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老舍的骨氣
骨氣,即志氣、氣節,指剛強不屈的氣。骨氣是人們在論及人品時常用的一個極有分量的詞彙。人們生活於社會之中,無論貧富,無論優劣,無論愚聰,無論官民,都是獨立之人。中國古今歷史上,屈原甘願沉江,蘇武北海牧羊,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楊靖宇“頭顱可斷腹可剖”,朱自清寧餓死拒絕領敵偽救濟糧等等,這些人可稱作錚錚骨氣之人傑。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是極其強烈的,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老舍和傅雷等一樣,同樣是骨氣重於生命的,他對社會的思索是著眼於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價值,他的作品在這方面有很明顯的表現。
一、老舍透過作品表現了做人的骨氣,寄寓對骨氣的崇尚
老舍常把骨氣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去評判人物,以骨氣為審美標準去構畫人物。他視那些沒有骨氣之人,他讚賞那些有骨氣之士。老舍透過塑造一系列具有民族骨氣人物形象,折射了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把是否具有民族骨氣作為標準去衡量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以此劃分自己的愛憎。老舍痛加鞭笞那些奴顏婢膝、不知廉恥的漢奸、賣身投靠者,如冠曉荷、大赤包之流;老舍又飽含深情,由衷讚美那些堅守民族骨氣、凜然對敵者,像錢默吟、祁瑞全等人。錢默吟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形象,老舍藉助這個人物表達了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和精神理。在=}匕習 雄陷前,錢先生還沒有經受外界灰大打擊,雖說當時也處於國民政府統治的亂世中,可只要把門戶緊閉,倒也能存活下去,於是他就固守在自己的文化堡壘之中,宛如一個亂世中的“隱士”活在狹小的空間旦。“錢先生的屋裡,除了鮮花,便是舊書與字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澆花,看書,畫畫,吟詩。到特別高興的時候,他才喝兩盅自己泡的茵陳酒。錢先生是個詩人。他的詩不給別人看,而只供他自己吟昧。”錢先生孤傲,清高,尤其是對冠家的低淺薄之輩,“錢先生始終像一棵樹——你招呼他,他不理你”。這正如中國自古以來的眾多隱士一樣,他們隱居、避世,並不是他們不觀察社會、不關注國家命運變化。正因為對國家愛之極致,看到了遠不可挽救的結局,個人力量的無能為力,只能以一種超脫的態度存活於外。
但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道統與節操終佔著首位。當家國淪喪時,中國文人憂國憂民、救世濟人的節氣便奔湧而出,他成為一名革命的實踐者。在北平城日軍鬧事時,他第一次走出了家門,急切地詢問起了國事。這樣一種深沉蘊含的愛國激情,卻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假若北平是樹,我便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北平淪陷之初,他的家同樣陷入巨大災難之中:作為汽車司機的兒子錢仲石開著一卡車日本兵衝進山澗中,與敵人同歸於盡。因冠曉荷、大赤包的報告,他受牽連入獄遭酷刑;長子錢孟石因重病又挨日本人的打而致死,錢夫人也絕望地一頭撞死在兒子的棺材上。於是,他徹底走出了隱士生活,赤手空拳地獨自去對付日本人。他有中國人的'浩然正氣與堅定信心,“我知道這樣幹永遠不會成功,我可也知道幹總比不幹強。我抱定幹一點是~點的心,儘管我的事業會失敗,我自己可不會失敗:我決定為救國而死!儘管我的工作是沙漠上的一滴雨,可一滴雨到底是一滴雨;一滴雨的勇敢就是它敢落在沙漠上 他四處活動,鼓勵人們抗日,鼓勵中國人殺日本侵略者;儘管這是自發的,無計劃的行為,但這種愛國激情是不可阻擋的。老舍投射下的錢默吟這個人物,彷彿是老舍的化身,替他前去衝鋒陷陣。抗戰之處,老舍為避免自己被抓去做漢奸,拋妻別子,到武漢,勇敢地擔負起了全國抗日文藝界的領導重任。
《浴奴》中的中國胖婦人,丈夫因抗日而死,“家裡也許有好幾個小孩,餓得像些瘦狼”。無奈之下出賣肉體,但她堅持“不做洋買賣”,在澡堂中見到日本鬼子,她忘記了自己的孩子,不顧自己的一切,只記得國仇,只記得有一股民族骨氣,“惡虎撲食似的下去”扼住日本鬼的咽喉,殺死之後昂然跳樓自盡。老舍不著一句議論,這一婦女形象卻令人動容。
此外,對那些極普通的人,如祁老人、常二爺、李四爺、小崔、孫七等,還有那些“特殊”的人,如尤桐芳、冠高弟等,只要他們還有愛國之情,還有點中國人的良心,還有那麼一些民族氣節,儘管他們有種種不足,老舍也會為他們灑上一捧同情的淚,投以憐惜的目光。從這裡,可見骨氣在老舍那裡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擁有多麼高的價值。
