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錦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讀後感1

  隨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讀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時間所限只閱讀了經濟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錄。讀來對於梭羅的初步印象是:一個超然物外,對於物質生活無所貪念,有點類似於陶淵明和阮籍的感覺。同時又是一個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蕩不羈,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於與世俗作對。同時又可以很純粹,真誠。

  “我的鄰居視為好的那些東西,我靈魂深處卻相信大部分是壞的,要是我還對什麼事感到後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規蹈矩了。是什麼魔鬼迷住我的心竅,讓我的行為這麼規矩?老年人,你可能會說出你能夠說出來的最聰明的話——你已經活了七十年了,也有過某種榮譽,可我卻聽到一個不可抗拒的聲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說的那一套。一代人放棄另一代人的事業,就像離開擱淺的船一樣。”

  “我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生活了約莫三十年,還從未聽到過我的長輩給我哪怕是隻言片語有價值的或誠懇的忠告。他們從未告訴過我什麼東西,也許無法告訴我什麼中肯的東西。面前擺著的是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場在很大程度上未曾體驗過的實驗;儘管老一輩人對此有過切身的體驗,但於我並無助益。要是我擁有什麼我自認為有價值的經驗的話,那我確信我的前輩導師們對此連提也沒有提過。”

  上面兩段裡,梭羅認為老一輩人的經驗對於我們後輩來說並無多大裨益,甚至是無用的。似乎有些絕對了。

  確實,長輩也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年華老去,只是徒增了幾道皺紋罷了,素質和思想覺悟並未有所進步,卻倚老賣老,對年輕人指責呵斥,用自認為正確的經驗強加給年輕人,近乎專制地統領著下一輩的人生。

  但我也覺得或許不能這麼絕對,因為還是有很多長者、前輩的修為遠高於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話就沒有一點道理和指導意義嗎?也許我們需要的是辨別正確與否的能力,並在人生閱歷的增長中去選擇和確立人生的信條,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為己所用。

瓦爾登湖讀後感2

  《瓦爾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勵每一個人找到並追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羅覺得,人們的大多數除日常維生的需求,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獄,把自己關進去,再把別人關進去,毫無知覺地忙忙碌碌一輩子,揹負了許多原本可以不揹負的東西。為了實現“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尋著公認的成功,麻木跟隨著世俗灌輸的理念,在泥漳中掙扎得筋疲力竭。隨之而來的焦慮、不滿、憤滿,幾乎每日都蒙繞在人們身上。“生活太擁擠,會失去敬意。”我們是否有停下來想過掙脫羈絆與柳鎖,安靜地考慮自己的生活評判標準是不是可以改變,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會有人說,時代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如梭羅一般去尋找一片湖。

  瓦爾登湖是心靈之湖。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悟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廬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無涯。就好像一隻麻雀落在我門前的山核桃樹上,喝嗽在叫著,有時我也偷偷地輕笑,但會壓低我的笑聲,生怕它也許會聽了去。”

  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片天巔的詩意棲居,而那些思想正是從這裡升騰並繽紛綻放於天空的啊!

  由此觀之,這本書對於現實的意義,不在抗拒世俗慾望、拋下個人責任。也並不脫離現實、而是高於現實。提醒人們主動保持警覺,鼓勵多樣生活,啟發人們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那時候,即使我們重新一頭扎進時代的遊渦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本書描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期間所經歷的一切,與周圍農夫、鄰里相處,去親身經歷周圍的一切,與周圍動物互動,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對自由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裡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路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著他喜歡的事。他追尋著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裡,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著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裡,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但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不過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 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 ,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聖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閱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6

  一杯清茗,一本《瓦爾登湖》。茶香撲鼻,書香亦入心,仿如一泉湖水緩流心裡。心間澄澈,掃去纖塵;心境滌盪,靜如秋水。

  當工業文明與喧囂社會開始擠壓人類、侵蝕人性時,一位智者,卻開始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成為他簡樸生活的全部。生活簡單卻不乏詩意,人生平淡亦不失驚喜。

