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

  讀龍應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麼龍應臺的圖片為什麼這麼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裡,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裡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薰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為育兒典範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永珍,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裡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2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裡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為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每天為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為了金錢和名聲成為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說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物件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是“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3

  在閱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為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臺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論的東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並談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臺有著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著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該浪費,小孩卻認為應該以舒服、享受為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儉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該懂得變通,只要願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後面的這幾封信,內容偏向於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臺發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麼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後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並且未來的事現在也沒辦法預測,對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4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的航班,從此身邊環繞著不同髮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滿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筆迎接一個個續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臺。一對身在異鄉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嚐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並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於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讀後感·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茫或青澀的小小心靈。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於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相遇即是緣,且行且珍惜。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5

  我有開明的父母,生活,學習,社會,國家,世界,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有的時候親密無間,不像是中國傳統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係。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關係也是有代價的。他們從未乾涉過我,但在對保送、高考與否;選擇哪所大學這件事情上,他們完全把我的意願否定,將我的夢想束之高閣,讓我面對現實。然而在我進入大學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和夢想背離的痛苦的現實。如今的我仍然奔著夢想前進,並且因為大學父母為我做的選擇,讓我的追夢之路更加曲折,漫長。看到現在的我,我的父母應該是有遺憾和愧疚吧。所以現在他們對我的選擇並不一味干涉。他們只要我對現實有清醒認識,對未來有明確規劃,並且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我父母的轉變,是以我的妥協和痛苦為代價的。我有過埋怨。然而在看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才明白其實大多數父母都會有這樣一個對孩子不信任,想讓自己的意志凌駕於孩子之上的階段。而這樣強權的方式,可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放緩孩子成長的速度,甚至讓孩子處於痛苦之中。

  “認為自己年長,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橋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態不只是父母專有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可能也會不經意間陷入這樣的思想狀態。我們常常跟孩子講應該怎麼怎麼做。然後用我們親身的經驗當例子說服他們,期待把他們引導我們認為的正道上來。但是孩子聽的時候就算覺得萬般正確,聽了之後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個要參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聽不錯,就是做聽力的時候沒有讀題目、預測問題的習慣,導致聽力完成情況和她實際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講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聽力題目之後,審選項。再透過選項對問題進行預測,這樣聽的時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聽力一開始就開始做筆記,效果仍然是不好的。這是考聽力不是考速記,並且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字都記下來.”這樣的話,講到我自己都覺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這孩子習慣還是沒改。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6

  在大人與孩子之間,彷彿有一層無形的薄膜。大人們因為有他們的經驗,總想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好,讓孩子少走彎路,便老是絮絮叨叨地念個不停;而孩子彷彿都是不太領情,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將來的思考,有著一股對新事物的追求,哪聽得父母那老舊的“經驗”之談。於是,兩代人就被這道膜越隔越遠,人們就管它叫“代溝”……

  當我在讀過著名作家“龍應臺”與她兒子“安德烈”共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後,才發現,所謂的“代溝”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溝通而已。

  書中的安德烈住在德國,他媽媽則住在香港,兩地有著強烈文化差異,他們也堅持進行著書信來往。在他們寫的36封家信中,母親毫不掩飾地給孩子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求學,自己曾有過的困惑……而兒子也以極大的熱情回應了對長輩的質疑,對自我個性的張揚,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憤怒……

  每一封信都充滿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這36封信,使他們更加清楚地瞭解對方,瞭解了兩代人。最後,成果是顯著的,一個54歲的母親與她21歲的兒子,也能有共同的話語了。

  龍應臺曾寫道,以前,與他兒子通電話時,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彷彿與現在有些家庭的情況差不多,兩代人之間也沒聲麼話語,問問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願透露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怎樣溝通?有溝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要是真正溝通起來,當你瞭解對方的想法後,或許會發現,對方可能與自己的印象判若兩人。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啊!

