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

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往往從商周時期民間及上層社會的飲食方式談起。原因就在於商周是中國古代文明大廈建立的時期,中華文明的主體構成部分便是在這一時期奠基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飲食禮儀文化,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1

中國是禮儀大國,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話劇。

飲食禮儀知識

1、入座禮儀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講究,從桌位入座情況並可知曉此人的輩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據“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先邀請賓客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入座時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後切勿先不動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動,更不要製造異響,如果有什麼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進餐禮儀

有貴客到來時,主人及賓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佈菜禮儀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長輩、賓客先行動筷,表示對他們尊敬,如若要給賓客或長輩佈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餚送到他們跟前。

4、進食禮儀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齧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喝茶禮儀知識

賞茶

主人為體現對你的重視,給你獻上一款好茶時,主人會先給你賞茶,這時,作為客人的你,需要對茶葉做個簡單的點評。

聞香

主人洗茶後會給客人公道杯聞香。客人需雙手接過公道杯,聞香後你也要做出簡單的點評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不過要注意的是,千萬別把公道杯拿在嘴邊邊聞邊說話,你得將公道杯傳遞給下一個人或者歸還主人後再說話,否則說話時你的口氣和唾液濺到公道杯中,影響了他人聞香不說,看起來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無論是主人給你倒茶還是添茶,你都應該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輕敲兩下,這在茶禮中叫做叩手禮,表示對主人的謝意。

品茶

品茶時拿品茗杯的手勢也有一定講究,一般使用大拇指與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託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乾哦,記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給你準備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禮節,我們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茶葉已經泡得很淡了,主人卻沒有再換茶。這時你也許會以為是主人疏忽,其實不然,這是主人暗示你該回家了,可別還死賴在主人家裡,主人可能還有別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禮儀

清潔茶具

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乾淨。特別是長時間沒用過的茶具,時間久了會沾上灰塵、汙垢,所以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時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沖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的做法既講究衛生,又能夠令茶葉有醒茶的效果,衝出來的茶湯會更好喝。

適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壺體積的三分之二左右,不過投茶量也需要視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場的人數,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謂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茶水是比較熱的,如果杯子滿滿都是熱茶。接手時茶杯很熱,這樣很容易導致被燙傷。

端茶得體

端茶都是需要雙手給客人端茶的。千萬不可以用一隻手把茶遞給客人,這樣會顯得很不禮貌。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當然現在普遍都會用杯墊端茶,這樣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也更顯禮貌。

茶點準備

一般在品鑑好茶時,不宜食用茶點,否則品嚐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費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場合,就得準備點茶點,防止出現茶醉。食用的茶點,最好準備堅果類的零食比較適宜。

倒茶禮儀需要經常實操,才能融會貫通,減少失誤。

無論是朋友聚會喝茶,還是客戶拜訪、商務洽談,倒茶禮儀都派得上用場。這樣在舉手投足之間,不僅體現了自身教養,而且也體現了禮貌待客,給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禮儀常識

1、敬酒時間

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並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後、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後、甜品上桌前進行。

2、敬酒手勢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乾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乾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後,再以左手託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物件,嘴裡同時說著祝福的話。

3、敬酒儀態

有人提議乾杯後,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說完“乾杯”後,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後,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

在中餐裡,乾杯前,可以象徵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於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

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表示和對方碰杯。如果主人親自敬酒乾杯後,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乾一杯。

4、敬酒順序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後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

既使你有求於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2

尊重為先

在餐桌上,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對於那些長者,老師或者貴客,通常都要做到謙虛禮讓。

中國人非常注重孝道。他們往往會先把最好的菜第一個送給自己家庭裡的長輩品嚐,因為長輩們為了這個家付出最多。在古時候,雖然人們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長輩並盡力照顧好他們是必須盡到的義務。

儘管中國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開始前,主人往往會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聽到“請用,隨意”等類似的話語後才能開始用餐。否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會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餘的菜圍繞擺放。通常主菜會面向貴賓或者年長者,這也顯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筷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現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經深入到其他許多地方,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筷子的誕生象徵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一對筷子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他可以夾,繞,戳住食物。同時,在一些重大的場合中,例如婚禮喜宴,贈送筷子作為禮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重要時刻

生日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在年輕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麵,寓意長壽;在生日當天則吃蛋糕慶祝。等人到了中年,這時候的生日更為重要,除了吃麵和蛋糕之外,大家還會送上蟠桃祝福長壽安康。

在結婚的大喜日子,中國人往往會吃花生,龍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馬上有愛情的結晶。

在端午節,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親眼欣賞到賽龍舟的精彩比賽。但是,他們都會吃粽子,用糯米,鮮肉以及竹葉等原材料包出來的特別食物。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而製作的,人們害怕他吃不飽,就會給他做各種樣式和形狀的粽子。

在中國農曆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中國人都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這個傳統沒有改變。

對於中國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們會為鄰居送上紅雞蛋慶祝這件喜事,有時候會在紅雞蛋上點上黑點,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都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3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餐因種類豐富、色香味俱全而聞名世界,很多外國朋友一聽到中餐就樹起大拇指表示贊同。但是同時必須認識到,很多國人在餐桌上的禮儀卻是讓人不堪入目的。有的人吃了幾十年的中餐,依舊拿不穩筷子,夾菜時滑掉食物;有的人吃東西的時候發出巨大的聲音,卻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古話說得好“席不正不做”,因為彎腰駝背會壓迫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而且儀態也不雅觀。在用餐的時候要考慮一下自己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不會讓人家側目以對?在吃飯的時候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應有的禮儀。

