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1
一、學習目標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
2、瞭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透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徵及概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學習方法
1.講解法:對於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後透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學過程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我國出現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裡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製造業外,商周時期的業和業也很發達。
4、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2、結合第26、27頁插圖,識讀圖形,記住名稱並討論回答:為什麼說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第二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透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路)
青銅器:出現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佈廣。
手工業: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發達:玉虎、玉象
農業:“五穀”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現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並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於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
C.畜牧業發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於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閱讀材料後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先回答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佔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於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餘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2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透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考古發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裡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製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特別是廣泛用於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於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絡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瞭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絡“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種在田裡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採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於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充套件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可以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絡,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資訊。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瞭它的用途,進而瞭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透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於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絡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物件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絡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藉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後,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幹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製造工具、製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麼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根據李根蟠等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採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透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資料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透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透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透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匯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透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
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裡?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5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透過傳說故事匯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透過收集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絡對比法、閱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匯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透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匯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透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資訊,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資訊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透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透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影片),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影象,說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說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說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溼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著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儲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儲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說,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透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儲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6
教學說明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難點之一,我從以下四個方面思考本課的教學。
一、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內容標準”,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共有三個子目、四個內容,即西晉的興亡、內遷的各民族、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本課從宏觀上簡要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歷史。
按傳統的教學思路,以上四個內容中的前三個內容應該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目則為次要內容。新課標在第8頁的“內容標準”中這樣要求:“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而對於本課的其他內容則沒有明確要求。於是我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認為本課可以圍繞“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主題來把握。
前兩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與淝水之戰”,可以視為“江南地區的開發”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紹了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實。第三目講述的是江南地區開發的`結果和表現。因此,本課教學時要緊扣課標明確要求的“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內容進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對峙等主線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亂的三目、四個內容,按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和結果來處理和把握,使歷史線索更簡單,本課教學主題也更明確。在此基礎上,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江南地區開發的史實和原因。
二、從關注學生的興趣出發,調整教材的順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對學生的各項調查中發現,影響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因素除去實用性差之外,一項重要因素是歷史教師喜歡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講課。歷史學科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所以,教學中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歷史的因果關係等思維方式講述歷史、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好,可是這樣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對學生思維的挑戰。
從教育學的研究來看,具有挑戰性思維的問題,能夠極大地調動人類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最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將教材的第三目調到最開始講授,將前兩目調整到後面來學習,即先講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果”,後談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將因果關係的慣性思維方式,改變為逆向推理思維方式,由結果探究原因,挑戰學生的思維,力求讓學生在挑戰中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習本課內容。
三、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
本次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的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活動時,力求在這兩個轉變上有一定的體現和反映。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瞭解基本的歷史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我安排了兩大教學活動:1.讓學生分小組帶著“江南地區的地理範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成就”這兩個問題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2.學生在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時,我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會不會遷移到南方”這個問題。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強調學生在讀圖時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在讀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並且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地瞭解當時北方的戰亂情況,然後遷移知識,解決問題。
四、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為目的,安排學生的討論活動
歷史與現實有著許多的相似,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和將來,所以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為此,我由“開發”一詞引入,讓學生將當今的各種開發活動與歷史上江南地區的開發聯絡起來,拉近距離,貼近學生生活。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安排了學生的討論活動。主要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1.歷史上的這次人口南遷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跡?2.這次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3.透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對當今的開發活動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和借鑑?設計的思路是:指導學生關注本地的歷史,關注身邊的歷史。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學生透過學習,瞭解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明確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
學習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水利、手工業等發展較快的史實。
透過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瞭解到自東漢末年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及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南遷人口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促成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分組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進一步瞭解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透過圖例讀地圖,感知歷史地圖中一些直觀的有效資訊。
2.組織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一方面有利於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另一方面用“問題解決”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歷史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3.透過創設歷史情境話題:“假如我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會不會南遷?”讓學生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的嚴重程度,並對新知識進行遷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的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
引導學生關注本地區在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處理
本課的主題是“江南地區的開發”。
本課的重點是江南地區開發的史實和原因。本課的難點是內容多、頭緒多,教學重點內容不突出。
從三國以來,江南地區逐步得到了開發,表現在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農業的發展和進步,手工業的發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東漢末年以來政治不穩定,加上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北方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南遷,南遷人口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採用小組先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從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情況入手,突出“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為主線,將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視為背景原因來處理,突破本課難點。
二、教學方法
問題解決、自學討論法
(一)課前導學
瞭解本地區是否經歷過這次開發,有什麼歷史的痕跡?
(二)教學滲透點
1.學生分小組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解決幾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同時訓練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技能,並關注自己家鄉在歷史上的發展情況。
2.組織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事實使學生獲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才能發展經濟的情感認識。
七年級的歷史教學設計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型,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透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透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透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資訊、獲取資訊,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資訊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型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型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透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透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