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是第幾個世界老年痴呆日

2016是第幾個世界老年痴呆日

阿爾茨海默病即所謂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並有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2011年的公佈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有約3650萬人患有痴呆症,每七秒就有一個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只有5.9年,是威脅老人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在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達6.6%以上,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率增長一倍,3個85歲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個是老年痴呆。保守估計全國老年痴呆患病人數高達800萬以上。

2016是第幾個世界老年痴呆日

9月21日是第22個“世界老年痴呆日”。

疾病簡介

阿爾茲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由於神經退行性變、腦血管病變、感染、外傷、腫瘤、營養代謝障礙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症候群,是病人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出現的持久的全面的智慧減退,表現為記憶力、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抽象思維能力、語言功能減退,情感和行為障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喪失。 老年痴呆根據其病因主要分為腦變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又叫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簡稱AD)、腦血管病引起的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ntia,簡稱VaD)、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簡稱MixD)三大類。其次還包括路易小體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簡稱DLB),額顳葉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簡稱FTD),帕金森病性痴呆(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痴呆(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CJD),正常顱壓腦積水性痴呆(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簡稱NPH),韋-科二氏綜合徵痴呆(Wernicke-Korsakoff Syndrome,簡稱WKS),由維生素Bl2、葉酸缺乏所致的痴呆等。

老年痴呆症多起病於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慧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瀰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並可見老年斑 (SP),神經原纖維結(NFT)等病變,膽鹼乙醯化酶及乙醯膽鹼含量顯著減少。起病在65歲以前者舊稱老年病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發展較快,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常有失語和失用。65歲以上發病者稱晚髮型痴呆,多為散發,病變發展較慢,研究發現,除了發病年齡早晚有區別外,它們在臨床症狀和腦病理改變方面明顯不同。

1907年,德國醫生阿羅伊斯-阿爾茨海默(1864~1915)首先對其進行描述。只有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後才能診斷出他們患有此病,因為只有對大腦中中神經細胞的損失情況和衰退情況(腦組織的減少情況或者萎縮情況)進行 檢查後才能對這種病做出診斷。我們可以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發現衰老的色斑(神經細胞喪失或者蠟狀的沉澱物,學名為澱粉狀蛋白)。它們通常位於靠近大腦中被認為是控制記憶和更高的認知過程(比如自我感知,解決問題和推理能力)的區域。 在所有受到痴呆症影響的人中,有近50%的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當痴呆症患者的年齡超過85歲時,這個比例將增長到70%。阿爾茨海默病是漸進性的,衰退性的。雖然這種病在任何年齡都能出現,但是通常在60~70之間出現。當人們被診斷出患有該病時,通常還能活5~10年,然而新的研究顯示這種病的存活率正在不斷下降,目前,患上該病之後大約還能存活3.3年。

臨床表現

AD通常起病隱匿,為特點性、進行性病程,無緩解,由發病至死亡平均病程約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續15年或以上。AD的臨床症狀分為兩方面,即認知功能減退症狀和非認知性精神症狀。認知功能障礙可參考痴呆部分。常伴有高階皮層功能受損,如失語、失認或失用和非認知性精神症狀。認知功能障礙可參與痴呆部分。根據疾病的發展和認知功能缺損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 1、輕度語言功能受損; 2、日常生活中出現明顯的記憶減退,特別是對近期事件記憶的喪失;

3、時間觀念產生混淆; 4、在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 5、做事缺乏主動性及失去動機;

6、出現憂鬱或攻擊行為; 7、對日常活動及生活中的愛好喪失興趣。

中度 1、變得更加健忘,特別常常忘記最近發生的事及人名; 2、不能繼續獨立地生活;

3、不能獨自從事煮飯、打掃衛生或購物等活動; 4、開始變得非常依賴;

5、個人自理能力下降,需要他人的協助,如上廁所、洗衣服及穿衣等; 6、說話越來越困難;

7、出現無目的的遊蕩和其他異常行為;8、在居所及駐地這樣熟悉的地方也會走失;9、出現幻覺。

重度 1、不能獨立進食; 2、不能辨認家人、朋友及熟悉的物品;

3、明顯地語言理解和表達困難; 4、在居所內找不到路;

5、行走困難; 6、大、小便失禁;

