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
巴金在一九三七年曾在他寫的一篇《代序》裡大膽地說道:“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他做到了。在這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過程中,他赤裸裸地揭露了那個時代國民的麻木愚昧和社會“吃人本性”真實的一面。
作為主人公之一的覺新,無疑是全書最“華麗”的悲劇。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舊禮教的犧牲品,他是新思想和守舊勢力之間抗衡的矛盾產物,他以自己無數次的無奈悔恨委屈求全演繹了自己徹頭徹尾令人聲淚俱下的悲劇人生,也註定成為舊時代陪葬之一。他欠梅的,欠瑞珏的,欠剛出生就永失母愛的新生兒的,該拿什麼償還?可憐的人啊。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公明的審判即將開始,陽光刺穿陰霾,撕裂開一條口子,他分明地看見了,那些腐朽不堪處處散發糜爛氣息的舊事物迅疾化成一股洶湧的激流席捲而來,他退縮了屈服了,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接受了。如果當初他勇敢些爭取和梅的幸福或許一切都會迥乎不同。
覺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縱覽全書,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最後的不同境遇,正是由他們不同的個性決定的。
鳴鳳的抽泣,梅的落淚,瑞珏的慟喊,盡湮沒於千百年來的忠孝禮義。她們的眼前“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上面躺滿了年輕女子的屍體”,“這條路是幾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飽了那些女子的血淚,她們被人拿鐐銬鎖住,趕上這條路來,讓她們跪在那裡,用她們的血淚灌溉土地,讓野獸們撕裂、吞食她們的身體。”這裡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但是終於出現了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他寄託了我們的希望,帶給我們一點新鮮空氣,尤其是在自己房間門口義正詞嚴義憤填膺地痛批要來他房間捉鬼鬧事的陳姨太克明一群人,令人眼前一亮併為之熱血沸騰。那個時代正是需要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更何況還是一隻風雨飄搖中自位難保的紙老虎。覺慧,他終於衝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他在身先士卒地宣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取過來。”
如今再透過此書穿越那腥風血雨的年代,不由地為覺慧倩如存仁喝彩,他們奏響了舊制度的葬歌,奏起了那一整代進步青年所夢想著的新社會的催生曲,他們向舊禮教滅絕人性的罪惡,令人齒寒的汙穢發起了強有力的控訴。“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他們是勇敢的新生代。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2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的前面,但也慶幸著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著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的感慨於無奈,甚至是帶著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
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溫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
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著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嘆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著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溫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說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說,是因為人們成熟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說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3
《家》是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從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真實的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腐敗、潰爛的歷史。
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完全不同的四個人身上,但卻都揭示了封建統治的罪惡。
一是發生在鳴鳳身上。年高六十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中的丫頭裡選一個,當他的小老婆。而這災難恰巧臨於年僅十六的鳴鳳身上。鳴鳳與覺慧本有一段愛情,但卻因身份懸殊,導致其成為悲劇。悲憤而又不屈的鳴鳳在她新婚的前夜投湖自盡。
二是梅。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兩人的婚姻本已被認同,卻因不合而曲終人散。最後覺新娶了瑞珏,梅卻喪夫,成了寡婦,回到了孃家。可不幸的是,梅卻患上了肺病。梅的父親卻是個封建守舊的人,不願讓其去看西方大夫。梅的病情越來越惡劣,最後她也在忍辱中去世。
三是高老太爺。高老太爺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可就在此時,家中以陳姨太為代表的一群人,信起了封建迷信。大萬內道士念法咒,陳姨太拜菩薩…著實把老太爺自己嚇了一跳。陳姨太等人在覺慧的責罵下也羞愧而散了。高老太爺在臨去世前,也頓悟了封建的毒害,可是沒有對現有的家庭制度造成任何改觀。也是遲了。
四是瑞珏。高老太爺去世時,瑞珏也臨產了。可是家裡的太太卻說,靈樞停在家中,產婦生產會有“血光之災”。瑞珏不得不搬到城郊去居住,甚至不能見覺新一面。到最後,瑞珏難產,生下男嬰後含著憤恨與淚水離開人世。
梅和瑞珏一樣,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者與犧牲者。同覺新一樣,她們太過於軟弱,只會服從,卻從未說起身反抗。高老太爺在臨死前頓悟,算是一種幸事,卻為時已晚,未給被封建思想根禍已久的家庭帶來絲毫改變。這三位女性的死,我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人們對封建的思考。
