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報告
為了解市民閱讀客觀狀況,為行業規劃、決策提供參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委託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市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組織實施“2016年上海市民閱讀調查”。這是本市就此專題連續進行的第六次調查。上海也是全國省、市、自治區中唯一連續六年進行此項調查的地區。本次調查從2016年1月開始啟動;2月至4月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問卷調查;4月至5月進行問卷複核、資料錄入和資料分類處理工作;6月至7月在242000多個基本資料的基礎上完成本次調查的初步分析。
調查物件為本市的十六個區、縣中2308.38萬7歲以上的居民。有效樣本量為4417個(其中網路問卷樣本1974個,佔44.69%;紙質問卷樣本2442個,佔55.31%),樣本量佔總體比率約為0.191‰。總樣本中男性樣本佔51.03%,女性樣本佔48.97%;以年齡段進行區分,“7歲至25歲”、“26歲至50歲”、“51歲至60歲”、“60歲以上”樣本分別佔到總樣本的34.82%、51.05%、10.32%、3.80%;細分的十二個職業變數基本涵蓋了主要的行業與職業/身份。
本次調查旨在較為全面地瞭解上海市居民的閱讀狀況、閱讀行為、閱讀需求、閱讀興趣、閱讀方式和閱讀感受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上海市居民的閱讀規律與發展趨勢,以期為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出版企業、發行/傳播企業提供有效的資訊。本年度閱讀報告增加“關於數字閱讀狀況的分析”子課題。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對市民的數字閱讀狀況,從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收入角度切入,力圖呈現一個更為細緻詳實的數字閱讀狀況全貌。該分析主要集中在:選擇數字閱讀的主要原因;進行數字閱讀時的載體;數字閱讀的時間;數字閱讀的主要物件;使用電子裝置之後閱讀習慣是否有所變化;數字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
一、閱讀基本認知調查
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民的閱讀狀況表現出在資訊極大豐富、多元和新媒體發展迅速背景下的諸多特點。
1、對於“讀書的主要目的”的答案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2013年至今,入選前五位的選項完全相同;今年首、二選是連續四年的“增加知識”和“滿足興趣愛好”;2013年和2015年位居第三的“提高修養”今年被“工作、研究或學習需要”所取代;前五項中與個人的素質、修養、知識面、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四項選擇的比例始終高於百分之十,今年的該四項選項總比例達到58.13%,比去年高出0.41%;“工作、(研究)或學習需要”的排位和比重在逐年上升。
在大力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多種形式開展閱讀活動的上海,市民閱讀動機的正向、穩定、自主、非功利趨向表現得非常明顯;儘管生活內容的豐富必然導致生活方式的多元,但是對於提高生活品位與品質,對於加強個人素質與修養冶煉,對於為勝任工作所進行的知識與技能準備,卻是不變的追求,此種精神追求直接表現為對閱讀的態度和對閱讀目的的選擇。
2、首選“數字閱讀”的受訪者快速增加。首選“傳統(紙質)閱讀”的比例仍如過去四年那樣高出首選“數字閱讀”的比例,但是兩者差距為11.70個百分點,比去年的差距縮小6.55個百分點,這是該差距連續第二年的縮小;首選“數字閱讀”的比去年高出3.44個百分點,這也是連續第二年的提高。
