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讀後感作文四篇
篇一:寒夜
一年前,“非典”的時候我拿了好多書放在床頭準備看。結果一直都沒有看,那些書被我找了一個紙箱子放起來了。前段時間一直在看郭敬明的書,這兩天很想看小說。本想好好地構思一下我寫的那個故事,可它已經向悲劇發展了,我寫不下去了!
開啟箱子,全是純文學的書,我還算是最喜歡看巴金的小說,箱子裡有一本巴金的《寒夜》。《寒夜》的誕生,標誌著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於是拿出《寒夜》來看,二百來頁。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來頁,晚上下班後倒頭變睡著了,8點多醒來繼續看,快十點時就看完了。
不知什麼時候,眼淚和鼻涕已經一起流了下來……
雖然穿著露胳膊露腿的單薄裙子,但身體上卻不曾感覺到夜晚的冷,可心裡卻似乎已悲涼得不知怎麼形容!
巴金寫《寒夜》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
這一切雖然是發生在八年抗戰時期的事,可我看著他卻如此真切,彷彿是現實生活中,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再也不會有人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現在社會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可仍然會有一些人因貧窮,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毀滅。
至少,我就覺得我和汪文宣一樣!一樣的彷徨、一樣的無助、一樣的懦弱、一樣的會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歲呀,我卻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種無奈和無助,甚至是認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會是死亡,那會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
記得四年前,我才17歲,大專剛畢業。在交大幼兒園實習時,我是那麼的出色,至今仍對指導老師的話記憶猶新。她勸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學個什麼東西,只是千萬、千萬不要到幼兒園工作。她們都說如果我不聽勸告,以後會後悔的!我很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當時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幼兒園工作。那時的我,感覺前途是一片光明!可上班後,我便再也不知道,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前途?我再也沒有接觸過光明瞭!現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麼?
記得剛剛工作時,我便慢慢地綻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卻沒有察覺到。所以,我便遭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排擠,那更是一種刺骨的寒冷啊!我向指導老師求助時,她告訴我:“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現在,的確是變好了,我對工作本身喪失了熱情!但是由於我是發自內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現在還在幼兒園工作。我總覺得,我會很快離開這裡,在我失去所有熱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為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時,徘徊著,徘徊著。上班後整整一年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忍受了,就決定日後考公務員。聽說考公務員必須有計算機2級證和英語4級證,於是,開始為計算機2級證奮戰,可時間卻和單位最忙的時間衝突了。我只好放棄了考試,結果到現在也沒有拿到這兩個證。
緊接著,便是媽媽讓我考本科,選來選去,覺得還是自考可以學到一點點東西。而且自考的文憑會有二十多個國外的大學承認,便想早一點考完自考,然後出國繼續深造。可每年單位最忙、事最多的時間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動同時展開;而我的自考時間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個週末。於是,又常常為工作讓步,以致於出國一事連想也不敢想了。
終於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貓哥哥的影響,決定考完本科後考研。可本科對我而言,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呢!我的思想已亂了,不知道一天想什麼,我知道這是與學習很遠、很遠的。正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初三時的政治老師,如今他已退休。他告訴我,工作一定不能馬虎,要認真對待。但是應把自己的學習深造放在首位,單位的那些獎項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會上獲一紙小獎!他的話更加堅定了我日後考研的決心,可現在呢?我卻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這樣消沉下去的話,我便會和汪文宣一樣,走向死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可他也比我幸運。他至少還有過一個深深愛著的人,他們曾經還有過追求,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他們曾經還對生活充滿著信心與勇氣!而我呢,我還不曾留下一點時間給過愛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個詞,那便是:despair(絕望)!也許,真的有一天,我會瘋掉!我的心會冷到凍結起來……
篇二:寒夜讀後感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裡,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著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裡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著病體在辦公室裡那麼卑微地做著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儘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裡,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麼?”——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麼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黴。”日日夜夜盼望著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群,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篇三:巴金《寒夜》讀後感
如果說《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國社會狀況,人們對此還能夠理解,那麼我們卻可以說,《寒夜》這部長篇小說中文宣的行為卻使人們無法理解。因為這個時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經進入到了民國三十三年。如果說《激流三部曲》中的覺新、枚少爺等人是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同外界接觸,或者是不得不接受舊的思想,或者說是心甘情願地接受舊的思想,而成為舊思想、舊文化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那麼,文宣這樣的人受過了新的教育還仍然擺脫不了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就使人們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樣,巴金也是把人們向這個方面引導,說到底,就是有著一種反傳統的思想。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我們還要認識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的偏見。而社會的偏見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舊思想、舊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親正是社會偏見的典型人物,如對樹生的行為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不僅破壞了家庭,而且還摧殘著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後嚥氣。實際上文宣的死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被社會偏見這把軟刀子殺害的。
當我們讀了這部長篇小說之後,使我們看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早已不是清朝那樣的社會了。但是要從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 文宣的母親就是一箇舊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雖然受到了思想的影響,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舊思想的偏見又像一根無形的繩索束縛著他,使他難以從舊思想中解脫出來,不僅他的事業不能成功,而且還成為了社會偏見的犧牲品。
巴金的這部長篇小說同《激流三部曲》相比,雖然沒有那麼使人激動,如在讀《激流三部曲》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因為書中的一些情節,而產生喜、怒、哀、樂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節似乎使我們感到很平淡。但是,從很大程度上講,卻比《激流三部曲》更有著代表性。因為使我們看到了舊的思想、舊的文化並不是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篇四:《寒夜》讀後感
又在手機上看完了一部小說,感覺開始喜歡拿著手機看小說了。這樣確實挺方便的,隨時可以看。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這部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號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個怯弱的小職員,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堅持甚至表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一個人,的確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謂的“老好人”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場竟然有這般悽慘:連慘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最愛的人在他的身邊。甚至他最愛的人都不知道他已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寧願他打她罵她也不願意他不做=作聲,然而他還是沒有半句怨言。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責備別人的意思。在抗戰這樣特定的環境中,作為一個小小職員的汪文宣,我想他有這樣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後慘死的結果又是與他怯弱的性格緊密相連的。一個連自己真實想法都不敢表達的人有時候想想狠一點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劇情當中,我會不自覺想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像他那樣呢。優柔寡斷,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來順受……人性的種種弱點一覽無餘。
樹生是一個時尚的銀行職員,她不被世俗所束縛,沒結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於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卻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受不了生活的貧困,就同年輕的主任飛去了蘭州。但作為一個妻子,她是潔身自好的,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是盡責的,她沒忘記自己兒子的學業,按時往家裡寄錢。
在汪文宣死後沒多久,她便回來了。她是懷著思念和希望回來的。她以為宣在信裡講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來了。當她知道丈夫的死訊的時候,她是痛徹心扉的,如刀絞的。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位鍾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學,是適合我們這些小市民看的文學。在整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的深。這樣看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