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報告>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墩灘是一個生態移民區,轄區內現有居民8261人,均為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天祝縣等不同縣區的移民,人口流動性較大。隨著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裡。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最為社會各界與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筆者為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瞭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調查物件來自全灘5個村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留守兒童,從收回的問卷中,獲得的資料基本上可以作為描述全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依據。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徵,具體情況可從調查的資料中看出:留守兒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愛打罵架、煩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獨感、被拋棄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煩惱鬱悶、憂慮感等10多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

  一、以自我為中心、性情孤僻、怪異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研究證明,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現象。在此次調查中,有自我為中心想法的留守兒童有57%,自感是個愛挑剔別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異傾向有59%,而非留守兒童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18%、30%、36%、25%,差異非常明顯。在對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容易導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於不完整的家庭造成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較難提供規範化的`互動模式。完整家庭是長幼有序、相互妥協的互動模式,這中間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忍讓、學會按照次序與規則行事,否則會受到懲罰,但是留守兒童往往因為其身份特殊,臨時監護人往往不忍用強制手段迫使他們遵守相關的規範,從而使其驕縱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與情感,從而為大眾所孤立、拋棄。

  二、焦慮、煩悶、易怒、偏激

  兒童的成長方向與親子溝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兒童向親近社會的行為發展,有益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由於缺乏關愛和交流溝通,留守兒童有73%出現過煩惱、鬱悶傾向,有72%的留守兒童有過憂愁、焦慮的傾向,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怒、愛發脾氣,有4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打架或和別人爭吵,而非留守兒童的比例這四項比例分別僅為35%、42%、19%、25%,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留守兒童對於自己父母親的打工行為的評價是較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願父母遠行;另一方面,由於自己上學等家庭開支費用的負擔,父母又必須出去打工。留守兒童對於這一現象的評價是充滿矛盾的。同時面對矛盾時,心裡也是充滿壓力的。他們對於學習感興趣的比例遠遠低於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對於學習很有興趣的僅30%,而非留守兒童則高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兒童對於學習的傾向性要低出許多。因此學習成績又比非留守兒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判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非留守兒童的差。在訪談中留守兒童往往陳述自己面對著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屈辱時,他們想要回報父母,但是自己成績又不好,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與緊張。在調查中發現,正是這種道德焦慮的影響,致使他們上課時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後悔與不安時時折磨著他們,對學習、生活及未來缺乏自信心。

  三、孤獨感、自卑感、被拋棄感強

  在此次調查中,有孤獨感的留守兒童有59%,有自卑傾向的留守兒童有65%,有被拋棄感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53%,而非留守兒童此三項的比例分別為21%、23%、19%。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形單影隻。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普遍陳述自己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面對同學、鄰里的時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兒童認為因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他們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在調查中,教師普遍反映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和問題後,比一般學生的負罪感更強。他們會後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後在接著再犯錯的狀態之中。

  教師在訪談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關愛,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另一方面,當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似乎並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會向老師與同學強化自己是個正常的孩子。

  四、行為異常、愛挑剔、易產生衝動

  此次調查中,有52%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行為較為偏激、異常,有58%的留守兒童有過違抗命令的過激行為,有48%的留守兒童有過說謊的經歷,有6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有過較為衝動,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舉動,而非留守兒童的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22%、41%、23%、53%。

  透過調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兒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臨時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年紀小,父母又不在身邊,要加倍愛護才是,於是,任其所為,百般嬌慣;另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將其託付於己,必須嚴加管教,否則難以交待,常常給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常使兒童心理產生矛盾,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在面對自身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要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時時被驕縱,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曾經說謊的比例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同時他們又無法把握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確定性的環境和自卑、衝動、孤僻、焦慮等因素相互結合,導致了留守兒童較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