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故事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常常熟讀能背,也樂於在文章中以及交流中引用成語故事。其中與歷史相關的成語故事更是能讓我們在其中學到語文及歷史,提高學習效率。本文是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絕倫超群
三國時期,劉備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擔任平原相的時候,手下有兩員猛將,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劉備對他們非常重視,與他們親如兄弟。後來劉備吃了敗仗,依附荊州劉表,他們不嫌劉備勢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輔佐他。
曹操率軍攻打荊州時,劉備為了儲存實力,只得率部南下,準備渡過長江,再作打算。他派關羽率領幾百戰船的軍隊先走,與他在江陵會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劉備,在他身後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當陽長坂。在危急的情況下,劉備丟棄妻子,往東北方向狂奔,恰好關羽的船隊趕到,將劉備接走。從此,劉備對關羽更加信任了。
劉備在長坂退走後,與孫權的軍隊聯合,在赤壁打敗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戰後,劉備統率軍隊不斷征討,奪取荊州全境。關羽因為能力出眾,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於長江北岸。
劉備得了荊州後,又佔領了蜀地,收降了名將馬超。關羽聽說馬超的本事很大,就寫信給軍師諸葛亮,請他向自己介紹一下馬超的能力。諸葛亮瞭解關羽,知道他不願意看到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給他回了封信:“馬超文武雙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與漢初大將黥布、彭越等人相彷彿,與張飛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絕對不能和你這個超出眾人、獨一無二的美髯公相提並論。”
直言不諱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交戰,史稱淝水之戰。在戰爭中,前秦軍表現出外強中乾的特點,節節敗退。晉孝武帝大喜,命令熟悉北方情況的劉波到北方鎮守,統率淮北各軍。可是此時的劉波正身染重病,閉門不出。
接到天子命他北上的詔書,劉波感到非常為難。他的身體很虛弱,這使他不能在平定北方的行動中建立功勳,可是他又不能說:“皇上,您的任命錯了。”因此,劉波的內心非常矛盾。
劉波想了一陣,還是覺得不能貽誤國家大事,就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真實意見,供朝廷進行參考。他邊寫邊想,如今自己身染重病,皇帝就是看到奏疏龍顏不悅,也不便責備他這個病人。
他寫道:“我想起本朝開國的歷史,再聯想到如今的時勢,因此暫把戒律放在一邊,放肆、直率、毫不隱瞞地把所想到的話都講出來,希望您能採納我的意見。”
在奏疏中,劉波不但指出自己無法承擔重任,還把自己認為合理的.治國之術,以及怎樣任用人才都寫在上面。
沒想到劉波的病情越來越沉重,等到他寫好奏疏以後,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克己奉公
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4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徵虜將軍。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後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後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為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克己,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鞠躬盡瘁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後,一直積蓄力量,準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統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後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後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援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後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後,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