  “我的房屋建在一個小山腰上,緊挨著一大片樹林,掩映在青嫩的脂松與山胡桃林之間。房子離湖有六杆之遙,門前有一條狹窄的小路通向小山。”智者用質樸無華的言語表達出他對小屋、對山林、對大自然的熱愛。生活本自簡樸,亦或需要的是一片寧靜的思緒。甚者,他留給生命的,更是一片廣闊的空間。於人、於己,應是寧靜與休息。就如書中提到“人們來到這裡,充實了小屋。不需要更多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得自然。”對生活的憧憬,對大自然的熱愛已經達到一種無形的境界。特立獨行的他,懷著一顆質樸純真的心踏上了這段心靈之旅。如畫美景、青青豆田、恬靜湖泊.....怎會錯過這一道道風景?

  我常想,是什麼讓魏晉的竹林七賢遺世獨立?北宋為什麼會有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梅臣?甚至連曾國藩也用“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的聯句來勸勉自己的子孫?直至《瓦爾登湖》,這本寂寞的書,這本需要安靜的靈魂和思考的頭腦方可展開延讀的書。誠然,他們選擇隱逸生活的原因和目的盡不相同,但開始意識到心靈的版圖因喧囂塵世而變得越來越小時,他們選擇一方怡人的淨土來承載一片純潔質樸的夢想....

  再說這位智者-亨利.大衛.梭羅,一位勤懇的文學“農夫”。他靜靜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靈寫下超越浮躁的孤寂。他讓我們思考人生,使我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們敬畏生命,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卻又芳香撲鼻。

  “比起我們的生命,湖水多麼美麗!比起我們的性格,湖水多麼清澈!我們從不曾聽說它做過什麼可鄙之事。”

  找到了嗎?那片安靜的湖泊!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裡,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是一個月前讀的,開始讀的時候很不容易,完全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但後來隨著看的深入,漸漸地有些眉目了,也就有了一些收穫。

  這邊文章是作者梭羅於1845-1847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居住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但文章寫的非常深刻,發人深省。

  如今的生活,節奏快,生活繁忙,有時儘管生活富足,卻仍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然而梭羅住在湖畔,種地、焙制面包,雖然貧窮,但仍然生活得很快樂。雖然現在我們已經不容易模仿梭羅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生活得簡單一些,節奏慢一些,要學會欣賞生活,而不是一味忙忙碌碌地工作學習,卻拋棄了快樂。

  梭羅生活在瓦爾登湖畔,做的是什麼?種豆、游泳,有時丈量一下湖的各種資料,他做的是順應自然。現在我們生活優越了,對自然的破壞卻日益增加,我們試圖破壞自然,改造自然,結果,酸雨、光化學煙霧等災害接踵而至,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健康生活。如果這世上能多一些梭羅,多一些瓦爾登湖,那麼,現在的環境絕對不是如此。這方面,我們真的應該向梭羅學習。

  梭羅熱愛觀察,富於想象。他曾經觀察過兩種螞蟻的決鬥,看的津津有味,描繪得也繪聲繪色,並聯想到了一些勇敢的人。現在,有誰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來看一看螞蟻的爭鬥,看一看周圍的自然呢?因此,我們都應該有一顆善於觀察的心,富於想象,善於尋找樂趣,增長見識。

  可是,這本書的意義卻遠遠不止如此。梭羅追求真理,厭惡虛偽。他建議每個人要去做自己要做的,而不是做應該做的。我的理解是,不要因他人的語言或所謂的規矩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堅信這樣做是對的,那就堅定不移地去做。梭羅本人就是如此。他不畏強權,堅決抗拒納稅,即使入了獄也是如此。他的朋友幫他交了稅,他仍不以為然。這樣的精神,是值的我們敬佩的。同時,梭羅還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教導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這本書上的內容還不止於此。它值得我們去反覆地品味,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

瓦爾登湖讀後感9

  夜已深,翻開《瓦爾登湖》,重溫著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

  梭羅筆下的這個“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無比嚮往、蠢蠢欲動。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們的內心深處,或引起強烈共鳴,或引發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嚮往......