由於閱讀“群體”自身閱讀習慣的變化,新一代閱讀“群體”的成長,以及閱讀“工具”功能的改善對於閱讀方式的“首選”的選擇肯定會有較大影響;就今年的資料來看,“紙質(傳統)閱讀”雖然依然表現出佔有優勢,但是它與“數字閱讀”差距的縮小正反映出這種趨勢。
3、“紙質閱讀”在閱讀效果上仍有優勢。認為“紙質讀物”具有最好閱讀效果的比例57.98%仍居相當優勢,比認為“數字讀物”具有最好閱讀效果高出41.48個百分點;從2013年至今,兩者的差距始終維持在百分之四十上下。
由於數字閱讀技術不斷改進導致數字閱讀更加方便,閱讀介面與內容更加豐富多樣,閱讀感受與舒適度更加提升,閱讀終端和閱讀物價格不斷降低,新生代的青少年讀者群體漸次出現,不但對於兩種閱讀方式選擇的變化極為合理,而且在未來的幾年內此種此消彼長的變化加大,亦是自然的。
二、閱讀偏好調查
4、文史類讀物最受讀者歡迎。對於不同圖書種類喜好程度位列前五位的圖書類別分別為:“文學”、“歷史”、“日常生活”、“心理”、“經濟/管理”;“文學”與“歷史”的首、次地位極為穩定,除了2013年外“日常生活”都處於第三,去年上升一位至第四的“經濟/管理”跌回第五,去年第六的“心理”升至第四且提高了1.50個百分點,去年首次進入前五的“哲學”今年下降至第八;同時,“美術/書法/藝術”、“教育”、“醫藥衛生”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例下降的則是“政治”、“軍事”、“科普”、“教育”和“少兒”;和前兩年一樣,除了“醫藥衛生”和“科普”之外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所有門類都排在最後六位。男性選項排前的是“歷史”、“文學”、“軍事”、“經濟/管理”、“日常生活”、“政治”,女性則為“文學”、“日常生活”、“歷史”、“心理”、“美術/書法/藝術”、“教育”,“7至18歲”年齡段為“文學”、“歷史”、“少兒”、“心理”、“美術/書法/藝術”、“其他”。
分別象徵著人類的想象力、記憶力、思辨力和想象力的門類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所具有的吸引力是廣泛而又強大的,這與我們在關於閱讀目的調查中得到的與個人素質、修養、知識面、生活品質密切相關的四項選擇高比例完全吻合;而與閱讀者生活、身體、心理密切關聯的“日常生活”、“心理”、“經濟、管理”、“醫藥衛生”等門類受到重視是為必然;具備通俗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的門類成為閱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指向所在理所當然;與之相反,學術性和專業性強,趣味性和適用性弱,讀者面相對狹窄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專業圖書的低選擇率也是合理的;這是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律在市民閱讀中的準確體現。
5、位於閱讀興趣前六位的期刊類別分別為“新聞時政”、“文學藝術”、“人文史地”、“旅遊休閒”、“女性、家庭、情感”和“娛樂/八卦”;其中,前四種的排序和前三年的完全一致,第五位和去年相同,第六位的“娛樂/八卦”和第七位的“醫藥健康”與去年的位置進行了互換;這六類的比例總和為59.01%,高於2015年的56.35%和2014年的57.58%。男性選項排前的是“新聞時政”、“人文/史地”、“文學藝術”、“旅遊休閒”、“經濟/管理/理財”、“醫藥健康”,女性則為“文學藝術”、“旅遊休閒”、“女性/家庭/情感”、“新聞時政”、“人文/史地”、“娛樂/八卦”,“7至18歲”年齡段為“卡通漫畫”、“文學藝術”、“娛樂/八卦”、“旅遊休閒”、“人文/史地”、“新聞時政”。
對於“刊物”,閱讀者除了要求具備通俗性、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的共同特點以外,還會因閱讀者的不同對其的時效及時性、知識集合性、形式多樣性有著針對不同物件的具體標準和要求;與對圖書的喜好相似,文學/藝術、生活、家庭、娛樂等與生活關聯度密切的門類更能夠引起女性的興趣。
三、閱讀時間與頻率調查
