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故事(15篇)
元宵節故事1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3】元宵節的故事
元宵節故事2
正月十五、十六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今年元宵節的第一天晚上,我約上好朋友小航去油田歡鬧兔年元宵夜。首先,我們去看焰火晚會,煙火還沒開始燃放廣場已是人山人海了。等了一會音樂響起,焰火晚會開始了!人們都把頭仰起向天空看,天空中像煙火的海洋一樣,有綠色的、有黃色的、有紫色的、有藍色的,真是五光十色,五彩繽紛呀!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花,有的像像星星,最好玩的是有個煙花像巨大的白兔!真是各種各樣,眼花繚亂!太美了!
看完煙火我們去新蕾公園看燈。哇塞!這裡簡直是燈的世界,有菊花燈、有喇叭花燈、有含羞草燈、有荷葉燈——————。還有十二生肖動物燈等。最漂亮的燈當屬"小白兔家庭燈”了。兔爸爸和兔媽媽共同歡快地抱著兔寶寶,一家真是又和睦又溫馨呀!
我們到廣場上玩,媽媽給我們買了一個孔明燈,傳說這燈是諸葛亮發明的。我們選的燈是紅色的,代表兔子紅紅的眼睛還有我們紅紅火火的生活。航航拿著燈我開始點火,先讓燈罩吸收些熱氣,我們慢慢把手鬆開,孔明燈徐徐上升,越飛越高,它將帶著我們的心願飛向美麗的遠方!我們戀戀不捨地追著它大喊“再見!再見!”
這就是我家鄉濮陽的元宵節,它是我心目中是最美好,最開心的節日!
元宵節故事3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在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在《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為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故事4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春節之末,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故事5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一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一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一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一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一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故事6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蔡君謨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訊息傳到太守耳中,蔡君謨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節故事7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朝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朝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元宵節故事8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的兒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另有一說是元宵[1]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故事9
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瘋子。
她見到他時,他穿著一身臭烘烘的破爛衣服,頭髮零亂地披到了肩上,見人就罵,還動不動就揮拳打人。她覺得他太可憐,就把他接回了家。
村裡人都不明白她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是不是也得了精神病?你養個瘋子還不如養一頭野牛,野牛還能賣錢,你領他回來圖個啥啊!”她家裡人更不能接受,孩子們和丈夫都責問她:“你把一個精神病領回家來同吃同住,這不是把一顆不定時炸彈放在了家裡嗎?……”她理虧地對家人說:“你們以後多注意點,他發瘋時你們離他遠點……人到這個地步太可憐了,我們總不能眼看著他凍死在荒郊野外吧?……”
家裡從此被他搞得雞犬不寧,村裡經常能聽到他的叫罵聲和砸東西的響聲。不僅如此,有時他還會把孩子們正在寫作業的桌子掀翻,把孩子們的書給撕爛,孩子們一個個被嚇得倉皇而逃。他惹了禍,一家人就會把火氣全撒在她身上。這時的她,總是一邊勸慰怒氣沖天的家人,一邊安頓瘋狂發作的他。
他的生活沒有規律,吃飯睡覺的時間從不固定。於是,家裡從早到晚都在鍋裡為他熱著飯菜。她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無緣無故地拿起斧子砍她丈夫,幸虧躲閃及時,她丈夫才倖免於難。那天,她一回到家,丈夫就很氣憤地對她說:“我今天差點被那個瘋子砍死了……如果你不趕他走,遲早會出人命。反正,這個家有他就沒有我……這日子沒法過了,咱倆離婚算了……”她好言勸丈夫:“算我對不起你了,他是病人,你以後讓著他點就是了。”然後,她一邊默默地做自己的家務,一邊為家人遭受的驚嚇和傷害淚流滿面……
她的眼淚最終讓丈夫漸漸平息了怒火,丈夫沒堅持要和她離婚,也沒有把他趕出家門。
天長日久,她總算找到了他發病的規律:只要天氣不好,他就會發病。所以,一遇上壞天氣,她就會提醒家人格外小心,不要去惹他。因為怕他給周圍的人帶來傷害,她一天也脫不開身,以至於18年都沒有回過千里之外的孃家。
18年後,她讓丈夫到千里之外把母親接了過來,想盡盡做女兒的孝道。這樣一來,她就更麻煩了:因為母親患有心臟病,他發病時又砸又摔,老人每一次都被嚇得渾身發抖,她只得在自家附近單獨為母親找了一間矮房。以後,她每天都要兩頭跑,一邊照顧他,一邊服侍老母親……那一年元宵節,下著小雪,她把中飯弄好後正準備給母親送去,卻發現他揮舞著一把菜刀從後面追了過來,她躲過一刀後,趕緊放下手中的籃子把他安頓回家中。這時,早已過了午飯時間,母親見女兒沒送飯過來,就準備自己弄點吃的。沒料到心臟病突然發作,一頭栽倒在爐子旁再也沒醒來……
母親的離去讓她深感自責,她覺得這一輩子自己對不起所有的親人,為此,她大病了一場。人們以為她經歷了這次失親之痛,再也不會管他了。但是沒有!接下來的10年,她依然沒離開過他一天,他也沒有在她家斷過一餐飯。
他在她家喊叫摔打30年,她為他擔驚受怕30年。大家問她為什麼可以忍受這麼多年?她平靜作答:“他是個病人,這已經夠不幸了,我們趕他出去豈不是雪上加霜?野象會糟蹋莊稼,老虎會吃人,國家還要重點保護呢——老虎都可馴養,何況一個人?……”
有一天,50歲的她像往常一樣給他夾菜,他突然叫了一聲:“大姐,我的親大姐。”這一聲“大姐”,把這些年來一家人所經受的`辛苦、驚嚇和委屈全都化作了欣慰的淚水掛在了她的臉上……
元宵節故事10
相傳袁世凱在北京做皇帝時,竊稱“洪憲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個正月十五早晨,他還未起床,就被滿街一陣陣叫賣“元宵”的喊聲給驚醒了。他嚇得渾身是汗,彷彿感覺到全北京人都在大聲吶喊:“袁消!袁消!” 這哪裡是在賣元宵呢,分明是在詛咒他袁世凱趕快下臺!
