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熱門】《兩小兒辯日》教案4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

【熱門】《兩小兒辯日》教案4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兩小兒辯日》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字句的讀音和意思

  東遊、故、去、車蓋、盤孟、探湯、孰為汝多智乎

  2、瞭解相關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並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標

  1、學習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2、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於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學法引導】

  1、這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指導學生複述故事,並結合印發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教師將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遊、故、去、車蓋、盤孟”等詞語的意思。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並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導學生在熟讀基礎上覆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解決辦法: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複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1、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課後堂練習等列印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複述的程度。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文章,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4、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孩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課後擴充套件:安排一節語文時間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

  【教學步驟】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讀課文,繼續深入探討,加深對文章蘊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實踐,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學習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孔子,他博學多聞,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現在有這麼一個問題,連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都無法判斷解決,這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現在我就帶大家到《列子·湯問》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難倒的.

  多媒體出示課題——《兩小兒辯日》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⑴ 初讀題目能獲悉什麼資訊?

  ⑵ 兩個小孩在爭論關於太陽的什麼問題?

  2、大家課前初看課文,感覺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打算用什麼方法解決?

  困難:難讀,有些詞語難理解.

  解決方法:多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結合註釋讀明白;理解大意讀通順.(多媒體顯示“方法指導”)

  3、分別範讀,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讀順課文

  4、在理解的基礎上試著複述課文

  5、解析課文

  ⑴ 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其它……)(多媒體出示“問題”)

  ⑵ 文中多次出現“一兒曰,一兒曰”,請給兩小兒取名,理解爭論的內容,觀點是什麼?有什麼理由?(多媒體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兒甲: 近(大如車蓋) 遠(小如盤盂)

  (以太陽大小判斷離人遠近)

  小兒乙:遠(滄滄涼涼) 近(熱如探湯)

  (以感覺冷熱判斷離人遠近)

  結果:孔子不能決也。

  三、朗讀背誦,深入探討

  1、分角色朗讀:旁白、小兒甲、小兒乙

  2、探討:(多媒體出示問題)

  ⑴ 對於兩小兒辯日,孔子這麼大個學問家也不能決也,說明什麼?孔子不能判斷解決,那你們能判斷解決嗎?

  教師提示: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根據現在的科學知識判斷,早晨中午太陽是一樣的距離。(參考所發資料)

  ⑵ 讀了這個故事,你還得到哪些啟示?(從不同角度探討)

  從兩小兒辯鬥的角度: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並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再次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創作實踐

  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麼呢?請大家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編寫《新兩小兒辯日》,並且嘗試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

  ② 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

  五、總結

  透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遊弋於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六、佈置作業,拓展遷移

  1、熟讀背誦課文,複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2、拓展遷移《莊子刺虎》(印發資料)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文言課文。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設計理念:

  藉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併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準備透過有效的誦讀解讀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韻,品味古文的特質。

  教學重難點: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讀出古文的韻味。

  2.理解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兩小兒勤於動腦,大膽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題、釋題

  1、“辯”字入手,匯入課題。

  由“辯”字引導學生說出本課的辯論者是“兩小兒”,辯論的物件是“日”從而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兩個辛之間加上一個言字旁?是個什麼字?(師板書“辯”字)來我們用它來組詞。區分“辯、辨、辮”。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關於辯論的古文,同學們都預習過了,現在告訴老師,文中辯論者是誰?辯論的物件是什麼?

  2、齊讀課題。說出課題的意思。並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特點“簡”。

  師:簡,文言文行文簡練。我國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

  二、探究閱讀方法,初讀感知

  1、討論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師:面對如此行文簡練的文言文,同學們都有哪些方法來學習它,來理解它?

  2、學生自讀課文。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用自己熟悉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來自讀課文,看看你自己能讀懂些什麼。注意讀準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標記下來,在接下來的講解中重點聽。(出示課件中自讀提示。)

  3、指名讀全文,問其讀後的感受,有何困難,引導學生讀古文要注意停頓得當。 師:一曲完畢,現在,哪位同學來給大家讀一讀課文?

  師:在讀的時候與白話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麼困難嗎?

  師:文言文在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你們看到課本上的標點符號都是後人自己加進去的,讀文言文要注意兩點,一要慢,二要停頓的當。這樣才能讀得通順流暢,讀出古文的韻味。現在請聽老師是怎麼讀的,老師讀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停頓了,注意用單斜線標記出來。

  4、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找到停頓點,感受文言文的節律,讀出節奏。(出示課文 停頓點課件)

  5、學生自行練讀一分鐘後齊讀正音。

  三、精讀課文,深入讀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學習第一段,由學生說出整句話的含義,在理解文意後,達到熟讀成誦,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遊”和“鬥”,使學生分辨出“說”和“辯”的區別,從生活積累中感受“辯鬥”的氣勢,為語感訓練作準備。

  師:孔子東遊,遊是什麼意思,是遊玩的意思嗎?

  師:見兩小兒辯鬥。我們知道,辯的意思是?那為什麼還要加個鬥字?從這個鬥字,你們可以看出什麼?

  師:辯論和說話一樣嗎?

  師:回想平時你們在和別人爭辯的時候是用怎樣的一種語氣?

  師:所有同學把課本合上,跟我背“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小結: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後,很容易就可以根據意思背誦出來,文言文也不是很難,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2、學習二至五段,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1)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兩項任務。(課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號畫出兩小兒“辯鬥”的內容;

  第二,看看兩小兒的觀點分別是什麼?又各自說出了什麼理由呢?