6、在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的時間分配上連續五年都是“數字閱讀小於紙質閱讀”排在第一,“數字閱讀大於紙質閱讀”第二,“差不多”第三。
在“數字閱讀小於紙質閱讀”由2014年的44.60%下降到2015年的42.20%後,今年繼續下降為41.93%,“數字閱讀大於紙質閱讀”在由33.05%上升到36.75%後今年大幅上升為41.29%,“差不多”則從2014年的21.24%連續下降到今年的16.55%;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每年的互有消長已經成為這五年的常態。自2014年開始,諸多閱讀平臺、閱讀APP的推出以及亞馬遜Kindle的熱銷,都成為推動數字閱讀比例上升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去年對於數字閱讀從2014年的最低比例開始回升的判斷即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7、紙質報紙閱讀率持續下降。在每天閱讀紙質報紙的時間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基本不閱讀”、“15-30分鐘”、“15分鐘以內”。
報紙在傳統閱讀時代雖然要面臨時效性超過它的傳統對手廣播、電視的挑戰,但是因為同類紙質新聞閱讀物數量有限而仍然可以佔有相當高的閱讀率,但網路新媒體出現後,報紙面臨著的這種挑戰無疑具有“致命性”的特徵,對於紙質報紙閱讀的“瀏覽”比重提高以及每天閱讀時間減少,漸成趨勢。
8、和前兩年的變化趨勢相似,上海市民每週閱讀期刊時間的排序結果依然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去年第一的“0.5-1小時”今年跌為第五,“基本不閱讀”由去年的第四上升到第一,去年第五的“1-2小時”今年上升為第三,去年第三的“2小時以上”今年下降為第四,去年第二位的“30分鐘以內”沒有變動。低於1小時的兩個選項“30分鐘以內”與“0.5-1小時”比例之和繼續走低,高於1小時的兩個選項“1-2小時”與“2小時以上”比例之和同樣比2015年低3.27個百分點,而“基本不閱讀”則比去年上升了13.07個百分點,這是該選項連續第二年的上升。
我們去年曾經作出上海市民每週閱讀期刊時間呈現幅度不小的下降趨勢的判斷,今年的資料再次證明了這個趨勢;結論依然是:僅僅依靠專業期刊閱讀時間的穩定或小幅提升是無法解決整個期刊閱讀時間萎縮這一問題的。
9、上海市民每天閱讀紙質圖書時間的前三位選項保持了從2013年以來的排位:“15-30分鐘”、“0.5-1小時”和“15分鐘以內”;前兩項選項的比例之和四年來分別為45.69%、53.90%、50.60%和54.33%,後三年維持在總選擇人數的五成以上,而今年達到了最高值;最短時段“15分鐘以內”今年降低了2.61個百分點,“15-30分鐘”和“0.5-1小時”分別提高了0.32個和3.41百分點;而較長時間段“1-2小時”和“2小時以上”的比例則分別有0.94個和2.06個百分點的降低;“基本不閱讀”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比例也比去年有2.10個百分點的提高。
“15-30分鐘”和“0.5-1小時”作為上海市民每天接觸圖書的主要時間段,在近幾年是相當穩定的;同時,短時段比例的提高表明閱讀碎片化的趨勢有所增強,其直接結果當然會在長時段比例的降低上有所表現;男性與女性在較長時段的對比為18.41%:15.63%。在上海這樣一個特大型現代都市,快節奏的工作狀態和生活方式,豐富的資訊傳播方式和多樣化的閱讀渠道,以及政府對於閱讀活動大力度的、有效的提倡、引導和推進,對於市民閱讀方式和時間的影響應該具有明顯的正面作用。
10、“15-30分鐘”和“0.5-1小時”在今年上海市民每天使用電子終端的閱讀時間這一問題上仍然位居首、二位,這兩項選項已經是連續四年穩居前兩位;去年位居第三的“1-2小時”保持不變;去年第四的“15分鐘以內”和第五的“2小時以上”今年排位互換;短時段“15分鐘以內”男性比女性高出1.79個百分點,“7至18歲”年齡段達到20.15%;長時段(“1-2小時”、“2小時以上”)女性比男性共高出6.05個百分點,“7至18歲”年齡段達到17.12%;“基本不閱讀”(女性比男性高出0.14個百分點,“7至18歲”年齡段達到14.70%)的第六位保持不變。