於是他便氣急敗壞地下令,將全北京城所有賣“元宵”的人給抓起來,從今往後不準再叫賣“元宵” ,一律改叫賣“湯圓”。
儘管袁世凱如此迴避他認為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敗的下場,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轟下臺了。
元宵節故事11
那年,她才20歲,像春天枝頭上新綻的桃花,鮮嫩而飽滿。她自小學戲,在劇團裡唱花旦,嗓音清亮,扮相俊俏,把《西廂記》裡的小紅娘演得惟妙惟肖。他32歲,和她同在一個劇團,是臺柱子,演武生,一根銀槍,舞得虎虎生風。
臺上,他們是霸王和虞姬;臺下,她叫他老師,他教她手眼身法步,唱唸做打功,一板一眼,絕不含糊。她悄悄拿了他的戲裝練功服,在乍暖還寒的春風裡練得滿頭大汗。她年輕的心,輕舞飛揚。
知道他是有家有室的人,她還是愛了。就像臺上越敲越緊的鑼鼓,她的心在鼓點中輾轉,起落,徘徊,掙扎,終究還是像失陷的城池一樣,一寸一寸地陷落下去。臺上,當她的霸王在四面楚歌的絕境中欲突圍時,她一手拉著頭上的野雞翎,一手提著寶劍,悽婉地唱:“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雙目落淚,提劍自刎……
她想,愛一個人就是這樣的吧,他生,她亦歡亦歌;他死,她絕不獨生。
這份纏綿的心思,他不是不懂,可是他不能接受,因為他有家有妻兒。面對她如花的青春,他無法許給她一個未來。他躲她,避她,冷落她,不再和她同臺演出。她為他精心織就的毛衣,也被他婉言拒絕,但風言風語還是漸起。在那個不大的縣城,曖昧的新聞比瘟疫流傳得還快。她的父親是個古板的老頭,當即就把她從劇團拉回來,關進小屋,房門緊鎖。
黃銅重鎖,卻難鎖一顆痴情的心。那夜,她跳窗翻牆逃到他的宿舍,熱切地撲進他的懷裡,對他說,我們私奔。
私奔也要兩情相悅,可他們不是。他冷冷地推開她,拂袖而去,只留下兩個字:胡鬧。
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很多夜,她都輾轉難眠。半個月後,她重回劇團,才知道事業正如日中天的他已經辭職,攜妻帶子,遷移南下。
此後便是杳無音訊,她的心成了一座空城。她知道,這份愛,從頭到尾,其實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角戲,可是她入戲太深,醒不過來了。
15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她,已是有名的藝術家。她還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夫賢子孝。她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舞臺形象,卻再也沒有演過虞姬。因為她的霸王,已經不在了。
那一年元宵節,她跟隨劇團巡迴演出。在一個小鎮上,她連演五場,掌聲雷動。舞臺,掌聲,鮮花,歡呼,都是她熟悉的場景。可分明又有什麼不一樣,似乎有一雙眼睛,長久熾熱地追隨著她,如燎原的火焰。待她去尋找時,又沒入人群不見了。謝幕後,在後臺卸妝的她,收到一紙短箋,上面潦草地寫著一行大字:15年注視的目光,從未停息。
她猛然就怔住了,15年的情愫在心中翻江倒海。是的,是他。她追出來,空蕩蕩的觀眾席上寂靜無人,她倚著臺柱,潸然淚下。
15年來盤桓在心中的對他的積怨,在剎那間冰消雪融。
是的,他一直都是愛她的。只是他清楚,那時的她是春天裡風華正茂的樹,這愛是她挺拔的樹身上一枝斜出的杈,若不狠心砍下,只會毀了她。所以,他必須離開。如今,她是伸入雲霄的鑽天楊,而她成長的每一個枝丫間,都有他深情注視的目光。
那遙遠的守望,才是生命中最美的注視。
元宵節故事12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賣鏡於市,以探對方訊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朝的福州地區,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訊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故事13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等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故事14
傳說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經過長江,看到江裡漂著很多白皮紅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撈起來嘗著還挺好吃,就派人問孔子,這是啥東西呀?孔子說,這叫“浮果”,是復興的兆頭啊。楚昭王很歡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節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這個故事不見於六經、正史的記載,估計是小說家言,不可信的。況且春秋時期還沒有“元宵節”一說,精細的米粉也不普及。
元宵節故事15
一個人,躺在十平米的小屋子裡,黑黑的,我沒有拉燈,脫了鞋子躺了下來
回家的公交上,今天車上的人格外的少,我挑了個最後的位置,靠著車窗做了下來,看著外面的景色,聽著外面的鞭炮聲,15了,大年的最後一天心情不知道哪裡來的莫名的傷感,平靜的心,平靜的面容呆呆的!