  龍應臺在書後寫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報以同樣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我們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7

  漫長的寒假中,我細細品讀了龍應臺經典之作——《親愛的安德烈》。

  我有為之顫動和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我覺得無比新奇、見解獨到。既有偏激、天真爛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豐富多彩,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書中,只要滿十四歲了,就要用“您”來稱呼。但是,中國的家長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在書中,龍應臺會叫這樣的家長去對安德烈說,而不是對自己說,這對安德烈,無疑是一種尊重和鼓舞。中國的家長們也應當向龍應臺這樣的媽媽多多借鑑和學習。如果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點點的叛逆,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新式獨特的教育方法。學習書中的好方法,給孩子們一點應有的尊重,和自由。這樣能使像安德烈這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們,少走彎路。也能告訴家長,在面對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時,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和引導。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8

  母親是當你與整個世界為敵,她也會默默支援守護著你的女人。母親是當你漂泊到世界盡頭,她也會不斷寄出一封封家書的女人。母親是當你受到傷害,她會用你最愛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親是當你無數次跌倒,在一旁不斷加油,看著你自己慢慢爬起來,越走越穩,笑中帶淚的女人。

  而母親卻也是將要看著你成長,堅強,然後和她分離的女人。讀《親愛的安德列》,深深體悟到了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愛,掩卷之後,不由淚流滿面。想到了龍應臺對孩子的用心之真摯,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我的媽媽是一個很風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經對我說我是一個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個青春期的母親。的確,有時候我對她實在是太暴躁了,面對她的叮嚀和囑咐,我只會一邊搖頭一邊說不。而她呢,她始終懷著一顆少女的心,用最誠摯的愛來對待我,即使我對她發脾氣,她也只會笑呵呵的看著,因為——我是她的女兒,是她血肉相連,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來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麼看著我,用心,用愛來溫暖我,引導我面對這崢嶸世界,然後看著我抽身離去,長大後只是偶爾來一個電話,吃一頓飯,她就會很滿足。想來天下母親都是如此,甘願不求回報的默默付出,默默堅持,默默守候,默默離開。很喜歡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

  再優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嘲笑,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於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9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裡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文明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後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於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麼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並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可以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藉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並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0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發奮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發奮。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裡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禮貌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後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於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心關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的溝通交流不會產生這麼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並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好處;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愛,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能夠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藉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並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1

  終於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作者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分隔在異國他鄉,兩人的關係似乎沒有曾經那麼親密了。原因有很多,譬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年齡、閱歷導致的不同視野等等。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龍應臺,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瞭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佔有”,但後來,卻成了“放手”。

  孩子就像鳥兒一樣,不喜歡被束縛的感覺。與其讓孩子每天像一個提線娃娃似地聽從指揮,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開創一片新天地。我想這個道理大多數家長都深深懂得,但是真正嘗試,並且沒有中途放棄的,又有幾個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相當重要。寫信這種方式其實比面對面更好。因為在有些時候,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忍不住端起長輩的架子。而寫信,能更好地讓父母換個角度與孩子溝通。由此觀之,龍應臺很成功。她處在一個朋友的視角,與安德烈交流,甚至能夠接受那些大多數家長無法忍受的詞彙、言語。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為我們鋪好的路上。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悽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裡,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全部都牢牢地記在心裡。當然,我們也願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裡行間知道現在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2

  這本書是目前為止自己最喜歡的一本了。現在大二,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好奇啊。龍阿姨的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精深的親人講述兒子成長中的疑惑,有大到國家政權,有小到抽菸喝酒。現在的我們,更多擔憂的就是生活,學習,感情等問題。

  生活中我與安德烈有好多相似之處,喜歡找個地方坐下來與朋友們暢談,相對於淺層次的對話我更喜歡有些兒走心的交談。自己也喜歡抽出一些獨處時間,享受自己內心的最明亮的想法。我更喜歡聽歌,打球,這些在現在的生活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啊。

  在學習上,就像書裡說的是為了在以後擁有選擇的能力,而不至於被迫過上逼不得已的日子。況且相比於頹廢的日子去把玩當成一種負擔,我更喜歡充實自己的每一天。所以啊,不擔憂明天,不懊悔昨天,踏踏實實的做好今天的此刻的自己,這樣就夠啦,以後是怎樣誰說的準呢!