《家》反映的封建大家庭的包辦婚姻的不幸,在當時有進步意義。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人們對封建的思想依舊尚存。封建社會帶給人們的痛苦遠不止這些。所以人們才要推翻封建,看到新社會,新希望。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4
前幾天,學校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節”活動,有心願紙、圖書漂流活動等。學校給了我們四年級學生每人一本書,書名叫“黑熊舞蹈家”,並開始圖書漂流。
一拿到書,我就愛不釋手,這可是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封面上畫著一隻黑熊在閃亮的霓虹燈下跳著優美的舞蹈,脖子上繫著一條紅圍巾,它手舞足蹈,一臉燦爛的笑容。翻開書,就看到了目錄,裡面寫了許多故事,有母熊大白掌、蠢熊吉帕、黑熊的代購、黑熊舞蹈家·······
我喜歡看得是蠢熊吉帕。裡面講了一隻母熊叫“吉斯”,公熊叫“吉帕”,它們生下的孩子叫“吉雅”。吉帕一直想趕走吉斯和吉雅。一次,它們遇到了一隻大老虎,吉帕嚇的連連後退,這個時候,吉斯和吉雅來了,最後它們聯合一起把老虎給打敗了,可吉帕卻還是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它們住的這個島。我覺得吉帕實在太壞了,竟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家門,看來熊當中有好熊也有壞熊,沒想到吉帕竟然這麼殘忍。
我還喜歡看得是“黑熊舞蹈家”。裡面講了一隻黑熊王叫“阿寶”,它跳得舞蹈優美極了。可它也有兩個壞毛病,一個是它受不得任何委屈,它要是發起脾氣來,無論誰怎麼呼喚,它都不理睬你;還有一個壞毛病是它不許任何人摸它的鼻子,更不許陌生人親近它。黑熊舞蹈隊中,除了阿寶,還有一隻三歲的黑熊叫“圓球”。雖然阿寶的舞蹈比圓球要好,但圓球的脾氣比阿寶要好多了。一次,元首夫人想和阿寶跳舞,可它們想到怕阿寶抓傷元首夫人,就讓圓球去了,並把它們的名字給調換了。後來,真阿寶被關進了禁閉室,它在禁閉室裡絕食。最後,在跳著心愛的舞蹈中結束了生命。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可憐起了那隻真阿寶,可能它死都不能瞑目,為什麼它沒做錯事情,人們就要把它關起來。雖然圓球和高貴的元首夫人跳過舞,但是阿寶卻和更多的鄉村姑娘跳過舞。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也要為他人著想。我們人類一定要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它們。
我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阿寶用最後一絲力氣跳著優美的舞蹈,一想到那一刻的阿寶,我的淚水就再眼眶中打轉。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5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述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一樣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一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徵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徵著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裡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其實爺爺跟你說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著,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一切,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我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卻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我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的幸運啊!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6
從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兩兄弟回到自己的公館,到最後那一艘緩緩駛向與遠方的行船,《家》已經讀完,一幅幅經典的畫面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徘徊。
《家》講述了一個封建的家族——高家慢慢由輝煌走向衰落的故事。高老太爺是這個家族的統治者,一個封建禮教的代表。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及夢想成真時高家卻淪落到了墮落的邊緣。
覺新與梅被分離,梅抑鬱而終,而覺新的妻子瑞鈺卻因為避“血光之災”難產而死。鳴鳳因為將要被嫁給馮樂山,忍痛與心愛的覺慧告別,投湖自盡。因為老太爺的逼迫,與琴相戀的覺明離家出走……封建的禮教,摧毀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幸福。高老太爺的兩個兒子克安和克定不務正業,坐吃山空,欠債無數,把老太爺氣得病倒。高老太爺病死之後,他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而爭吵……終於,覺慧醒悟了,離家出走。
一出又一出的鬧劇,讓人徹底認清了摧殘生命的封建禮教。高家的人接連成為封建的犧牲品,甚至連高老太爺也沒有幸免,高家墮落了。
我最不能忘記鳴鳳的死,只是讀著這一段,心中不免充滿了悲哀,同情與憤慨。最後投湖前的那一聲“三少爺,覺慧”彷彿穿透紙張,清晰地傳到讀者的耳邊。這是鳴鳳第一次直呼覺慧的名字,但也成為了最後一次。這是下等人第一次與上等人平等的告別,可惜這告別的背後是無盡的悲哀。天地悠悠,可惜覺慧和鳴鳳生錯了時代。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註定是悲劇。
這就是舊社會!這就是封建家長制!這只不過是眾多悲劇之中的冰山一角,誰能想象得了,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此悲劇重複了多少次!高家的落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終於,年輕人們紛紛覺悟,開始了與舊社會不懈的鬥爭。
聯絡到今天,我們的生活又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前途,我們的身後有長輩們的支援。可是現在的我,哪裡有以前青年們的獨立和拼搏,哪裡有以前青年們的闖勁呢?反正我還有大把的時間,我何必畏首畏尾?