在使用電子終端閱讀的閱讀者數量增加的同時,上海市民的單個閱讀時間段在加長,閱讀時間也在上升。上海市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各種電子閱讀終端、各種閱讀APP所帶來的的多樣性、便捷性、舒適性,整個出版傳媒業發展的創新和變革,在近幾年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動和促進著電子終端移動閱讀以緊逼的態勢向傳統閱讀挑戰,從而形成了兩者距離正在不斷縮小的趨勢。
四、傳統(紙質)閱讀認知調查
11、對於選擇紙質閱讀的主要原因,“需要深度閱讀”仍居首位,第二位是“內容需要反覆閱讀”,去年第三位的“考慮資料的權威性、學術性”今年依舊,第二位的“為了收藏和儲存”今年下降到第四;前四個選項的比例都超過10%。
在考察閱讀者是否選擇紙質閱讀,或者在何種條件下選擇紙質閱讀的考量標準時,幾乎所有考慮閱讀質量及要求的選項都包括在前九位的選擇之中;連續四年“需要深度閱讀”都領先其他選項位居第一,反映出上海市民在其深層文化需求驅使下將紙質圖書閱讀與“深閱讀”緊密掛鉤的心理認識,同時也相當準確地反映出閱讀目的、閱讀要求、閱讀質量、閱讀效果、閱讀感受、閱讀成本是閱讀者是否選擇紙質閱讀,或者在何種條件下選擇紙質閱讀的重要考量標準;而對於數字閱讀,這種基本要求也是同樣的。
12、“1-3本”、“4-6本”、“7-9本”和“20本以上”是對於過去一年大約閱讀了多少本“紙質圖書”(不包括期刊和教科書)問題分居首、二、三、四位的答案,排位和“滬新2015”完全一致;如果分段觀察,年讀書量在1本至9本的比例比去年提高了3.18個百分點;年讀書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比去年降低了3.26個百分點。
2015年位居第六的“一本也沒讀”今年上升至第五,比例比去年略高,雖然比例提高不大,但這是該選項連續兩年排位下降以後的上升,值得注意;上海市民年閱讀量在4本及以上的比例今年是56.48%(略低於去年的60.41%);如果將所有選項的資料加權平均計算,上海市民年平均閱讀量約在6.61本(男性市民的平均閱讀量是6.73本,女性市民的平均閱讀量是6.50本,“7-18歲”群體的平均閱讀量是8.37本);總體來看,上海市民的閱讀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即使如此,作為超級大都市上海的市民,其整體閱讀狀況也應該注意到這個讀書還遠遠不足的現實。
五、數字閱讀認知調查
13、五年來,“獲取便利”、“來源廣,資訊豐富”、“收費少甚至不付費”、“方便資訊檢索”這四個選項一直在上海市民選擇數字閱讀的原因中居於靠前的四位。今年,“獲取便利”由去年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來源廣,資訊豐富”今年降至第二;“收費少甚至不付費”一直穩居第三位;第四位“方便資訊檢索”自2014年起呈逐年提高趨勢;在選擇紙質閱讀的原因中一直是第一位的“可以深度閱讀”在選擇數字閱讀的原因中卻始終排在最後一位。
隨著數字閱讀載體的日益豐富,載體間的內容共享和多終端協調及其所帶來的便利性將愈加成為市民使用數字閱讀的驅動力;同時,市民對於數字閱讀付費的接受度也在逐漸提高。對於數字出版來說,如何在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將更豐富、更優質的內容與更廣泛的應用途徑加以儘可能完美的結合以滿足閱讀者的多樣性需求,是一個指向明確的目標。
14、自2013年至今,市民數字閱讀最常用的四大工具一直是“手機”、“網路線上閱讀”、“IPAD/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手機”在八個選項中佔比高達42.84%,與其他數字閱讀載體的差距越來越大:“網路線上閱讀”的比例與去年一樣;一直排在第三位的“IPAD/平板電腦”的佔比降低了2.22個百分點;“電子閱讀器”的比例與去年接近;“光碟”的比例降低了1.91個百分點。
相對於別的載體比例的持平或降低,手機成為市民數字閱讀的最重要載體的局面已經形成,這應該與手機尺寸、解析度、相容性、互動性等功能的日漸提高,以及資料流量接入網路不必受制於有線網路和wifi的空間限制有關,而這一局面與選擇“數字閱讀的原因”中“獲取便捷”選項排位第一也是相一致的;“從不進行數字閱讀”今年比例比去年略有下降,說明數字式閱讀的範圍幾乎是全民參與的,且仍有日漸擴大的趨勢。
