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
書籍常常記載了名人的豐功偉績以及他們獲得的榮譽,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完全瞭解他們。他們之中許多人在世人的不理解、疾病的折磨、飢餓帶來的痛苦等的過程做出偉大的成績。以下的故事講述的是名人們背後的那些磨難,讓我們在故事中更全面的瞭解名人。
巴斯卡:和病痛鬥爭的數學家
佈列斯·巴斯卡是法國著名的數學家與思想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少年時代是個數學家,青年時代是個發明家,中年以後則以深刻的思想啟迪後人。他是個天才,11歲即發表論文,16歲提出了著名的“巴斯卡六邊形定理”,17歲發明了計算器,23歲測試了大氣壓力……但他又是個多災多難的“病秧子”。到了晚年,甚至陷入宗教與迷信而不可自拔。
巴斯卡1623年6月19日出生於法國奧佛涅省的克勒蒙城,他的家庭是開明而富有的,但巴斯卡的人生卻是很悲慘的。他1歲時就患肺結核與軟骨病,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終身生活在病魔的陰影中。從18歲起,他幾乎沒有一天是快樂無憂的。正當24歲的青春韶華,他卻因中風而癱瘓。腸結核、頭痛症、下肢麻痺更兼神經衰弱,一齊向他襲來。經過反覆調養、多方鍛鍊,雖能倚杖而行,但再也恢復不了健康了。他的病極其複雜,象他的思想一樣,時時處在神秘之中。法國醫生梅特里曾概括其多種病症而命名為“巴斯卡幻象”,認為巴斯卡“一方面是偉大人物,另方面是半瘋子。”
然而,巴斯卡正是在病痛的折磨下,靠堅強的意志研究數學難題而忘卻了痛苦,他在疾病與天才中並駕齊驅,成為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
他原本不相信命運,但後來卻陷入了宗教的迷霧中了。1654年,在巴斯卡的生活史上,是個劃時代的年頭,他在這年寫下了《罪人的皈依》一文,從而開始了心理學與神學的探索,他開始對宗教的狂熱探究。1654年11月23日,巴斯卡乘馬車遇險,兩匹馬均死於巴黎塞納河中,而他本人卻奇蹟般地倖免於難。當天晚上,巴斯卡心潮澎湃,獲得天啟,寫下了禱文:“正直的天父,這世界從不知道你,但我已知道你。願我再不離開你。”此後,他便遷入羅雅爾修道院,終其餘生,在激烈的鬥爭與痛苦中追求宇宙與人生的真理。
1662年6月,多病的巴斯卡又患上了劇烈的腹紋痛病,病情急劇惡化。
7月,病危症狀日益顯著。他的懺悔神父與他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談話,傳聞巴斯卡對以往的過激言論有所悔悟。8月19日,一代天才停止了呼吸。他的面容被拓印下來,以便日後塑造雕像。兩天後,他被安葬在巴黎聖艾基納教堂。
莫里哀:倒在舞臺上的戲劇家
法國喜劇家莫里哀(1622—1673)為戲劇事業奮鬥了20多年,飢餓、勞累、苦惱,使他得了嚴重肺病。但疾病和痛苦並不能使他停止創作。在他逝世之前,他又寫出了一部喜劇《心病者》。
這部喜劇無情地嘲諷了偽科學,揭露了那些掛著醫生招牌的江湖騙子,和那些輕信騙子的傻瓜。這部喜劇上演時,莫里哀抱病擔任劇中的主要角色。他的妻子見他病勢嚴重,勸他不要再登場。但他卻說:“這有什麼辦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50個可憐的弟兄又如何生活呢?”他還是登場演出了。由於他病重,身體已十分衰弱,因此,在演出時不得不經常皺眉和咳嗽。一個真正有病的人,扮演一個喜劇裡沒病裝病的人,這是一幕真正的悲劇呵。可是觀眾並不瞭解莫里哀的病情,還以為他表演得逼真生動,一個勁地鼓掌喝采。
就在這最後的一次演出中,他突然大笑一聲,接著便暈倒在地。人們把他送到家裡,不到四個小時,這個偉大的喜劇作家便逝世了。那是在1673年2月17日。
四天以後的一個深夜裡,莫里哀被埋葬了。萬惡的教會下令禁止為他舉行葬禮,可是成千上萬的巴黎平民卻自動組成送殯隊伍,送莫里哀的遺體去安葬。
鋼琴大王李斯特的故事
“悲傷和偉大就是藝術家的命運。”這是音樂家弗朗茲·李斯特的名言。他以作曲家、指揮家、教師和音樂活動組織者的身份,佔據了十九世紀藝術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藝術家沒有脫離浪漫主義的傷感,有一次他說道:“死去,在年輕時死去———多麼幸福!”
