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經典散文
天還沒黑,看戲的人就坐在那裡等了,可天公不作美,細細的毛雨慢慢悠悠地從空中飄下來,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看戲的興致,依然有好多吃完晚飯的老人拿著一根長板凳,帶著一把傘,從小區的東西路口陸陸續續地向戲班子舞臺走來。
聽人說是安徽的,戲的舞臺是由一輛送貨的車子搭建的,他們把後面的車廂略微改裝,加寬加大就變成一個很好的戲曲舞臺,舞臺由一塊紅色的綢布覆蓋再上面,綵帶飄飄,倒也顯得十分喜慶,也很漂亮。
原以為戲班子的到來沒有幾個看的,可沒想到,看的人還真不少,不單是老年人,還有許多的中年人和年輕人,看他們一個個全神貫注的樣子,很是投入。老年人邊看邊指指點點、竊竊私語,好像是說那個演員唱得不錯吧,其實他們唱得再好,也不如我們的老一代藝術家嚴鳳英了,那黃梅戲唱的,也許我們還記得她的《天仙配》唱得一板一眼,聲音絕倫了,無人能比,即使後來馬蘭的出現,我個人認為也沒有當年的嚴鳳英唱得好,但是這不妨礙人們看戲的感覺。
有的年輕人坐在摩托車或是電瓶車上,伸著脖子舉著手機,抓拍精彩的瞬間,邊拍邊津津有味地欣賞著。這樣的場面,著實讓我吃了一驚,黃梅戲雖說好聽,老年人喜歡很正常,可年輕人也喜歡我就奇怪了,你說現在誰家裡沒有彩電,中央11頻道有專門的戲曲節目,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電腦也普及了,都有路由器無線網任意上,智慧手機也隨便看,那人們為何不怕蚊子咬幾口,還願意在露天地下看大戲呢?
我想各位看客是想找回童年的感覺吧,那時難得有戲班子到農村來演,想起小時候看戲時的景象,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幾個村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幼都會擠到一起看戲。
那時娛樂節目很少很少,就是課外書也稀缺,一般都是老師家才會有,我們都是透過老師的侄女或者妹妹才能借到一本,晚上就會躲在被窩裡用手電筒來看,還不只看一遍,一旦被母親看見,少不了說一頓。記得那時我家還有一部收音機,像一塊紅磚那麼大,我最喜歡的就是聽小說,單田芳的三《國演義》、劉蘭芳的《楊家將》,還有好多現代小說劇,都會被我一字不落地講給小夥伴聽,想起小夥伴們如痴如醉聽的表情,那時的我自豪感就甭提了。
那時有戲班子下來演戲,都是大隊用那個唯一的大喇叭提前通知的,所以到了那一天,人們就會早早收工,早早吃完晚飯,大人先叫小孩拿著小凳子到中間佔個好位置,自己晚點來也沒事,往往不到天黑,好的地方已經全部佔了,那些後來的人還有別的村上的只好拿著長凳子站在舞臺後面,有的沒扛凳子的就擠在舞臺側面,雖然看不到演員的正面,但是會看到演員從側面入場的樣子,那也是很開心很驕傲的一件事。人多的都要把舞臺擠倒的樣子,看完戲以後,第二天到現場一看,由於擁擠,地上就會有好多擠掉的紅紅綠綠的紅頭繩,還有好多手絹一類的小東西,也有錢,最多就5分吧。
那時當然不只是為了看戲,也許只有小孩和老年人安安穩穩地看戲,但是那幫小年輕就不是了,他們會趁機多看幾眼自己喜歡的姑娘,那時看戲的小姑娘都是一群一群的,好幾個村的姑娘呢,看戲那天她們就把最好看的衣服穿起來,雖然那時的.服裝沒有現在時尚,但也不乏樸實的美,姑娘們往往唱著跳著成群結隊湧向看戲的地方,小夥子們也是呼呼啦啦一大幫,一個村一幫,穿戴都不一樣,看起來是看戲,其實是看人,在看戲的過程中,還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呢。
陳家村的小夥子看上高家村的姑娘,王家的姑娘看上任家的小夥了,然後就會找到姑娘群裡面會說的那個遞個話,接著一男一女就會捱到一起,一邊看戲一邊閒嘮嗑。就這麼著,看不了幾次,就談得差不多了,小夥子就會給姑娘買一根紅繩子或者綠繩子扎辮子。那時的髮型不像現在這樣多,村裡根本沒有理髮店,城裡也很少,到理髮店的也很少,在村裡一般頭髮長了都是讓手巧的人用大剪子剪剪就不錯了,所以一般的女孩都辮著兩條長辮子,要麼就是兩條羊角辮朝天豎豎的,還有扎三條的,把中間的一部分先紮起來,然後在這條辮子後面平均分開,把這條辮子和另一條紮在一起,看起來還是一邊一條,其實是三條組成,不像現在的髮型花樣百出,爆炸式的、拉直的、波浪形的多式多樣,反正就是以折騰頭髮為主,顏色也五彩繽紛,酒色、酒紅色,還有挑染的金黃色,總之只要你想到的,理髮師就沒有做不到的!
再回頭說說小夥子的事,那時也沒什麼零花錢,也就是趕集的時候,父母給自己5分錢,頂多2角吧,買好幾塊糖呢,2角買的東西就多了,可以買2根油條,還可以買2個包子,總之能解一下饞了。我只記得兩條扎辮子的頭繩,5分錢就能買兩根很長的了。那時的扎頭繩都是一把把的,一買就是一根,短頭髮買一根回家剪成兩根就可以了,長頭髮就買2根,所以當小夥子給女孩買頭繩的時候,那起碼喜歡這個女孩了,他就會告訴自己的爺孃,然後做孃的就找一個媒婆,買上一把糖到女孩家提親了。媒婆到女孩家的時候,女方父母也很客氣,就會拿出家裡最好的茶葉,用柴草燒一壺開水,給媒婆先衝上一壺茶葉水。媒婆往床沿上一坐,一邊喝著茶水,一邊和女孩父母開始嘮起來,如果女孩父母認識男孩父母還好說,如果不認識的話就會多問兩句。媒婆就會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把男方家吹得天花亂墜。可不管怎麼樣,最後,女孩父母動心了,就會問女孩願不願意看看,女孩當然願意了,但是還裝著不好意思答應,最後往往由父母親做主,接下來就是相親了,不用說親事自然很順利了。
……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家裡的條件逐漸步入了小康,萬元戶不再稀奇,農村人也走入城市打工,錢越賺越多,也把房子買在喜歡的城市。農村人更像是城裡人了,家裡什麼都有,什麼書,什麼畫,上網一搜,一目瞭然。但就是缺乏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串門的少了,不像在農村那時候,吃飯的時候端著碗就可能到鄰居家串門了,大家說說笑笑的很熱鬧,人與人之間很隨和很隨意,說不定吃完自己的那一碗,鄰居就會熱情拿著你的碗到鍋裡給你盛上,說不定你端著碗又會串一戶人家呢。
現在大家休息的時候,寧可躲在家裡上上網、打打遊戲、看看電視,很悠閒也很清閒,也不想出去找人玩玩,即便是一個人守著電腦、電視、手機,再也沒有了當初一起看戲的感覺了。
也許是想找回以前的快樂吧,人們才會離開舒服的家,拿著凳子走到大街上,走到舞臺那裡,不怕蚊子的侵擾,找一個好的地方坐下來,隨意談笑著,隨意議論著,看到熟人打著招呼,也無需顧忌聲音的高低,享受著那露天看戲無比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