15、對於“使用數字裝置進行閱讀的主要物件”,排位依次為:“時事新聞”、“生活資訊”、“娛樂資訊”、“評論或雜文”、“網路文學作品”、“傳統/主流/經典文學作品”、“財經資訊”、“學習資料”、“專業資料”、“體育資訊”、“其他”;男性的前六位選項排次為“時事新聞”、“生活資訊”、“評論或雜文”、“娛樂資訊”、“財經資訊”、“網路文學作品”,女性的前六位選項排次為“時事新聞”、“生活資訊”、“娛樂資訊”、“評論或雜文”、“網路文學作品”、“傳統/主流/經典文學作品”;“7至18歲”年齡段的前六位選項排次為“娛樂資訊”、“學習資料”、“網路文學作品”、“時事新聞”、“傳統/主流/經典文學作品”、“生活資訊”。
“時事新聞”位列第一,比例高達近五分之一的.19.01%,從前三位來看,與生活、娛樂密切相關的內容得到數字閱讀的重點關注;“網路文學作品”與“傳統/主流/經典文學作品”排在第五和第六,說明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數字閱讀側重於時效性強的新聞類和生活類資訊,而傳統閱讀則側重於時效性較低的作品;網路文學仍然是數字閱讀的重要板塊;數字閱讀中“學習資料”和“專業資料”分別排在第八和第九位;而在“讀書的主要目的”中,“增加知識”和“工作、研究或學習需要”這兩個選項分別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市民在對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認知及使用之間的差異:數字閱讀主要是資訊的獲取需要,而傳統閱讀則主要服務於知識的提升以及學習或研究的需要。
16、對於“使用電子裝置之後,閱讀習慣是否有所變化”這一問題,選項排位依次為:“會有目的地選擇性閱讀”、“會經常進行略讀、掃讀、快速瀏覽”、“會根據需要隨時去查詢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資料”、“會任意跳躍性閱讀”、“會重點、反覆地閱讀某一部分”、“沒有什麼變化”。
可見,對大部分閱讀者而言,數字閱讀更傾向於資訊的“瀏覽”或“獲取”,很大程度上容易停留在“淺閱讀”層面;不過,這種“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或“有目的地選擇性”的“定位”式閱讀需求,卻正是數字閱讀的優勢所在;分別排在第一、第三、第四位的“會有目的地選擇性閱讀”、“會根據需要隨時去查詢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資料”和“會任意跳躍性閱讀”都是在傳統閱讀中難以隨時隨地得到滿足的;三者佔比之和高達一半以上的56.54%,可見數字閱讀所具有的這種優勢的吸引力。
閱讀以其檢索便捷、定位準確滿足了讀者的需要,改變著讀者的閱讀習慣,而這種閱讀方式也給傳統出版業指明瞭某種方向,如定製化出版、專項化出版、集束化出版等。在數字閱讀的衝擊下,傳統閱讀的很多優勢正在不可避免地弱化,雙方如何取長補短、互相借鑑、發揮優勢、搶佔市場,都要從滿足讀者需求的角度去考慮。
17、“容易導致視覺疲勞”一直是困擾數字閱讀的重要問題,自2012年至今,連續五年排在“數字閱讀存在的主要問題”選項的第一位,今年的比例首次突破25%;“海量資訊,龐雜而難以篩選”由去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提高了6.54個百分點;去年排在第二位的“不適合精度閱讀”今年降至第三,比例卻提高了2.09個百分點;“學習與記錄不方便”、“權威性不夠”的比例都比去年略有提高,而“編排質量相對粗糙”和“其他”的比例則略有降低。
內容豐富、查詢便捷、終端共享、攜帶方便、成本低廉等優點使數字閱讀給閱讀者帶來諸多便捷,但是影響數字閱讀的問題多年來隨著資訊量日漸龐大而凸顯得越發嚴重,它的長期存在又使數字閱讀長期處於“檢索型”或“吸取資訊型”的閱讀狀態,這無疑會限制數字閱讀的未來發展甚至會影響數字閱讀中“閱讀”這一概念的深化;置身於閱讀者的立場,從閱讀目標、內容、質量、要求、感受等指向出發進行產品的改進,乃是數字出版要想在博弈中取得優勢的根本方略。