  (2)師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日的觀點及理由,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重點講解“車蓋、盤盂”,並透過觀看實物圖片使學生更直觀理解。

  師:誰來說說兩小兒的觀點?(板書總結)

  師:兩小兒的觀點剛好怎麼樣?一個遠,一個近?相反,好,大家再來讀讀第二、三段,感受一下這種反差,注意讀出爭辯時認為自己是對是那種肯定的語氣。

  小結:

  師:原來啊,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早晨和中午哪個時候離人近,哪個時候離人遠。那麼他們又各自擺出了什麼理由呢?一兒曰。。。

  師:第一個小孩的理由是什麼?誰來用自己的話說說?

  師:你在古裝電視節目中見過車蓋嗎?是什麼形狀的?有多大?給大家比比?(課件出示車蓋圖片)

  師:那盤盂是什麼?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給我看看?

  (課件出示盤盂圖片)

  師:一個小孩說了,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只有盤盂那麼小,平常我們再看東西的時候是“近大遠小嗎?”這個小孩說的有道理。來,我們把自己當成這個小孩,讀讀他的話。

  (3)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

  解決的高潮。重點講解“滄滄涼涼、探湯”,體會日初出滄滄涼涼、日中時如探湯的感覺。 師:另一個小孩的理由又是什麼呢?誰來說說?

  師:滄滄涼涼是種什麼感覺?在什麼時候會感覺到滄滄涼涼呢?

  什麼叫探?誰來做做探的動作?

  湯是什麼?是我們今天吃飯時喝的湯嗎?

  師:現在大家試想自己把手伸進滾燙的熱水裡,然後把那個動作做出來。

  師:感覺到燙了嗎?好,現在帶著剛才想象到的感覺,我們來一起讀讀這個小孩說的話。一兒曰:。。。。

  師:另一個小孩說了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們烤火的時候是“近熱遠涼”嗎?這個小孩說的也有道理。

  師:所以這個小孩說得也有道理。

  四、創設學習情景,誦讀表演

  1、用白話文進行辯鬥。

  師:既然大家覺得兩個小孩說的都有道理,就請各位同學把自己當成其中的一個小孩,同桌間用自己的話來辯論辯論,注意辯論時的語氣。(同桌練習,後指名初辯,後學生評議。) 師:誰覺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進行辯鬥。

  師:白話文辯得不錯,那要是用古文來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麼樣,先同桌試一試。(同桌練習,學生推薦兩名同學辯論。)

  3、全班“齊辯鬥”。男女色分角色辯鬥。

  4、小結明理,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善於觀察。得出觀察角度不同,看一個問題出發點不一樣,而結果不同。

  師:太陽是遠是近,兩小兒各有不同的結論,其根據是什麼?

  師:兩小兒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

  師;從兩個小孩身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五、學生簡介孔子,課後明理

  1、學習第六段。引導學生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師:在兩小兒的辯論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之時,孔子來了,兩個小孩問道,“孔先生,你說我們兩個到底誰說的對呀?”孔子能判斷嗎?能決斷嗎?文中怎麼說?

  師:孔子不能決也,同學們,你們來說說你們瞭解的孔子?

  師:孔子這個古代博學多才的大家,面對兩個小孩的問題,他是什麼態度?

  師:同學們,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啊,如此博學的孔子也有難解的問題,所以天下有沒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師:沒有,因此,我們要像孔子學習。

  師: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決也,你能說出正確的答案嗎?太陽離地球的遠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課件太陽地球圖片)

  2、學習最後一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句話也採用反問句式,讓學生重點理解兩小兒對孔子的態度,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鬆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師: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就笑了說:“孰為汝多知乎?”,“熟為汝多知乎?”孰是什麼?為是什麼?汝是什麼?多知又是什麼?連起來就是?

  師:兩小兒的“笑”是怎樣的笑呢?

  師:一起讀出小孩的活潑、天真可愛的語氣。

  六、辯日小結,誦讀全文。

  師:這篇課文我們就講完了,從這學習到了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在求知時要實事求是的,最後請同學們帶著對兩個小孩的佩服,對孔子的敬仰,在優美的古琴聲中再讀一遍課文。

  七、板書設計:

  一兒一兒

  日初出近(大)遠(涼)

  日中遠(小)近(熱)

  孔子不能決也實事求是

  陳寧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3.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重點: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1.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匯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是誰的至理名言(孔子),誰能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的.確,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列子》裡記載的一則寓言故事就進一步證實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 整體感知

  1. 師範讀課文。

  2. 自由讀。(讀出朗讀節奏)

  3. 指名讀。

  4. 集體讀。

  5. 學生質疑,從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小組合作。

  預設:湯:熱水去:距離以:認為

  東:向東為:同謂說知:同智,智慧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兩小兒為什麼在爭辯?

  明確:太陽離人的遠近

  2. 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小兒甲:日初近,日中時遠

  小兒乙:日初遠,日中時近

  3. 支撐他們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明確:視覺/觸覺

  4. 那麼他們的想法有道理嗎?生活在現代科技發達社會的你,能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對他們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釋嗎?

  四、 領悟昇華

  1. 這場爭辯結果如何?有無勝負?

  明確:沒有勝負,作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決也”。

  2. 作為裁判者的孔子為何不隨便下個結論呢?

  明確:實事求是,大量事實表明,做學問、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後患無窮。

  3. 對與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給你一個機會,你想對他說什麼?

  預設:兩小兒:(1)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2)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看問題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學問也會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學到老。”

  (2)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 課堂小結

  透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或學習有何新的打算?

  師小結:聽了幾位同學對自己以後的規劃,從你們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了真誠,心動不如行動,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有目標的認真踏實朝著自己的人生規劃邁進!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4

  教學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課時主要是瞭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學習本文的生字,讀準字音;第二課時重點分析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複述這個故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標

  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複述這個故事.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以表演的形式複述這個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 (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瞭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透過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彙報.

  第二課時

  一,匯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 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裡指遊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麼 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 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麼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 (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