《家》已經讀完,讓我來評價,它不只有黑暗沉重的一面,它也是一支青春的讚歌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7
在多數人對他嗤之以鼻時,唯我義無反顧地憐愛他,為他辯駁,為他申張,致以我對他地無限崇敬。他,便是巴金墨筆下的覺新。覺新,是高家長房的長孫。他也曾有過那樣美麗的憧憬,任年少時激情四溢的理想,青春激揚,義無反顧的追索,還有,一段青澀的戀情。而噩夢,封建禮教將他漸豐欲飛的羽翼禁錮束縛,將他謫入心靈受虐的牢獄之中,他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實在難以想象。覺新,是一個孤寂的叛逆者,他在無盡黑暗冷酷的禮教中掙扎;他又是一個無奈的順承者,在咫尺光明的洞口躑躅。因為一個長孫的名分,他極其無辜地揹負了太多不該承擔地責任,他成為這個五房大家的主持者。他無能為力,他無法全然牴觸,他無止地掙扎吶喊又彷徨。無數次受辱,他潛藏內心的矛盾,又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淚流,。忍。忍則安之,忍則和之。覺新可以忍受一切,忍受弟弟的責怪,忍受“懦夫”這個虛名。覺新絕不是懦夫,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責任深重,他不可以為維護自己的幸福而棄去整個大家的寧和,他僅僅希望這個家一切安好如初,風平浪靜而已。所以他耗盡青春,流年去磨合圓潤一切矛盾,去周旋順承每一個人,亦去忍受一切不公或自私或愚昧。
現在的我們,過於張揚,過於高調,我們無法忍受一切不公,我們喜歡說:“這對我不公平!”我們總是毛毛草草,憂憂匆匆,喃喃埋怨社會的不公。何必要如此計較呢,疲累於世呢?能退則和,能忍則安啊!孝。孝為道德準則,恪守孝道是人之本性,責任。覺新是個絕對守孝的人,他孝於父母,孝於這個大家。他不會去抗拒,不會去抵制父母的決定,儘管他犧牲了與梅芬的愛戀,忘卻了與戀人的思念,他摒棄了一切叛逆與浮蕩。就這樣,他輕輕在高老太爺的耳畔吟著,在父親心頭勸著,在所有人面前點著頭,靜靜答應著,無論他是否真正應了。覺新,當今社會,我們到何處才能尋聽到這樣的覺新,這樣的人並未匿跡。只是,只是我們每個人的冷淡與漠視讓那些默默付出的覺新深埋在生命旅程的腳印裡。
我們總以為生活的充實滿足是自己的雙手創造的,可到臨終了,我們何嘗會想不到那些未得到報答的覺新呢?他們曾經那樣在寂靜的暗夜裡為你祈禱,伸手攙扶著你,直到生命結束。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8
讀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在與智者交流。最近學校開展“讀書周活動”,藉此機會我也讀了許多好的文章,其中使我感觸最大的就是《我們是一家人》。
《我們是一家人》一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處於青春期追求獨立的中學生。她因看到不少同學都“獨立”,單身生活灑脫,能有自己做主的幾份豪氣,便有了獨立的想法,為此,多次向母親提出,可是被母親以“我們是一家人”這麼一句強有力的話給否決了。
終於,她乾脆餓了一頓以示抗-議,母親便對她懷了一種複雜的情感,認為她有叛逆傾向,所以也就硬下心腸,準備讓她碰壁,然後她再回心轉意當個好女兒。於是故事就發生了。
母親答應讓她獨立一個月,剛開始幾天,她的感覺好極了,可過幾天,她的情感有了轉換,再過了一段日子,她逐漸陷入了孤獨,終於到了一個月的最後一天,他的矛盾解決了,母親沒有上班,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要幫她走出獨立的深院,從而使她認識到“我們是一家人”,真正含義。
