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分為《論美》《論善美與性善美》《論真理》《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培根隨筆讀後感300分享給大家,希望pincai小編的用心能給您帶來幫助。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篇一:

讀過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藝復新時期的情況,得知培根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範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瞭,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關注現實,集中的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

文章中運用了許多對比和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並講述了許多人生哲理,可以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很多道理,我們也可以把散文中的優美語句積累下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提高寫作水平。

培根隨筆語言凝練優美,意蘊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卻蘊含了許多豐富的哲理,所以我們應該向培根學習,把他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到我們的作文當中,並且學會如何用小故事來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篇二: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於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不起波折,但是易發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剋制發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剋制再一次發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於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現自己也如此,易發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聖經》裡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篇三: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區域性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外表固然重要,可以向外人體現自己,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美麗,是一個永遠講不完,也無法講完的話題……

培根隨筆讀後感300篇四:

在這本書中,不同篇章會帶給你不同的培根。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將一個自強不信,熱愛哲學的培根擺在你的面前,讓你更深層次的去了解培根。

作為一個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的他,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比常人高一層次同時也是複雜得多。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而已,但其中帶給我們的卻是更多的意義,一旦讀的次數多起來,其中所蘊含的精華也就都展現出來了。

這本書其實就是一本人生的教科書。拿其中的一個篇章來說:《論美》。我母親就時常教導我:寧要內在之美,不求外在美。現在看來,整個社會的風氣不就是與之截然不同麼?那麼整個社會又有何道德而言?當我終於徹底明白這個道理時,對培根也就更加的佩服了。

這本書中所蘊含的哲理非常多,只是大概瀏覽一下,所獲得的也比別的長篇大論要好,總言而之,就是將哲理濃縮成精華了,令人在讀的時候又怎能不驚歎於培根對人情世故的那份獨特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