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2篇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1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間又把冬至俗稱為“日短”。他們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四開,又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故冬至有3種意義:一是陽極之至;二是陽氣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謂“冬至”。

從冬至這一天起,到驚蟄節後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稱為一個“九”,即:公曆從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數九寒天”,還曾有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_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兩岸民間的“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稱“亞歲”。舊時,每到冬至前幾天,各家各戶要準備好魚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後拜父母尊長。

冬至節還要吃餃子,這源於一個故事:醫聖張仲景,原是一名官員,時值寒冬,他告老還鄉。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凍爛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後,心裡非常難過。冬至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藥材,熬煮煉製“祛寒嬌耳湯”。煮好後,分給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麵粉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給凍傷人每人兩隻。人們食後,頓覺渾身發熱,兩耳起暖。從冬至到大年三十,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把人們的耳朵凍傷都治好了。從此,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過了農曆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約陽曆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開始數九。入九以後,民間流行消寒活動,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滿族人則不同,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殺豬祭天,即祭“祖宗杆子”。在大門的東南角立一高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內裝用碎豬腸,豬腔骨拌的米飯祭祀烏鴉,烏鴉是滿足古老氏族的圖騰(氏族標誌,北方氏族多以飛禽為族標),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俗稱“神餘”。

冬至過後,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的記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當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冬臘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別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歡歡喜喜迎新春。

特別是年輕人在寒冷的臘月,有的人穿著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著裝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的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氣孔不直通,兩種保暖效能都很不錯。寒冬臘月外出時,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冬至民俗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什麼是冬至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最短,晚上的時間最長,理論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一天過後也就預示著真正的寒冬就要來臨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把冬至當成一個大節來過,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春秋時期的時候就有了冬至這個節氣,到了周朝這個節氣就變成了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行很多的祭祀活動。

祭祀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後來因為祭祀有專屬的節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的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這一天吃一些傳統食物,以此來慶祝這個團圓的時刻。

在古人們的思想中冬至這一天是不能出遠門的,因為這一天是冬天的象徵,是年末的時候,一家人必須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團圓飯。而且過了這一天之後你就會迎來大雪的天氣,而且在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的冷。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2

星期天晚上媽媽要包餃子,媽媽說星期一是冬至要吃餃子,吃完餃子後耳朵就不怕凍了。冬至後天氣就真正進入了嚴冬,天氣越來越冷,我們的`習俗就是吃餃子。

我們北方冷了,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南方不冷他們怎麼過冬至呢?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全國各地還真的不一樣。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1、南方人冬至吃什麼——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2、杭州人冬至吃什麼——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3、四川冬至吃什麼——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痠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 。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4、河南人冬至吃什麼——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於是我大聲對在廚房包餃子的媽媽喊道:“老媽,你OUT了,吃餃子不是怕凍耳朵,這只是一種風俗。南方就不吃餃子,吃湯圓,我查好了你來看看吧。”媽媽端著兩隻面手跑過來看,媽媽一邊看一邊的點頭。媽媽還說:這就對了有疑問時就想辦法去證明你的疑問,這樣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我很高興我既得到了知識,又得到了媽媽的誇獎,真是一舉兩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