在我人生的字典裡“獨立”一詞顯赫赫的印在了扉頁,是啊,我與文中的主人公一樣是處於青春期追求獨立的困境中的我也曾多次像主人公一樣向我母親提出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也曾多次深深刺痛母親的心。
有人說:母親是一本大書,年輕的兒女們常常讀不懂她。但當我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想我讀懂了母親,正如主人公所說的一樣,“她已經成人了,也早已真正另立門戶,真正獨立,但仍常赴千里之處與母親聚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母親是我的一部分。”
此時,我心中百感交集,或許我的媽媽現在正在為他叛逆的兒子操心,絞盡腦汁想方法,怎樣使這個不懂事的兒子走出獨立的困境;或許我的媽媽現在也想到了如文章中的母親的方法,讓他不懂事的兒子獨立,然後碰壁,再回到她身邊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兒子。或許的或許我不再敢再想,但我知道並堅信: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中,我人生的字典中“我們是一家人”這句話將取代“獨立”一詞。
作者秦文君,一個月的獨立生活讓她徹底理解了母親,尤其理解了母親所說的我們是一家人這句話,作者獨立旁的徘徨也給我上了一課,《我們是一家人》讓我徹底理解母親,認識到我們是一家人的深刻含義,少年時母親與我是一家人,長大後,我們與母親是一家人。後記:人長大後都要獨立的,可家加家人卻是永遠的長大後,永遠的愛加永遠的歸宿。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9
在神州大地的某一個角落,沿長江之畔,處巴蜀之地,有一座公館,黑瓦高牆中流露出神秘莫測的氣息。這個神秘大院中正充斥著老太爺的呵斥,兒孫的恭維,姨太之間的勾心鬥角。此刻,神州大地不曾光明,此刻,黑暗襲捲中華。當然,它的高牆中留住了封建禮數,留住了腐朽與黑暗。
那是一段熱血彭沛的歲月,全國各地都有星星點點的光明在強風中燃燒,在夾縫中長滿了蓬勃向上的小苗。那星火是驅逐黑暗的星火,那小苗是仰慕藍天的小苗。他們都是有知識有思想的青年。他們厭倦顯赫的家庭背景,視腐朽積惡如仇。他們在溯流中奮力掙扎,為光明和正義奮鬥。
高家公館亦是如此。
這是一個躍然於文字間的空間,卻真正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新生革命力量。
這個家族四世同堂,也許為了這個夢想,高老太爺斷送了大孫子覺新的愛情。因迫於是長房長孫,因迫於盡孝順從的封建禮數,他向舊思想屈服了。在這個家族中,有多少人像他一樣言聽計從,有多少人對老太爺陰奉陽違。在這個光鮮亮麗的驅殼中,有多少人被當做時代的傀儡,又有多少人犧牲了自己的感情。時代是一個黑暗的火坑,一個個麻木的人被無形的手推入火坑,成了無底深淵。它埋葬了人的思想靈魂,它使身在公館中的人麻木不仁。是的,我們要看到光明,我們要看到新生的力量。
五四運動的革命熱浪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翻卷,當然,高公館也有一群青年受到了新思想的玷汙,崇尚自由,熱愛和平。他們厭惡腐朽,渴望光明。他們是舊時代的叛逆者,舉著時代的火炬,想要掙脫高牆,允吸新知識,接受新思想,追求愛情。因為瘋狂的肆虐,小火苗總是不得以燃燒。鐘聲響起,敲得公館的人都麻木了,休克了,公館崩潰了。這就是新舊社會的真實寫照。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與時代緊密相連,他們同時也逋受著黑暗的打擊與迫害。在本書中,巴金先生採用“紅巖”寫法,以青年人的愛情悲劇為明線,極力抨擊了黑暗社會帶來的痛苦。他將自己對封建禮數、繁文縟節的積惡如仇化為筆下人物迥乎相同的命運中,正體現了他們的內心向往,只有有高超才能的人才能駕馭如此鴻章。作者設計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有血有肉,在審美上寫給人以心靈的碰撞,產生思想共鳴。
