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內經密碼解讀內經密碼 《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 一、健康難題是怎麼來的? 吃多了 吃多了,這個大家好理解,如肥胖、三高、各種擁堵、栓塞,癌症等等,大多因為吃多所致,有的成為頑疾。吃多也會引起全身各處經絡不通,體內失衡,形成五花八門的僵硬、痛症、虧損、
《內經》太陰陽明論《內經》太陰陽明論 《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原文】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翻譯】黃帝問道:太陰、陽明兩經,互為表裡,是脾胃所屬的經
《內經》三部九侯論篇《內經》三部九侯論篇 《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洩,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
《內經》藏氣法時論篇《內經》藏氣法時論篇 《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原文】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翻譯】黃帝問道:結合人體五臟之氣的具體情況,取法四時五行的生剋制化規律,作為救治疾病
《內經》五臟生成篇《內經》五臟生成篇 《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 【原文】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內經》脈要精微論《內經》脈要精微論 《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後世來證實或證偽。 【原文】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翻譯】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
《內經》因時選食《內經》因時選食 《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鉅著。 飲食養生一定要與時令相結合,食物只有在種類、性味、寒熱等方面均與時令相適宜,才能夠發揮其最佳的作用。 《靈樞·脹論》說:“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
《內經》與腸道養生《內經》與腸道養生 酷暑之季,大口喝啤酒、吃燒烤、吞冰淇淋何其爽哉,卻苦了腸胃。夏天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高溫天氣,蚊蟲滋生,食物易變質,水源易被汙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病從口入”,從而引發腸胃健康問題。《內經》如何教我們調理呢? 一 、腸胃不健康主要有六大表現 便秘。
《內經》陰陽離合論《內經》陰陽離合論 《內經》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絡,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建立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內經》陰陽離合論,歡迎大家分享。 《內經》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
《內經》玉機真髒論篇《內經》玉機真髒論篇 《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物件,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原文】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翻譯】黃帝問道:春時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弦? 【原文】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
《內經》靈蘭秘典論篇《內經》靈蘭秘典論篇 《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 【原文】黃帝問曰:願聞十二髒之相使,貴賤何如? 【翻譯】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髒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呢? 【原文】岐伯對曰:
《內經》六節藏象論篇《內經》六節藏象論篇 《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內經》玉版論要篇《內經》玉版論要篇 《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小編帶來的《內經》玉版論要篇。 《內經》玉版論要篇 【原文】黃帝問曰:餘聞揆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翻譯】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
《內經》經脈別論篇《內經》經脈別論篇 《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原文】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 【翻譯】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
《內經》腹中論《內經》腹中論 《內經》一書中有許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防病治病。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內經》評熱病論《內經》評熱病論 《內經》成書距現在雖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類個體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未發生多大的改變。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
《內經》通評虛實論《內經》通評虛實論 《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
內經陰陽學說的魅力內經陰陽學說的魅力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秘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說,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 1.陰
《內經》氣交變大論《內經》氣交變大論 《內經》不能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盪,五氣頃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
《內經》水熱穴論《內經》水熱穴論 《內經》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