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絕句> 冶春絕句賞析

冶春絕句賞析

冶春絕句賞析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冶春絕句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冶春絕句(其十)·王士禛

  當年鐵炮壓城開,折戟沉沙長野苔。

  梅花嶺畔青青草,閒送遊人騎馬回。

  賞析

  中國古代素有遊春的傳統。仲春三月,人們結隊作伴,到郊外賞花作詩,飲酒踏青,此舉被看作是風流雅事,王士禛在揚州任推事時就尤好於此,這一組《冶春絕句》即是在遊春時寫的。

  不過這一首卻不同尋常,它是悼念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清兵大舉南下時,史可法帶領三千將士固守揚州,清兵久打不下,後以火炮破城,史可法英勇殉難,屍骨都沒留下。為了紀念他,人們將史的衣冠葬於廣儲門外梅花嶺畔。此事距王士禛前來遊春僅二十年。詩人到此,觸景生情,自然有一番感慨。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用往事與實景的對照來表達對歷史的某種觀照和態度。這種態度詩中沒有明說,需要讀者自己去體味。

  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兩句為一部分,寫歷史的追憶。“當年鐵炮壓城開”,“壓城”,形容清兵攻勢的兇猛,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勢頭,從“鐵炮壓城”到“開”簡潔地表現了這場戰鬥的全過程,可以想見當時戰鬥的激烈,力量對比的懸殊,以及最後的城破。“折戟沉沙”一般用來形容戰場留下的殘跡,杜牧《赤壁》詩中有“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的句子,意思相似。但這裡還帶有軍敗被殲的意思。當年戰爭的殘跡連同史可法所捍衛的南明朝廷都已成為過去,戰場上的創痕也已長滿了青苔。歷史被現實掩埋了。短短兩句,包容量很大。

  後兩句寫眼前看到的景物。詩人選取了兩個角度,一是梅花嶺畔史可法的衣冠冢。冢上青草叢生,寂寞荒涼,也許就像這青草一樣,史墳已成為某種供人觀賞的景緻了。

  另一角度是踏青的遊人。正值春遊時節,一批批踏青者騎著馬,帶著餘興悠悠歸來。“閒”字用得意味深長,和“當年鐵炮壓城開”正好形成一種對照。當年的戰場今天已是遊人消閒的地方,緊張、恐怖的氣氛煙消雲散了,生活的變化該有多大!如果今天史可法有靈,該會怎麼想呢?詩人頗有深意地用了一個“送”字,這就把墳冢連同墳上的青草都寫活了,彷彿它們正注視著眼前經過的一切,注視著生活在另一個時代的人們。相反,遊人們卻未必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忘卻和存在是漁洋這首詩表現的中心。我們在《漁洋詩話》中發現,作者曾盛讚蘇軾的那首《陌上花》:“陌上花開胡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還歌緩緩歸。”這首詩很可能就是受了蘇軾的影響。假如這樣的話,那麼詩中的沉痛是自不消說的。

  作者簡介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