《家》以一個支援叛逆者的形象衝擊的心靈長堤,點燃了青春火把。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還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0
讀完了席慕容的《槭樹下的家》。
這不是她的詩集,而是一本散文集。正如書名,裡面很多文章都涉及到
她的家和家人。這讓我更全面的瞭解了這位女詩人。
她很會畫畫。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多次獲金牌獎。在繪畫上,席慕容有很強的企圖心,她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們可以從<悠長的等待>一文中找到答案。
她不會做麵點。
“我急著要給讀小學的女兒送中飯。小紅帆布包裡裝著熱熱的便當, 還 放了水壺、水果和幾片小餅乾。”《黃梁夢裡》
“對於想給女兒童年一份幸福感的努力,終於在滿廚房的麵糊、滿垃圾箱的蛋殼以及滿冰箱的”藝術珍品“的浩劫中結束,一如我那首詩的結局:一定有些什麼 在葉落之後 是我所必須放棄的” ,《劉家炸醬麵》一文,席慕容用幽默自嘲的語言寫了自己為孩子們製作糕點的事情,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我們讀懂了那顆愛孩子的心。
她想唱可是不敢唱。
我自己覺得我的嗓子還不錯,可是,因為有一個專修聲樂的姊姊,因為她有著一副珠圓玉潤得天獨厚的歌喉,所以,從小在家裡,我們這些其他的兒女就都養成了小聲唱歌的習慣,偶爾忘形了,大聲地唱了幾句,母親就會從隔壁屋子裡問過來:“怎麼?又牙疼了嗎?”我們就只好噤聲了。《說夢》
她是要寫一輩子情詩的藝術家。
她說,“30歲的時候,曾有人問我說‘你總不能寫情詩寫到50歲吧’,現在我已經60多歲了。我想說不是隻有少女才有情懷,老人也有,我還是在寫情詩,而且還在寫愛情,想念從前的愛情,為什麼不能到了六十幾歲還在想念愛情?”,現在70多歲的席慕容還在寫著情詩。
她的丈夫劉海北於20xx年去世。在席慕蓉新的作品集中,有許多首詩就是寫給她過世的丈夫,她說:“對我來說,愛情和時間一樣,永遠都只能追悔。我年輕的時候可能追悔愛情,現在追悔的是40年的婚姻,我怎麼沒有更多地去愛這個人,怎麼沒有更加去珍惜這個人。後來才知道,原來我錯過的不是隻有我的青春,我錯過的是我唯一僅有的、整整的一生。”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1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的今天,我在書桌上專心致志,聚精會神的讀完了《肩挑一個家》。這本書時而令我擔憂,時而讓我惶恐,又時而令我高興。然而裡面的每個故事無一不是令我感動萬分的。