二、老舍用他的一生詮釋了骨氣
老舍在《八方風雨》前奏中談到:“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看重氣節,是中國有骨氣的知識分子的群體品格。那些有遠見卓著識的文人,往往對世事保持清醒的認識,並能夠審時度勢,確定自己的生活信念,樹立服務國家和實現人生價值二者和諧統一的目標。老舍時常以歷史上堅守氣節的典範激勵自己與他人,並賦予氣節以嶄新的時代內容。抗戰中,貧窮、疾病一齊向老舍襲來,生命隨時有死亡的可能。但他說:“反正不能因為窮困死亡而失了氣節當抗戰勝利之日,他總結道:“在過去的八年中,我們把死看成生,把侵略者與威脅利誘都看成仇敵,就是為了那一點氣節。”抗戰八年中,他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對民族的無盡忠貞,展示了自己的民族骨氣。老舍的崇尚風骨是他個人人格的袒露,也是民族精神的寫照。
老舍,作為一個有骨氣的人,他的人格力量吸引了許多人,這種人格力量的重要方面就是溫和。老舍特別厚愛親情、友情。老舍對親人、朋友和一般的人、事都是溫情有加的。待親人、待朋友,其感情之真摯,心地之坦誠,往往動人心絃。在與自我經歷有關的小說《正紅旗下》以及散文《我的母親》《宗月大師》《小型的復活》《想北平》《抬頭見喜》《自傳難寫》等作品中,老舍常常用看似不太經意、其實是飽濃情的筆調抒發自己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心,就如深潭靜水,看似波瀾不驚,實際豐厚深沉。在現代作家中,以這樣諸多筆墨寫自己母親的實不多見。老舍對友情的珍視也是令人感動的,正因為老舍對朋友的一往情深,在朋友中才流傳著他的許多真心待朋友的佳話。主持“文協”工作時,老舍沒有固定薪俸,全靠賣文苦撐生活,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經常把自己的被毯、衣物送窮朋友以救急。在社會交往方面,老舍顯得特別謙和溫厚。“他在主持‘文協’工作時,老舍面對的困難非一般人能想象:經費無著,居所無定,不少文化人無果腹之食,無棲身之地;加上人員來自天南海北,秉性不同,個性有異,要做好‘文協’工作確實困難重重。但就在這種情況下,老舍把那麼多文化人團結成一個強有力的集體,為抗戰做出了那麼大地貢獻。”當然,這
並不是說他就對人對事一味遷就。他說:“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
三、老舍用生命捍衛了他的人格尊嚴,踐行了他做人的骨氣
一個人無論處於哪種社會、哪個時代都要有自己的尊嚴。人格尊嚴也就是說人為生存要有的最低限度,過了這個限度,人就會沒有一點骨氣,生存就無任何意義。老舍從小便接受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從母親那兒,學到了自尊,有同情心;父親的慘死及幼年的死裡逃生萌發了他的愛國心;生長的貧苦環境也讓他有了“拯世救國”的初步人道主義思想;中學時學校偏重古文的教育,讓他熱愛古典詩詞。他學的散文是桐城派,他的詩是學陸放翁與吳梅村的。更重要的屈原、杜甫、陸游等歷史上的偉大詩人不僅詩才讓他崇仰,還因為他們是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的亂世楷模,是一種民族氣節與憂患意識的人格載體。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老舍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八方風雨》前奏中說:“在抗戰前,我是平凡的人,抗戰後,仍然是個平凡的人。”可正是這麼一個“平凡”的人卻為我們中國文學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是這麼一個了不起的文學大師,在國家民族進人一種混亂狀態,在自己也遭受一種從精神到肉體都無法避免的汙辱時,用生命維護了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最後的人格尊嚴。一個人在生命終了的時刻,常常凝聚著其畢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當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已經完全失去了自由意志和自我價值,老舍最終選擇了自殺的道路,表明他的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迴歸和覺醒。老舍選擇了古代有志之士的採用的最高級別的“尸諫”以喚醒時人,以圖早日結束那混亂的社會局面。
老舍是有骨氣的,他的最後一死使得人們尊敬、心痛、悲泣,也使得我們反覆思考我國曾有過的災難以及如何避免這些災難,如何建設民主富強的國家。老舍,一個不朽的名字,伴隨著他肉體的消失,他的聖潔的靈魂卻更加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