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出生於匈牙利,父親是匈牙利一位富翁的管家。李斯特年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為了李斯特的進一步深造,父親變賣家產,湊了一些錢,全家遷居維也納。一家三口在維也納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擠在一間小屋內,靠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為了學琴,李斯特的父親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家車爾尼作為教師。小李斯特每週上三次課,每次來回都要步行兩個多鐘頭,但十歲的李斯特不辭辛苦,從來沒有間斷過鋼琴課。車爾尼也十分欣賞這位刻苦的學生。兩年後,李斯特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他已經可以在維也納舉辦音樂會了。有一次,他的演奏會觀眾中出現了一位全聾的老人,這位老人雖然無法聽見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靈似乎感受到了這位少年天才的偉力,於是老人在演奏會結束之後,熱情地摟住這位“神童”,親吻了他的額頭。這位老人正是音樂大師貝多芬,而這一珍聞則上了當時歐洲的各大報紙,使十二歲的李斯特一時名揚全歐。
在一些匈牙利貴族的資助下,李斯特來到了巴黎,繼續他的音樂生涯。李斯特的性格開朗、熱情,交遊廣闊。他在巴黎時,經常與法國偉大的作家雨果來往,他們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追求平等、博愛、自由,在藝術上主張革新。相似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使二人十分投機,雨果總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個欣賞者,而李斯特也經常第一個欣賞到雨果的文學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幾首就是根據雨果的詩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詩,也是從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靈感而寫出來的。難怪後人將這兩位藝術家稱為一對“精神上的孿生兄弟”。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出現在巴黎,引起了轟動,他使李斯特認識到演奏大師所能達到的高度。李斯特觀看了帕格尼尼這位小提琴魔術師的演奏絕技以後,就下決心做鋼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學習用鋼琴去做那些輝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蹟般的事情。他也寫一些過去從來沒有人在鋼琴上彈過的樂曲。他相信:沒有任何音樂是鋼琴這種他所熱愛和選擇的樂器所不能表達的。他改編了過去曾經被人們寫過的幾乎一切種類的音樂,從大歌劇到貝多芬的交響曲。李斯特認為:若為鋼琴改寫歌劇和交響曲,他就能把那些可愛的旋律,帶給那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聽到它們的人。
李斯特是最偉大的鋼琴家和節目主持人之一,他用手指表演,他的個性魅力產生了許多傳奇。演出時,他不是像以前的習慣那樣背對著或面對著觀眾,而是採用了現在普遍採用的更有效果的坐姿。這種姿勢顯出了他的輪廓清晰的側面像,使人聯想起但丁式的人物。他俯身在鍵盤上,發出雷鳴般的轟鳴,也有愛語絮絮,令貴婦人神魂顛倒。地位稍低一些的.女士們爭搶他的鼻菸盒,把他的手帕撕成碎片。李斯特對這些作為傳奇的一部分的滑稽行為加以鼓勵。但是,在這些現象表面的後面,他是一個真正的音樂家。李斯特為他的朋友和信徒演奏貝多芬後期寫的奏鳴曲,他們永遠也忘不了那種感受。在巴黎,著名音樂家如同五月裡的知更鳥一樣多,可是李斯特還是成為他們中間的寵兒。夫人們敬慕他並在路上為他撒滿鮮花;一個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財產送給他;一個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在這位鋼琴家的傳奇中,不可分割的是愛情的傳奇。李斯特沒有結過婚,在五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的生活道路充滿的是嘆息、眼淚和自殺的威脅。折磨他的人中有喬治·桑,他們曾一起在瑞士度過一個夏天;還有洛拉·蒙泰和瑪麗·迪普萊西,後者是小仲馬《茶花女》的原型。對李斯特藝術發展起過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瑪麗·達古爾伯爵夫人的關係,後者用丹尼爾·斯特恩的筆名寫小說。他們一起出走到瑞士,過了一段田園詩般的生活,這段時間持續了幾年。他們有三個孩子,其中的科西瑪後來成為了瓦格納的妻子。李斯特和伯爵夫人在怨恨中分手。伯爵夫人後來把李斯特作為她小說中的諷刺物件。
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出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發展了自由轉調的手法,為無調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階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絡,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地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樸,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