這本書用溫暖直抵人心的文字去描繪了燦爛若火的少年兒童美德高尚的心靈。他們的故事相傳遠久,有著名副其實的具有美德少年的好稱。因為他們在小小年紀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艱難困苦,做到了一般青少年兒童難以勇敢積極向上的去面對現實生活,做到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當我讀到小太陽胡繼汕的故事時,被胡繼汕說的'一句話會,我做的最拿手的是西紅柿炒雞蛋,可好吃了。看完這篇故事我覺得胡繼汕口中說出的不是西紅柿炒雞蛋而是西紅柿煮雞蛋而這個煮裡面有著溫暖的味道,有著幸福的味道。又當我讀到穿越恐怖地帶彭帥的故事時。知道了彭帥要把自己的 骨髓移植給媽媽時,我的內心被震了一下,我惶恐的往後看去萬分沒想到的是彭帥說:十三年前媽媽給了我生命,今天我又將生命給了媽媽。要是我的話,我不一定會有這種勇氣。記得有一次,我七歲時生病了要打針當時的我哭的翻天覆地就別說要做手術了,更別說要做手術把自己的五臟六肺奉獻給別人了。我接著讀了賣饅頭的小女孩謝長玉的故事後。文中的謝長玉雖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 那樣的悲慘。但是謝長玉每當天矇矇亮時就要遠出家門,去縣城有五十多里路,而且還要去三個地方進饅頭。如果是我就別說是我是里路,我連走一里路都會覺得疲憊不堪精疲力竭了。今年暑假,爸爸帶我到廈門鼓浪嶼玩。從鼓浪嶼到我最想去的沙灘有兩里路,開始我還蹦蹦跳跳,過了一會兒就汗流脊背了,看看太陽驕陽似火,樹上的葉子早就被燒焦了。我有氣無力的對一旁的爸爸說:爸爸,有車子可以送我們直接到沙灘就做車吧?有啊爸爸疑惑的對我說。爸,我都累成這樣了,既然有車子可以直接送我們沙灘就做車吧!嗯,那好吧。爸爸想了一會讓對我說。現在想起來還真是無比的慚愧,這一點困難都戰勝不了 ,我和謝長玉姐姐相比差距真是太大了,謝長玉姐姐真是太了不起了!
這些美德少年做到的事情,難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我們做不到這些事情嗎?但這感人的事蹟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用行動去回報媽媽爸爸那無私的愛。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2
法布林《昆蟲記》系列圖書,其中《夏日音樂家》介紹的是蟬的一生。
7月的某一天,蟬媽媽用盡全身的力氣,在樹枝上產下了四百多枚卵,虛弱地掉落在地面上死了。納是一種昆蟲的名字,專門把自己的卵產入蟬媽媽產的卵房中,吃掉蟬媽媽產下的卵而孵育自己的寶寶。蟬媽媽產下的四百多枚卵中,有一個名字叫小樂的幼蟲,非常幸運地活了下來。
10月初,小樂終於長成了初齡若蟲,它爬出樹枝洞,脫掉身上的薄膜成為了1齡若蟲。它從樹枝上跳到地面,找了一片鬆軟的土壤開始建造自己的家,在地下它靠吸吮樹汁生活,經過四年的時間,在地下脫了四次皮,終於在一個盛夏的傍晚爬出了地面,爬上樹枝完成最後一次脫皮後,小樂變成了真正的成年蟬,它努力練習飛行、唱歌,它的歌喉越來越洪亮、越來越長久,由地下建築師變成了夏日音樂家。
難耐的酷暑和乾旱,其它的昆蟲在煎熬中度日如年,但這並沒有影響小樂的生活,它用又細又長的管子嘴吸食樹汁,於是其它的昆蟲如蒼蠅、虎頭蜂、鍬形蟲、細腰蜂、土蜂、小綠花金龜……都來請求小樂幫助喝樹汁,並且都很感激小樂的樂於幫忙,只有螞蟻每次來喝樹汁時,不但不感謝小樂,而且蠻不講理,態度還很惡劣,小樂教訓了一下這只不懂事螞蟻,而這隻螞蟻不思悔改,還暗地裡使壞傷害小樂,於是小樂離開這個多事的地方,搬到了新家,結識了許多新朋友,後來小樂和一隻母蟬結成了夫妻,快樂地生活。
漫長的夏季將要結束,小樂越來越沒有力氣,嗓音也一天不如一天,連抓樹枝的力氣也沒有了,小樂唱完最後一首歌,“砰”地一聲無力地掉在地上,翅膀顫抖了一會兒,結束了自己作為蟬的短暫一生。那隻教訓過的螞蟻,立刻叫來同伴,把小樂的屍體分開運回了螞蟻洞。
不過,四年後的夏天,小樂的兒子們仍然會像父親一樣歌唱,而它的女兒們也會生下許多可愛的小寶寶。