宴會前的準備工作

1.邀請函的製作

宴會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尤其是重大宴會的準備更是需要細心、耐心和恆心,其中,邀請函的製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說,正式的邀請函中應該註明以下內容:

宴會的目的 首先要讓賓客透過閱讀邀請函明確宴會是為了什麼而舉辦的,比如為了慶祝元旦、迎接新年的到來,或者為了給某人祝壽,或者為了紀念公司成立等等,這樣來客才會心中有數,知道應該做什麼準備。

宴會的種類 因為現在宴會的種類很多,有自助餐、西餐、中餐、雞尾酒會等等,所以需要事先讓賓客知道宴會的種類。

時間 選擇宴會時間,一般要儘量避開法定假日,如國慶、春節等,因為在法定假日有的人家人團聚,有的人出門旅遊,很難把人湊齊。

【舉例】 一對年輕的戀人準備舉行婚禮,她們把婚禮的時間定在十月二號,結果當天有的朋友因為出門旅行沒能出席婚禮,有的人卻拖家帶口的全家都來了,使得整個婚宴很混亂。

地點 在確定宴會地點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交通是否方便?有沒有停車場?不能為了吃一頓飯,使得大家舟車勞頓。

服裝要求

對於一般的休閒聚餐性質的宴會,客人們可以著便服,但是對於比較正式的或者重大的宴會,則需要出席者穿著禮服,所以要在邀請函上註明:“男士請著西裝打領帶,女士請著套裝或小禮服”,否則客人很可能會依照自己的想法穿著,到時舉辦方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回帖要求

回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幫助舉辦方確認能夠出席宴會的人數,統計人數之後,舉辦方才能根據人數確定宴會的規模、食物的數量等。

2.座次的安排 我國在正式場合一般都用圓桌,最少一桌,多則幾十桌,每種情況都有具體的禮節要求。

一桌 如果只有一桌,這一桌一般設在房間的中央,正對著門口,這時主人應該坐在離門口比較近的位置,主賓坐在面向門口、離門口比較遠的位置,這樣既可以便於主人招呼遲到的客人,又不會讓主賓受上菜動作的影響。

多桌 如果有兩桌,那麼入門左邊的位置是主桌。

如果是一字形排開的三桌,則以中為主,以左為次,最後是右邊的一桌;如果是品字形的三桌,則以上面的一桌為主桌,然後是下面左邊的一桌,最後是右手這一桌;如果是鼎足形的三桌,上面左邊的是主桌,上面右邊的是次桌,下面靠近門口的一桌是最低的位置,由年紀比較小、職位比較低的人坐。

如果是梅花形排列的四桌,中間的遠離門口的一桌是主桌,其次是中間的離門近的一桌,再次是左邊,最後是右邊;如果是一字形排開的四桌,還可能是七八桌,都是以中間的一桌為主桌,然後按照離主桌的距離從近到遠先左後右依次排序。

如果是軸心形的五桌,那麼最中心的一桌自然是主桌,然後依照以中為主,以左為次,以右為輔的規律,再排其他四桌;如果是梅花形的五桌,最上面的是主桌,然後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常見的擺結婚喜筵的時候,新郎新娘都是坐在最上面的主桌。

總之,不管桌子擺成什麼形式,在排序時都是以中間為首,其次是左邊,最後是右邊,只要按照這個規則就能把座位安排得非常妥當。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4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範。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淨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聖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5

一、座次安排

1、一般使用圓桌,面對門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賓身份高於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於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後,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二、上菜程式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菸、水果要備齊。

正規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三、用餐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儘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麼急切,直接把菜餚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禮貌的;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儘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 喝湯不要發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飲食禮儀在中國飲食文化裡,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餐桌上哪些不能做:

打嗝

在席間打嗝是十分不禮貌、沒有禮儀形象的,如果確實控制不了,則能夠喝水,屏氣的辦法能使表現減輕。屏氣還沒效果,則最好去洗手間讓嗝打個夠,等氣消了之後再回到座位上。

打噴嚏

若僅僅暫時性之噴嚏當然能夠以餐巾掩口方法,將汙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佳離席至它處處置,若真的無法處置則無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懷的。

補妝

我們在禮儀培訓中發現,很多女士都不知道這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共場所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髮、穿衣服等通常是不當的。

吸菸

簡直一切的餐廳均以區分「吸菸區」和「非吸菸區」,為了防止其它人吸二手菸,癮君子最佳極力抑制煙癮,若是真的煙癮太大則可運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端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雲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波折別人安康。

剔牙

剔牙也要注意,適當厭惡,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籤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籤與人攀談,狀似流氓無賴狀,十分醜陋。有些人乃至用完餐後,口中仍叨著牙籤處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刀叉墜落

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墜落地上,此刻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潔淨的即可,不自行收拾掉到的刀叉,更不能夠用餐巾擦洗過再持續運用。

其它

挖鼻孔

抓頭皮

收拾服裝

打哈欠

簡單地說,但凡可能會給別人造成不好感受的事情,都不應在餐桌上做,這是起碼禮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