放小聲點以免傷害到耳朵,他不聽,也是與他扭成一團,當時莫名其妙的也是發很大火。)明志失戀,其他幾位大哥儘管沒有失戀經歷,卻都想象自己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傷心事情,正所謂"人亦有心,予揣度之",竭盡心力,小心翼翼地去勸慰,希望他儘快走出來。儘管未能使明志擺脫失戀的陰影,但卻也讓他感到家人的溫暖,兄弟的可親。同樣,這種兄弟間的同心同德,讓高家安然地度過了經濟危機。也讓明志,明善能儘快走出因經濟危機導致的精神危機重要因素。可以說,兄弟團結,是他們人生的最大資本。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如果說兄弟同心同德,自有其天然血脈之本源,而妯娌之間的和諧相處,卻需要彼此間難得的寬容,理解,信任。先人治家,首在正夫婦。重家庭,故而亦甚重婚嫁。古人論婚嫁,絕非單純男歡女愛,更是一種對於家庭的義務與責任。天理不外乎人情,完全無視個人感情,本自不合天理,更枉談倫理,但若單單從個人感情出發,絲毫不顧及婚姻的意義而遊戲之,則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真正的感情必與責任是一體的(愚以為真正的感情必是相互的付出與理解,而非相互的索取與糾纏,故如此說。今人常將感情與慾望混淆了)。否則充其量不過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慾望而已。大嫂勤勞賢惠,二嫂溫柔體貼,三嫂聰明大方,阿咪善解人意。大哥與大嫂,二哥與二嫂,明善與心華,明志與阿咪,讓人不得不感嘆其姻緣的絕配。夫妻之間的相處也無需現代式的黏糊與張揚,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笑靨,便彼此心領神會。此種融洽或亦可謂心有靈犀吧?當然亦不是說毫無矛盾,只是這種矛盾總是能在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得到消融並昇華。

  孝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有人稱這部電視劇可稱一部現代性的孝經。應該說孝是充盈整部電視劇的一個最大的主題。孝的方式有多種,高家兄弟的方式比較獨特,除日常起居飲食各方面嚴格按照科學養生理論進行照顧外,還每天都堅持陪著老人家上山散步,十幾年如一日。老大銘宗,為了照顧母親,成為一名徹徹底底的養生專家,最有趣而且令人歎服的是研究出一種養生精力湯,其嚴格細心程度實在是無微不至。一家人分居美國臺灣兩地,為照顧母親,頻繁來回的飛行。儘管兄弟個人行孝的方式各不相同,可其誠孝的心確是一致的。無論是正如旁白所說:高家兄弟的孝是實實在在的行出來的。無論是老大的嚴格科學,還是老二的簡單直接,抑或是老三的靈活應變,老四的溫順體貼。都是實實在在地行出來的。當然,各個媳婦同樣是盡心盡力,特別是大嫂,可說是後期的全部精力就都投入到了照顧老人上。

  傳統與現代

  前邊已說過,這是個關於傳統的故事。是一個優良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的踐行,是傳統美德的現身說法。它像我們昭示著一種美好,這種美好無需向天堂尋求,無需向彼岸索取,而是切切實實可在人間得到的美好。固然這種傳統的堅守,在爾虞我詐,紛紛擾擾的現代社會中有時難免遭受打擊,大姐被倒,明善被騙。但是恰恰是這種打擊,不是讓人對於這種美好傳統的質疑,而是更加彰顯了它的魅力。因為稀有,也更彰顯了它的價值。高家做生意,不興酒桌應酬不已,權謀算計,重在信義,而高家的發家到生意上的發展也都為信義所造就。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現實的打擊,並不讓他們放棄對原則的堅守,大姐被倒十萬,儘管傷心難過,卻也沒說對方一句壞話,還為她憐憫開脫。明善被騙五億,內心不甘,充滿怨恨,幾近崩潰,而大哥的一句話發人深省:"我們高家人不能因為別人的錯誤而降低自己做人的標準。"我想這就是答案吧。行善與行孝,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等。後來高家投身慈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小愛擴充到大愛,迴歸生命的本真,也找到了內心的真樂。

  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上網路搜了一下,才知道這部是臺灣大愛電視臺所製播的《大愛劇場》之一,大愛劇場系列電視劇都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臺灣大愛電視臺是由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所經營的電視網,旨在透過電視傳播,淨化人心。其實當今時代,無論是文化的傳播,還是價值體系的建構,都必須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包括民間風俗的收集,現代傳媒的應用。而非僅僅侷限於學院式的研究,或者刻板化的說教。高階的制度建構固然重要,而百姓日用倫常方是活生生的文化精魂。必須上下血脈貫通,假若天地否隔,氣息不通,則如死物一般。我素以為,文之功用,在於化民,只有將文消融在人們的生活中,方能具足其生命活力。而這需要的恰恰是最為親切,直接,簡單的方式,透過活生生的生活例項現身說法,其效果遠比干巴巴的理論要好得多。

  後記

  有時累了想找點事情放鬆一下,又不想看書,除了喜歡聽一下音樂,一般就是找找電影,抑或電視劇看看,只是我對於影視的挑剔絕不亞於對書的挑剔,趣味也頗與大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