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遊人員,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那麼什麼樣的導遊詞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1

  札達土林從獅泉河沿日阿公路往南,行255公里進入象泉河谷,便抵阿里扎達縣。扎達縣有著名的土林地貌風光區。土林是遠古受造山運動影響,湖底沉積的地層長期受流水切割,並逐漸風化剝蝕,從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土林裡的“樹木” 高低錯落達數十米,千姿百態,別有情趣。 汽車 行進其間,就像是繞著眾多巨人的腳掌打圈。 然而,在距今約1 100年前,同樣的餘暉中,佇立著的卻是強盛一時的古格王國的宮殿和寺院。從現存的殘頹遺址可以想象得到當時場面的巨大,遠非眼前這般光景可比。

  扎達土林地貌在地質學上叫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水平岩層地貌經洪水沖刷、風化剝蝕而形成的獨特地貌,陡峭挺拔,雄偉多姿。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峽谷中靜靜流淌,宛若置身於仙境中,夢遊一個奇幻無比的世界。

  土林裡的“樹木”高低錯落達數十米,千姿百態,別有情趣。札達也沒有路。沿著固有的車轍在山谷間穿梭,濃濃密密的土林就那樣伴隨著你,在路邊浩浩蕩蕩好幾十公里。

  扎達土林地貌在地質學上叫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的地質變遷。地質學家考證,一百多萬年前,扎達到普蘭之間是個方圓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線遞減,衝磨出“建築物”的層高,歷經風雨侵蝕,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樣。水平岩層地貌經洪水沖刷、風化剝蝕而形成的獨特地貌,陡峭挺拔,雄偉多姿。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峽谷中靜靜流淌,宛若置身於仙境中,夢遊一個奇幻無比的世界。明麗的晚霞賦予土林生命的靈光,似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樓、一頂頂帳篷、一層層宮殿,參差嵯峨,儀態萬千,面對著大自然的傑作真讓人驚歎不已。

  土林地貌是阿里的一大奇觀。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扎達一帶是一片汪洋,藍天之下只有水和風。後來,土林山漸漸從海里冒了出來。雖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卻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據科學家考證,這裡曾經是一個方圓500公里的大湖,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遞減,露出水面的山岩經風雨長期侵蝕才雕琢出了現在這副景象。

  札達的土林,是名副其實不折不扣的土林。除了黃土,就是黃沙。傳說中養育了四方兒女十萬之眾的朗欽藏布河,大部分水域都已經乾涸;或曾有過的綠洲,也萎縮殆盡所剩無幾了。沒有綠色,就意味著沒有生靈;沒有生靈,就只有死一般的寂靜。咋一眼看去,那些土林就象是天然的一排排城堡碉樓,只消稍稍凝望,便生出無數暇想,彷彿那些雕鏤城堡裡秘密地駐紮著千軍萬馬,隨時都會隨著一聲令下殺將出來。然而,無論你凝望多久,也終究聽不到那樣的一聲怒喝。除了死一般的寂靜,什麼都沒有。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2

  進入札達,我們便會看到象泉河兩岸土林環繞。這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札達土林。

  大家請看,這裡的土林巧奪天工,蜿蜒曲折數十里。有的形似佛塔,有的形似廟宇,有的形似碉樓…如果你事先並不知道是天工造化,那麼你定會驚訝,是何人、在何時修建瞭如此氣勢恢弘的城堡?又是因為什麼成為今日的廢墟?

  其實,札達土林是經流水侵蝕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地質學上叫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朗鐵藏布(象泉河)流域原繫上新世古湖盆,湖盆由被朗欽藏布所切穿的5個小湖盆(姜葉馬、達巴、札達、香孜、曲松)組成。各湖盆中均有厚層的上新世湖相沉積,曾在沉積層中發現上新世古長頸鹿化石。札達縣附近沉積層厚達80米,主要是灰黃色粉砂岩,質地較鬆散,經流水侵蝕後地形破碎。由於層理幾乎完全水平,叉處於乾旱氣候條件下,河岸階地亦甚明顯,現在深厚的灰黃色粉砂湖相沉積已被朗欽藏布及其支流切割,形成外貌酷似黃土地區,但比黃土地區更為壯觀,規模空前的土林地區。由於不同岩石的差異侵蝕,常常形成形態奇特的巖壁和微地貌。結構緻密而堅實的砂岩和礫岩常常成為粉細砂岩和黏土巖的保護層,或平鋪於巖壁的頂部,或突出於巖壁之上,與軟岩層互動,組成雄偉挺拔,奇特多姿的古城堡、古城牆、塔林等形態,是古格獨特的地理景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這裡宛若神話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嚴整的山體有的宛若一字排開的羅漢。有的酷似鱗次櫛比的城堡,與美國西部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朝霞和夕陽的映照下,山紋明暗有致,色調金黃t生動富麗。縣城邊的.象泉河和土林絢麗異常。河邊的陀林及附近廢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莊嚴。這一帶的土林中有多處早期人類洞窟遺址。還有廣泛分佈的巖畫,有人據此認為,苯教傳說中象雄古國的都城瓊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札達境內的瓊隆地方。西藏旅遊聖地拉薩是一座具有1300年曆史的古城,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拉薩市轄七縣一區。全市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23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近37.3萬,其中市區人口近13萬,有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薩”在藏文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徵。早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兼併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國家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薩古稱“惹薩”,藏語“山羊”稱“惹”,“土”稱“薩”,相傳公元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時,這裡還是一片荒草沙灘,後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臥塘,寺廟建好後,傳教僧人和前來朝佛的人增多,圍繞大昭寺周圍便先後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舊城區雛形。同時松贊干布又在紅山擴建宮室(即今布達拉宮),於是,拉薩河谷平原上宮殿陸續興建,顯赫中外的高原名城從此形成。“惹薩”也逐漸變成了人們心中的“聖地”,成為當時西藏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薩是由布達拉宮、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薩河構成的,但西藏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拉薩”應是指大昭寺和圍繞大昭寺而建立起來的八角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角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薩。如今拉薩城東一帶尚保持著古城拉薩的精髓。