這本書裡寫了小樂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它讓我瞭解了蟬的短暫一生。想想我每年的夏天都有捉蟬的經歷,但卻不知道蟬要在地下生活四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爬到地面上來。還有書中的那隻螞蟻太狡猾了,小樂幫助了它,它不但不思感激的心,還多次來傷害小樂,真是不應該。我們要像小樂學習,學習它樂於幫助別人,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可不能像螞蟻一樣,不勞而獲呀!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3
《坡道上的家》講的是負擔起養育子女的家庭主婦,負重走在半坡,孤立無援的處境。主人公里沙子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受邀參加一個蓄意溺死孩子的母親水穗的審判,在持續十多天的審判中,聽取了多方觀點,發現自己的生活與被告的生活有諸多相似之處。
裡沙子慢慢思考最終得出,被告周圍的人都在傷害被告,動機是愛。裡沙子認為在這起案件中“被告的丈夫可能心懷惡意,試圖將被告逼著絕境。藉由大聲要挾、摔東西,在對方心裡深植恐懼感,一再強調被告和一般人不一樣,無法成為好媽媽”“丈夫憎恨被告,母親懷疑媳婦生不出孩子是因為身體有問題,他居然原原本本地把這句話告訴被告,這一點讓我覺得,他對被告心懷惡意。”裡沙子想起自己與丈夫的相處模式,“難道陽一郎是在等我偷看他的手機嗎?故意這麼設計我。好罵我剋制,傷害我,讓我動搖,讓我深感不安。”裡沙子想起與母親的相處,裡沙子與漸漸疏遠,是由於裡沙子察覺到母親的不對勁。“這不是憎恨,是愛,藉由藐視、傷害對方,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一切都是因為愛。”結婚之後,裡沙子又把思考的主動權讓給了丈夫,讓自己成為了一個不會主動思考的人。從水穗和自身的經歷中,裡沙子發現了隱藏在生活中針對女性的困境。
在審訊的過程中,裡沙子需要把女兒文香託付給公公婆婆照顧,晚上在接女兒回家。在女兒無理由哭鬧的時候,裡沙子會故意不理女兒,還有一次不小心把女兒落在了地鐵上。裡沙子恢復理智後,會像女兒道歉。每天照顧女兒就像一場拉鋸戰,負擔生活的同時還要處理女兒的各種無理要求,所有的一切沒有人可以分擔。裡沙子不斷被灌輸母乳的重要性,婆婆不斷寄各種補品過來,裡沙子過了很久才從不用母乳餵養的自責中走出來,用配方奶粉餵養。一次裡沙子把文香丟在路邊,自己在遠處的旁邊看,正好被丈夫陽一郎撞見,隔天文香和丈夫都去公公婆婆家住了。裡沙子不斷解釋這只是教育小孩的方式,自己沒有惡意。女性要在這麼多育兒的困境中走出來,常常無人幫助,更多的人在施壓。周圍的人只關注你做的夠不夠好,而不會關注身為母親本身的狀態。
女性的困境需要被聽到,被關注,進而有所改變。時代確實有所變化,但是傳統的力量根深蒂固,社會的觀念本質上沒有太大的進步,還是認為女性理所當然應當為家庭犧牲更多,她們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4
捧回《美德少年文學故事叢書——肩挑一個家》這本書,我一口氣將它讀完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潸然淚下。
“每一朵花都記得要為生命怒放,這是花朵與生命的約定。”這本書中記錄著許許多多真實少年的故事,他們擁有美德,心靈高尚,是他們告訴我們文學,謳歌生命;他們的故事,相傳久遠;他們的少年,燦若朝花……
“擠公交,刷月卡,擠不上的要遲到。包看好,錢抓牢,角子掉了滿地找……”看到這兒,我笑了,它給我帶來了歡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剛開始我並不理解這句話,經過媽媽的解釋,我明白了其中蘊含著“先苦後甜”的真諦!