7、在公共場合出現不適當的行為; 8、行動開始需要輪椅或臥床不起。

發病原因

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於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慧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瀰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並可見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結)等病變,膽鹼乙醯化酶及乙醯膽鹼含量顯著減少。起病在65歲以前者舊稱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發展較快,顳葉及頂葉病變較顯著,常有失語和失用。

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為腦細胞的廣泛死亡,特別是基底節區的腦細胞。正常情況下,基底節區發出的纖維投射到大腦與記憶和認知有關的皮質,它釋放乙醯膽鹼。短期記憶的形成必須有乙醯膽鹼的參與,患者與正常人相比乙醯膽鹼轉移酶的`含量比正常人減少90%。

經解剖發現,患者腦中有廣泛的神經元纖維纏結,軸突纏結形成老年斑。老年斑中含有壞死的神經細胞碎片、鋁、異常的蛋白,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β –澱粉樣蛋白過度積聚。

目前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1、由於澱粉樣前蛋白的異常導致蛋白成分漏出細胞膜,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基因位於21號染色體。 2、與載脂蛋白E(APO-E4)的基因有關,APO-E4的增多能對抗APO-E2或APO-E3的功能。APO-E4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APO-基因純合子比雜合子患病機率高。

臨床診斷

1.根據病史及精神檢查其主要臨床相為痴呆綜合徵。 2.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可有一段時間不惡化,但不可逆。 3.病程在四個月以上。 4.透過神經系統檢查及腦電圖、CT檢查排除腦動脈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檢查檢驗

腦電圖檢查,第一階段多數正常。第二階段可見到慢波明顯增多,第三階段可見到全面的慢波,為重度異常。腦部CT檢查,第一階段多數正常。第二階段可見到腦室增大及腦溝變寬等異常,也有少數病人檢查結果正常。第三階段CT檢查結果為全面的腦萎縮。

非藥物治療

飲食治療: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穀類,麥類,特別是含有豐富纖維素的燕麥。

蔬菜中芹菜、黃花菜都有益於大腦的健康保護。蘋果等富有維生素的水果也是被推薦的食品。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如大豆類製品、磨菇。卵磷脂是神經細胞代謝修復的重要物質。

各類堅果:花生、核桃、松子、榛子、葵花籽也含豐富的亞油酸,對神經細胞有保護作用。

日常飲食宜多樣化,不宜過飽。要做到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糖,低鹽飲食。

1、情志治療: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社會活動,有輕度症狀的患者應進行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運動,多動手動腦,穩定情緒,減少不良刺激。聽音樂,讀書看報,或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益智活動。

2、智力訓練:勤於動腦,以延緩大腦老化。有研究顯示,常用腦,常做有趣的事,可保持頭腦靈敏,鍛鍊腦細胞反應敏捷度,整日無所事事的人患痴呆症的比例高。老年人應保持活力,多用腦,如多看書,學習新事物,培養多種業餘愛好, 可活躍腦細胞, 防止大腦老化。廣泛接觸各方面人群,對維護腦力有益。和朋友談天,打麻將、下棋等,都可激盪腦力,刺激神經細胞活力。

3、精神調養: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這說明精神之凋養重在調節七情之氣,注意保持樂觀情緒,應節思慮、去憂愁、防驚恐, 要寧靜無懼,恬淡虛無,與世不爭,知足常樂,清心寡慾。做到外不受物慾的誘惑,內不存情感的激擾。這樣氣血調和,健康不衰。注意維持人際關係,避免長期陷入憂鬱的情緒及患上憂鬱症,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腦組織功能的損害。另外,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強抗病能力。

4、體育鍛煉: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可降低中風機率。事實上,運動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預防大腦退化。實踐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有益於健康,如堅持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或練氣功等,有利於大腦抑制功能的解除,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水平。但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恆,方可達到理想效果。除整體性全身活動外,儘量多活動手指。

5、起居飲食:起居飲食要有規律,不能變化無常。一般應早睡早起,定時進食,定時排便,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在膳食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 強調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兩戒”, 即定時、定量、定質,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和戒菸、戒酒。②避免使用鋁製飲具。③ 補充有益的礦物質。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治療,都只能相對延緩病情的發展,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疾病的程序。特別是對晚期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西醫目前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輕度早期的患者,中醫藥在幫助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的發展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長期用藥的安全性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