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春聯的傳說故事
小編導語: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以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貼春聯神話傳說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春聯的歷史。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就符。”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優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
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連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