六、閱讀消費調查
18、一年中自費購買紙質圖書的支出排在前四位的選項分別為“51-100元”、“201-500元”、“101-200元”、“20元以下”;年購書費用在200元以上的比例略低於2015年,低於50元的比例略高於2015年;願意在一年內為購買紙質圖書支出50元以上費用的被調查者比去年降低2.29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從2013年開始上海市民的紙質圖書消費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升的基礎上,表現出相對平穩的態勢。
19、從2012年至今,“內容簡介”和“熟人推薦”在影響市民紙質圖書購買的因素中一直位列前兩位;前兩年位列第五的“書名或目錄”今年升至第三;去年上升一位至第三的“作者名氣”今年跌回第四;其餘選項的排名綜合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有影響力人士或專業機構推薦”、“媒體的書訊和書評”和“圖書廣告”相對穩定,保持上升態勢的是“網站、微博、微信等推薦”,呈現下降態勢的有“暢銷書榜”、“價格”、“封面設計及外觀”等。
對於大量重複、低水平品種充斥的市場,購買者不得不表現出極大的理性與謹慎。在崇尚“眼見為實”和信奉“熟人效應”的中國社會,“內容簡介”、“書名或目錄”、“熟人推薦”對於圖書內容和市場的反映相對客觀,熟人的閱讀經驗也可以信賴;“暢銷書榜”在前三年始終位居第三,但是近兩年連續下降;“出版社的名氣”排名在近四年的上升和比例的不斷提高,反映出出版企業品牌建設在其社會影響和市場營銷方面的正向作用不可低估;消費者對於圖書價格、設計、外觀重要程度的考量較之以前已經降低;1.64%的“圖書廣告”已經是連續五年排在末位;“有影響人士或專業機構推薦”和“媒體的書訊和書評”排名穩定,說明中性、客觀、專業的圖書評介對於一個健康的圖書市場十分必要,也容易被理性的消費者所認可。
20、在“是否有過先進行數字閱讀,然後再購買相同內容紙質讀物的經歷”這個問題上,今年的選項排名次序與去年相同,即“偶爾”、“從不”和“經常”;作為頻率中間選項的“偶爾”降幅不小,不過仍保持在50%以上;作為頻率兩極的選項“從不”和“經常”的比例雖然都有2.5個左右百分點的提高,但“經常”的增幅略低於“從不”的增幅。
這表明,接近百分之七十的閱讀者有了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相通”,但是經常實施“轉移”購買的頻率只有16.30%;從閱讀者選擇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的理由以及影響紙質圖書購買的因素這兩個角度來觀察,最後是否“轉移”購買的根本原因一定取決於以下兩點:圖書的內容是否具備長效性,是否具有儲存價值。
21、排在購買數字出版物支出選擇前三位的依然是“只看免費的”、“20元以下”和“21-30元”。“只看免費的”佔比超過其他各項之和;支出費用最高的兩項選項(“100元以上”、“71—100元”)提高比例分別為0.92個和0.02個百分點。
從“只看免費的”比例逐年下降和首、二位選項比例和與其他選項的距離逐年縮小的態勢來看,從近四年願意出錢購買數字出版物的比例連續上升的態勢來看,雖然數字出版物購買的非剛性、不確定性表現依然明顯,免費閱讀數字出版物的慣性還會在相當部分的讀者那裡繼續“執行”,但是越來越多的閱讀者逐漸接受付費數字閱讀肯定會是一個趨勢;閱讀者逐漸接受付費數字閱讀這一趨勢進展的速度以及是否會有反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同樣要取決於內容提供者、出版者、運營者、閱讀者在共同面臨這一局面時所進行的博弈,牽涉到閱讀物的內容、形式、定價,獲取閱讀物的難易,閱讀者的感受、效果等一系列問題。
總體看,上海市民閱讀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閱讀消費穩定上升。在數字閱讀快速發展的同時,紙質圖書的閱讀時間基本穩定,期刊、報紙持續下滑。從閱讀人群看,深度閱讀人群有所上升,“每天半小時”閱讀漸成主流。值得注意的是,不閱讀人群並未相應減少,顯示閱讀推廣、引導和服務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