  感情上,自己的不斷分分合合已經讓我感到厭倦。但有時也是很期待那個唯一的人,所以就會很寂寞。阿姨說的那個可以在驚濤駭浪中牢牢我住我手的人,真的讓人很為期待啊!

  生活中,自己對人際關係等等問題還是有些擔憂的,但我相信不論別人如何,我始終會保持對他人有溫度的笑臉。人麼,怎麼能全是讓你討厭的地方。

  自己現在印象深刻的是兩個兒子對母親的憤怒的勸導。一個是在多為他人著想,一個是對待地位低下侍者的態度。真好!

  羨慕有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家庭,但我不會抱怨自己出生平凡。我要做的是讓自己優秀,讓自己博學精深,為自己的後代創造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氛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3

  近來不知為何突然很想自己獨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許是受了安德烈的影響吧。很羨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麼的豐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鳥兒一樣飛向蔚藍的天空,作為一個從大陸長大的孩子而言,我沒有一刻自由過,甚至在睡覺時也會被人叫起來喝水潤喉,我不知道世界為什麼會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國家,只要超過14週歲,老師上課便會用“您”來稱呼,而我們一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童,無時無刻不被父母牽掛,是,沒錯,我們應當受到社會的照顧,家人的關心,但你自己有沒有想過你這般依賴家長和社會,何時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長?要多久你才能長大?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麼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生不是問你哪裡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裡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到底哪裡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裡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為。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4

  最近抽時間看了本書,龍應臺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與人間極度需要理解。就像書中提到,“慢慢的,越來越不認識對方了,“認識”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會抱怨,抱怨孩子們叛逆,不聽話,甚至有些強勢的父母會惡語相向,說“不孝子”。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難道沒有錯嗎?有,當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責孩子那樣指責父母不是嗎?我們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了,於是出現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從沒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一味的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理由就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們吃過的米都多”,社會經驗豐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全盤接受。長大後,有思想了,一旦與父母的意見發生衝突,父母就該生氣了,經常掛嘴邊的活“我是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頂撞了”“小時候那麼聽話,越長越不聽話了”。估計每個孩子都聽過類似的話。

  身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從自己上找找問題?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對的嗎?自己所有認為的對我們好是真的我們想要的嗎?當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孩子們長大之後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聽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網上流行過一句話(主要在戀人之間):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卻買一車蘋果給我!我覺得在父母與孩子間同樣適合。

  所以,如果經常溝通的話,就可能避免出現這類問題,父母要拿出時間與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麼,才能夠走進彼此的世界。當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親節的祝福!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15

  第一次看到《親愛的安德烈》時還沒有書,只是順手翻閱第8期《讀者》,讀到龍應臺和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的節選,感動的漣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盪漾開來,經久不能平靜。如同一個好看且有意義的連續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過的路、經歷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也會經歷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安德烈無私地把與母親溝通的經歷和我們分享。當我由懵懂無知,凡事依賴父母的孩提,成為了叛逆,急於追求自我與獨立卻因不夠成熟而不時令人頭的疼青少年,或轟轟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過,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書。我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如鴻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嘗試著逃跑。想跑離父母經驗的網,跑離父母呵護的關懷。我堅持要往父母認知的遠路甚至是錯路走去,我強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設起的是非對錯。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實在是過於衝動過於自負。後來,我買下了這本書。第一次閱讀時,那感動卻在不經意間被一個問題所取代。

  為什麼?為什麼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又隔著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與他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再往下讀下去,我對這本書有了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對於母子關係的描寫讓我覺得無比新奇,卻又見解獨到。安德烈的天真爛漫卻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讓我印象深刻。母親龍應臺對安德烈的尊重與鼓舞令我感動。漸漸的,我彷彿看到安德烈與龍應檯面對面的談話,有時是互相寒暄,有時是互相鼓勵,有時在激烈的爭論著什麼,但這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淡淡的愛。對,是了,正是這其中的愛,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這溫馨美好的畫面。再看看我呢,驕傲自負讓我幾乎完全聽不進爸媽的勸告,有時和他們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現在想來,多半是我的不對。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