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賦得秋雨》介紹
《賦得秋雨》是宋代詩人晏殊的一首詩。代表作品有《清平樂·紅箋小字》、《踏莎行·小徑紅稀》和《清平樂·金風細細》等。
正文
點滴行雲覆苑牆,飄蕭微影度回塘。
秦聲未覺朱弦潤,楚夢先知韭葉涼。
野水有波增澹碧,霜林無韻溼疏黃。
螢稀燕寂高窗暮,正是西風玉漏長。
作者介紹
晏殊,北宋宰相、詞人。十四歲賜同進士出身。仁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兵部尚書。歷任要職,提拔後進,如范仲淹、歐陽修等。代表作品《浣溪沙》、《蝶戀花》等。
人物生平
晏殊,字同叔,5歲就能創作詩,撫州臨川人。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皇帝召見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真宗要賞賜他,讓他有著進士的身份。宰相寇準說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皇帝非常喜歡他的誠實,因為這樣,(皇帝)經常稱讚他。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次年,召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隨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宮,賜緋衣銀魚,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太常寺丞。爾後,歷任左正言、直史館、王府記室參軍、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權知制誥,判集賢殿。天禧四年(1020),為翰林學士、左庶子。其學識淵博,辦事幹練,真宗每遇疑難事,常以方寸小紙細書向其諮詢。他也將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獲真宗採納,被倚為股肱。
乾興元年(1022),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援。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天聖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第二年因諫阻太后“服袞冕以謁太廟”,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時值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並出兵陝西一帶,而宋將屢屢敗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從失利中找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奏請仁宗後,辦了四件加強軍備的大事: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充實國庫。由此,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慶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63歲知河南,遷兵部尚書,封臨淄公。64歲因病回京就醫,並留任侍經筵,為皇帝講授經史,其禮儀、隨從均與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開封。仁宗親往祭奠,追贈為司空兼侍中,諡“元獻”,並親篆其碑曰:“舊學之碑”。
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他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韓琦連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為晏殊女婿,但殊舉賢不避親,晏殊為宰相時,富弼為樞密副使,後官拜宰相。
名人評價
王灼: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縕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碧雞漫志》卷二)
馮煦:晏同叔去五代未遠,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宮右徵,和婉而明麗,為北宋倚聲家初祖。(《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歐陽修在《神道碑銘》對於晏殊一生的概括:“公世家江西之臨川,年始十四,一日起田裡,進見。天子時方親閱天下貢士。會廷中者千餘人,與夫宮臣衛官擁立環視,公不動聲色,操筆為文辭,立成以獻。天子嘉賞,賜同進士出身。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逮陛下養德東宮,先帝選用臣屬,即以公遺陛下,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