翻開書,映入眼簾的是第一個故事——《一盞溫暖的蓮花燈——李晨瑤的故事》。正如第一首歌詞一樣,這個故事是歡樂的。李晨瑤是“紅色印象”愛心小隊隊長,當她看到一位孤僻的老奶奶時,她將溫暖帶進了那位老奶奶的家,雖然第一次遭到了老奶奶的拒絕,但她並沒有放棄,最終溫暖了老奶奶。而書中的那朵蓮花燈,跟老奶奶的遭遇是一樣的,剛開始只有它給老樓帶來生機,但當老奶奶接受李晨瑤時,它也融入了那些琳琅滿目的花燈中,來到了熱鬧的夫子廟裡。“那是一盞粉紅色的蓮花燈,每一個花瓣都晶瑩透亮,透出溫暖的光芒。”
讓我記憶深刻的另一個故事是《海的女兒——宮湛秋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人讀後不禁心酸。年幼時,小湛秋的媽媽便離她而去了,爸爸得了胃癌,遇到這種災難,哪有不哭的呢?而小湛秋卻不掉一滴眼淚。然而,在小湛秋的內心深處,沒人知道她已經哭過多少次、哭過多少回!湛秋表現得如此堅強,是因為她深深地明白:“生活這樣美好,是的,只不過那些別人也將或多或少承受的另一面,被我提早經歷了而已……”
就像曹延標老師說的一樣,“春天所失去的,秋天會送還給你,生活總有向你微笑的一天。”是呀,這本書中有許多少年遭遇了許許多多的磨難,但他們沒有放棄,而是勇敢的面對,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我們感到無限的溫暖,感到無窮的力量!
因為美德,這裡的每一個真實的故事都將感動你我!
巴金家讀後體會800字15
溫柔地對待每個母親!
看完原著,又看完了劇集,內心還是有些許悸動。
原著對於裡沙子的心理描寫十分細膩,由公審一天天的推進而展現裡沙子作為家庭主婦的日常。同樣,當裡沙子以候補陪審員的身份在法庭上遇見被告人水穗時,普通的外表和相似的背景因此激起更多真實色彩,也促發裡沙子站在自己的角度維護水稻以及之後對自身境遇的思考。
而劇集的改編,將裡沙子的想象(或者真實的過去)與水稻面臨的窘境疊加重影,更突顯兩者相似的悲劇性。同時增加了多種家庭相處模式,而在多種家庭中卻也透露出女性處於不同環境但卻擁有同一母親角色的無奈和犧牲。
無論是哪種環境下的母親,都渴望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又或者,在環境的逼迫下,她們不得已必須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於是,無意識的比較,無心的批評,但凡遭到不經意地迸出略帶惡意的言辭和舉動,都會擾亂母親的心思。當負面情緒擴大後,又帶有過於敏感的解讀,從而更嚴厲地拷問自己:我又做錯了嗎?繼而進一步否認自己:我不是一個好母親,我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
勾連起奇葩說詹青雲的一小段發言:恐婚恐育,是因為我周圍所有人都已經讓我看到了一個完美媽媽的標準樹立在那裡,而我無法企及,但又無法逃避。有這樣的標準,或許才使某些媽媽喪失信心產生焦慮。
最後結尾處,日劇裡橘黃柔光的濾鏡散落在兩位年輕媽媽的臉龐上,她們微笑著,閒談著,互相傾訴著初為人母的不安與困惑,止不住地點頭以及兩句“我懂我懂”的認同,恐怕只有同為母親,方能知曉另一位母親的不易,而即便那些曾經有過的莫名衝動和難受,彷彿也可以在這理解和寬慰間隨風慢慢消散了吧。
書的封面有這樣一句:我是媽媽,是妻子,是女兒,可是我也想做自己。做自己,何其簡單。幾時,媽媽也曾是個小女孩,她們也許懵懵懂懂地過完屬於她們的少女時代,但當責任降臨的時刻,她們毫無準備地扮演起母親這個角色,來不及適應,也顧不上多言其中的辛酸,用犧牲自己人生的可能成就孩子。這也是劇集最後,裡沙子選擇繼續回到孩子身邊的母性使然。
只願多些理解和祝願這樣默默付出的母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