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怎麼寫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怎麼寫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怎麼寫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為人坦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蘇東坡傳的讀後感怎麼寫,希望能幫到你喲。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範文篇一

  最愛東坡詩詞,尤記《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特愛《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體味“誰見幽人獨往來”的孤獨,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然。心中始終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個好字了得!

  今日讀此書,追尋這樣一個具有深邃思想、豁達心靈的才子的生活軌跡,帶給我的,無不是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啟迪。恰逢冬至,可以說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書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可親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林語堂眼中,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林語堂說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雖蘇東坡畢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認為他是極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愛他。他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有赤子心,有爛漫心,有歡喜心,有清淨心,這是我極喜歡的。

  現再讀幾首東坡的詩,甚好。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範文篇二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為這麼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為翰林,為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為未來宰相的人眩

  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臺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為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訊或為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