  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蘊含著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最真實的模樣,為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眾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著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五柳先生。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汙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對山水的偏愛不在於隱居時間的長短,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才是最具意義的。

  勞動或創造的目的是與大自然或萬事萬物進行心靈的聯絡,這個過程才有意義。作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環遊世界,對你而言也並無差異,瓦爾登湖是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於你的心中。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裡。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裡。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著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裡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裡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裡……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瓦爾登湖》是一本極為優秀的人生哲理書,但從根本上講,這本書更能擴大我們的日常視野,讓我們從簡單的生活開始學習知識。作者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透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物和植物學知識,還能瞭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歷史知識。閱讀它,我們能在平凡與簡單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義與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靜之美。

  該書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瓦爾登湖地處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的康科德城,離梭羅家不遠。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

  美國的19世紀是個輝煌的時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驗主義【先驗論】的影響,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梭羅也不例外。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梭羅對超驗主義更是身體力行,《瓦爾登湖》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體現,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他是在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為自己,也為他的市民同胞,還有當時與後來的讀者們。

  雖然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復旦大學對面小路里買的英語版!

  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很好。這,本不是一本適合我的書,我也永遠寫不出那樣的文字,它安靜孤獨的讓人無法接近。

  剛開始讀的時候,它就是躲在迷霧森林深處的湖,越往深處前行,能見度越低,腳步也變得很艱難,當你心理有一絲厭煩時,就會一瞬間被彈出森林之外,它拒絕那些無法安靜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個月後的某個上午,用了2個多小時,安靜的閱讀梭羅是如何開始在湖邊生活,才開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這一片森林和湖泊。

  現在,這片湖總是歡迎我的來訪,只要我想去,翻開書,眨眼就到。這本書會給讀者一種很奇妙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告訴你什麼是安靜。那種安靜是絕對的,就好像身處於湖中,湖底很暗很靜,離開湖面越來越遠,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卻四肢無力,在不能為所欲為的時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麼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著亮的湖面慢慢遠離。

  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看上10分鐘,很有用。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裡,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風雨雷電,都可以看見梭羅獨自穿行於鬱鬱蔥蔥的大自然中,就一個人,十分簡單,十分安靜地面對著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猶如春水般的不涼不熱,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時分,充滿神秘和陽光的氣息。

  文中,梭羅描述了一百個愛爾蘭人在冬天從劍橋來瓦爾登挖冰的故事,他們帶來各種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塊,然後裝車拉到市場上出售。挖冰人的行為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深深刺痛著梭羅,他尖銳地批評道:他們“剝去了瓦爾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剝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這樣的嚴寒的冬天裡!” 在梭羅看來,這些冰決不是商品,而是靈性與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會給你啟示,淨化你的心靈,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恆。

  梭羅以自己的實踐向讀者展示著,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透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作者透過細膩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展現了他對大自然不同尋常的豐富感受和與大自然親近的天性,表達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願和對破壞大自然行為的斥責。

  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緊張,使我們每個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梭羅的世外桃源和簡約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後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內心深處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大自然既能適應我們的長處,也能適應我們的弱點——題記(摘自《瓦爾登湖》第9頁)

  我認為梭羅在這本書中寫出了他對瓦爾登湖的理解與對人生的思考。梭羅寫了湖邊的森林的濃郁、蒼翠;寫了湖上的鳥叫聲的甜美、高亢;寫了潛水鳥的活潑與調皮,寫了松鼠以及各種動物種種可愛的動作。

  我認為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著,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著同樣並且他有著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為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梭羅探索著大自然的美妙與歷史,同時從大自然的歷史中探求著人類的歷史。梭羅從中領悟出自然對人類過錯的寬容與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變得那麼渺小!

  最後,梭羅提到“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因為,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

  想了半天,仍未得出合適的名字。小可斗膽向才高八斗的諸位高人求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裡,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步入21世紀,隨著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著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寒假裡,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麼?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溫飽,梭羅每週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透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為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著它,為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佔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慾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脫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汙染,使它變得乾淨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