下了公交,揹著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這條街的燈籠格外的亮,一排排的
路、儘管有點溼滑!!
我拿出電話,迅速給老爸打了過去,不知道哪裡來的衝動,因為這還是頭一次過節主動這麼早就打回家!或許是因為老媽的囑咐
或許是我突然想爸媽了
或許是因為
心,突然沒有了著落:
只是想聽聽有人和我說說話,心裡不再那麼空虛,寂寞證明著:我不是一個人
嘟嘟的幾聲老爸的電話通了
兒子,幹嘛?(呵呵,很機械的第一句話\我感覺自己太不孝了,每次都是家裡給我打電話,出來這麼久了從來沒有一次真正主動打給家裡)
老頭,幹嘛呢?
放炮呢,在你家樓頂上
(我就聽著電話那頭咚咚的炮響生,每一聲都似乎震動著我的心)
哈哈,你可別把我家樓給震壞了,你又沒錢給買新的
哈哈,你個小兔崽子下班沒?
下了,正往家裡走呢?怎麼著,今年吃什麼餡的元宵昂?
不知道,***讓我煮,我扭頭就跑了,這不拿了幾個禮花就來房頂了麼,打的高在樓下在吧玻璃給震壞了,***還不跟我玩命
哈哈,沒事,大過節的我媽會給你個面子的,哈哈、對了,今天晚上還不去打麻將?
正琢磨著呢***現在可學精了,大早上的我還沒起呢就偷偷把錢給沒收了,我得想想一會怎麼忽悠她要點
哈哈,我媽本來就不傻,平時人多就是不管你得了,上次我給你偷著送錢,你以為我媽不知道昂?你還藏在煙盒裡,我媽當時就給你換了,哈哈哈哈,我給你送的錢就是我媽給我的哈哈!
什麼?
行了,快下去吃元宵吧!
你再說一遍?
算了,我到家了,吃飯了要,老頭,拜拜哈哈!
你個小兔崽子,你們娘倆
拍我就給把電話掛了。哈哈!
我又給我媽打了過去,響了好幾遍才接
-老媽幹嘛呢?這麼半天才接我電話。
哎呦,兒子,我煮元宵呢,我讓你爸煮,他到好,跑了,去樓上放跑了,還嚇了我一跳,我以為地震呢?兒子,你下班沒?吃飯沒?胃不疼了吧?要多吃點,把你那胃好好的養養,吃元宵沒?()
哎,老媽就是老媽,嘮叨起來沒完沒了的本性,絕對是上了歲數的女人本性,一個當媽媽的本性!
老媽,我下班了,快到家了,胃不疼了
那你吃元宵沒有啊?老媽傻呵呵的問道
大十五的,不吃元宵還成?繼續傻笑著
老媽,我吃了,公司一起吃的
那就好,那就好,吃了得了,吃了得了
我聽著電話那頭老媽的傻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咬著嘴唇,一聲傻笑,我差點兒掉下眼淚來酸甜苦辣,特別不是滋味,老媽的笑容一遍又一遍的在我腦子子回放著,笑聲一遍又一遍的撞擊著我的心
看著鍋點兒,別把鍋給煮漏了,我對老媽說道
看著呢,等你爸下來再說,看我怎麼K著他讓他跑!
我看行,這老頭不好好管管以後要篡位拉!哈哈
他敢
哈哈,行了老媽,我到家了,吃點東西洗洗要睡覺了,注意身體!對了,呵呵,給我爸點錢,知道吧!哈哈
行,聽兒子的,快回去吧!記得常給家裡打電話,什麼時間都行,多晚都行
我哭了!
嗯,老媽掛了,拜!
對不起,老媽老爸!
靜靜的,一個人躺在屋子裡,外面的炮聲不斷,心裡想著老兩口子有沒有吃元宵?
老媽有沒有狠狠的批評老爸?
老媽有沒有給老爸錢?
老爸有沒有提起我剛才和他說的那件好幾年的謊言?
元宵煮熟沒有?
甜不甜
我知道,我得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