  以布達拉宮和八角街為中心的拉薩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推龍德慶縣。縱目眺望拉薩城,郵電大樓、新聞大樓、拉薩飯店、西藏賓館及各色建築物星羅棋佈,互為參錯,連連綿綿,一片新輝。站在布達拉宮頂上俯瞰拉薩全城,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一片片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角街一帶飄揚著經幡,盪漾著桑煙。在這裡,密佈著頗具民族風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著來自藏區各地的人們,他們中許多人仍然穿著本民族的傳統服裝,那彷彿從不離手的轉經筒和念珠顯然表明佛教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拉薩市現轄城關區、當雄、堆龍德慶、曲水、墨竹工卡、達孜、尼木和林周縣七縣一區。拉薩北部當雄全縣和尼木、堆龍德慶、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割槽鄉屬藏北草原南沿,水草豐美,牧業興旺,盛產牛羊肉類、酥油和牛絨、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薩河谷,南部屬雅魯藏布江中游,為西藏較好的農業區之一,盛產青稞、小麥、油菜籽和豆類,“拉薩一號”蠶豆更是飲譽中外的良種。拉薩周圍具有經濟價值和醫療作用的地熱溫泉遍地,堆龍德慶縣的曲桑溫泉、墨竹工卡縣的德中溫泉享譽整個藏區。

  拉薩市區地處海拔3650米的河谷沖積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氣候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稱。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零下14℃。空氣稀薄,氣溫低,日溫差大,冬春乾燥,多大風。年無霜期100~120天。

  高原古城拉薩以其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鮮的空氣和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給八方來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拉薩的水質和大氣非常乾淨,是中國汙染最少、環境最好的城市。拉薩地區的大氣環境,基本上沒有受到汙染,市區上空大氣中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碳濃度每立方米少於0.1毫克,大大低於國家標準。市中心雖然人口密度較大,因宗教活動形成的煙塵較多,但大氣中的煙塵總含量仍保持在每立方米0.4毫克以下。拉薩河水不存在鉛、鋅、銅等金屬微量元素,沿岸村鎮對河流沒有造成汙染。

西藏札達土林導遊詞3

  國家級地質公園——札達土林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距離阿里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260公里。札達土林是世界僅見的處於發育和成長期的大型土林,其數千平方公里的規模也屬世界罕有。

  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分佈著石林、土林、冰塔林等各種特殊的 自然 景觀之“林”,但以景色壯觀、氣勢龐大而論,沒有一處能超過札達土林。札達土林從北西到南東,海拔大體在4500米上下,綿延175公里,寬達45公里,是一片貌似北方的黃土高原。

  在245-6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海拔還相對低矮,在這兩大山系之間,是一個面積廣達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來自兩大山區的河流,攜帶了大量礫卵石、細粉沙和粘土堆積於湖中。隨著高原不斷上升,湖盆相對下陷,在數百萬年間,湖盆中積累了厚達1900米的堆積物,主要是夾有礫卵石層的棕黃、褐色或灰黃色的半膠結細粉沙層,不僅外貌酷似黃土,而且由於有鈣質膠結,具有類似黃土的直立不倒與大孔隙等性質,為以後風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種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札達湖盆在數百萬年間經歷了滄桑鉅變,早期是亞熱帶森林草原氣候,在海拔大約2500米的海濱,馳騁著以三趾馬和小古長頸鹿為主的 動物 群,湖中生長著似天鵝絨鸚鵡螺和介形蟲等淡水 生物 ,後期氣候逐漸轉涼,過渡到溫帶森林到草原氣候。

  從200多萬年前起,高原整體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與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古札達湖盆的湖水經由古朗欽藏布急速外洩而最終被疏幹,暴露出來的湖底在乾旱、寒冷的氣候環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節性水流的沖蝕,形成縱橫交錯的千溝萬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在溝谷之間的懸崖上, 雨水 和細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軟弱帶向下沖刷,較為完整和堅硬的部分保留下來,形成板狀或柱狀土體,突出在崖頭或崖壁上,猶如殘牆斷垣,遠遠望去,整個土體就象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古堡,因此又稱古堡式殘丘。有些板狀或柱狀土體被剝離開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叢生,便成為著名的土林。

  札達土林中有一些形態怪異的土體造型坐落在崖壁和土林上,擬人擬物或擬獸,任憑人們去發揮自己的 想象力 。中國各類土林分佈甚廣,而札達的土林高大挺拔,在高原的雪山和藍天襯托下別具特色。昔日沉積在湖底的岩層,以不同的色調、層理結構和物質組成,以及包容在岩層內部的古動 植物 化石,為人們解讀高原古地理、古環境的變遷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證據,這裡是科學家們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