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
懵懂的我們,現在還在凝望窗外,那水霧朦朧的世界。迷茫的眼神,鼻樑上架著的眼鏡,世界,是不是像童話中說的那麼美好?是什麼,讓稚嫩的心靈第一次有了青春的煩惱,是什麼時候,布娃娃悄悄退場?花季,輕輕來了……
看了《18歲出門遠行》,心中波瀾起伏,是的,我們,不也有那樣的期待,出門,擺脫父母的嘮叨,去看看那別樣的世界。小時候問過媽媽∶“外面是什麼樣子的?”媽媽說:“外面很黑……”沒有耐心去聽後面的大道理,只看到母親眼中的滄桑在魚尾紋中蔓延。黑?在大白天還黑?
是啊,現在才知道,白天,也可以黑。才知道,最疼的,不是被利器傷害後的傷口,而是那被人欺騙後傷痕累累的心。也許那些欺騙過我的人,在曾經昨天,是否也被欺騙,在晚上躲在牆角無助哭泣……揹著那充滿希望的包袱,我們充滿鬥志的上路。也曾像小鳥,在風雨中顫抖。媽媽的手,不再為我伸出,我自己加油。一不小心,被人傻傻的騙走了行李,無奈的跌倒在前進的路上。天依舊是藍色,只不過不再晴空高掛。綠色的爬山虎在山腰上迎風微笑,他們立下佈滿山頂的誓言。我苦笑,愛上咖啡的滋味,想站在海邊高喊∶“我不是小孩。”心中,浮現母親的笑靨,再一次站立,我要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穿高跟鞋,卻不小心扭到腳,小時候的我,多希望一夜長大。不知何時,驀然回首,時光已從指縫間溜走,劉海下的我們的眼神,有一點點叛逆。旋轉木馬上,許下的願望,我要永遠17歲。突然發現,我是如此膽小,害怕長大。花季就像一個蘋果,青脆欲滴,卻讓我害怕,會不會像白雪公主一樣閉上了眼睛?
友誼,死黨,我們像桃園三結義般立下誓言,在回家路上打打鬧鬧。城市的化妝舞會,面具下的人兒,是我看不清的表情。希望像媽媽那樣,有一雙清澈的眼睛,但我知道,我遲早要離開母親。所以現在,躲避無用,成長的挑戰,我要放手一搏。雖然我無法預料過程,但我知道結果——那就是我擁有了一顆更加堅強的心。
花季,是什麼……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2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徵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後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徵著理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理想出發,並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迴圈,他始終看不到旅店。於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麼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後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麼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並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面對。
讀這篇小說,感覺是在一個夢境之中,但這個夢有時那麼地真實;不知道它具體告訴我們什麼,但又在無形中與我們的心靈深處相契合。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於人生哲學的意蘊所觸動,也是因為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覺得像現實中的自己。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了一本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到臉上的眼淚夾雜著歡笑始終在內心流淌。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我”在起伏不止的柏油馬路上尋找旅店時的一個迷茫的過程。小說透過“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和人性遭摧殘,人們愚味,對現實狀況以及未來迷茫的青年人,在小說中多次提到“旅店”。其實,那僅僅指的是“我”的精神的寄存處,物質的寄存處,面對司機老鄉的不理不睬,面對那些野蠻的農民們和本應該善良可愛的孩子們,我更加的沮喪了,我再次深深的進入了一個迷茫的過程。
知道那個司機把“我”的揹包搶走了,還朝“我”哈哈大笑時,我絕望了,又飢又冷的我什麼都沒有了。現在遍體鱗傷的“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了,就像遍體鱗傷的汽車一樣。還好,汽車的座椅沒有被搶走,這讓“我”心裡有了稍稍的安慰,躺在座椅上的“我”漸漸的開始暖和一點了,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的心窩還是健全的,溫暖的,原來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旅店,這個旅店竟然在這裡!我不禁為這個遠行者感嘆!
沒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希望你們好好為自己的十八歲做準備。有經歷過十八歲的人,不知有沒有好好利用這個十八歲呢?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些挫折,讓我們的心變得更堅強,讓我們在挫折中學會更多
這個青少年的心,深深打動了我,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未來的十八歲。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4
“成長”是面對挫折時的欣然挑戰,還是會在各種各樣的逆境中展翅高飛?無論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挑戰、奮鬥、反抗與迷途,有一個答案總是肯定和唯一的,那就是成長。
成長是獨立。一個人若是無法獨立,就無法成長。去實踐,去嘗試,去享受自己孤身一人所面對的一切,因為成長是無需要求結果的。
成長是挑戰。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無論是思想,精神,抵抗或是肉體的挑戰,都是一種經歷,一種過程。然而,我們會在這充滿動力的挑戰中成長,無論是佈滿荊棘,還是輕而易舉。
成長是珍惜。對身邊的一切,我們都要學會珍惜。不懂得珍惜,就無法明白、擁有。對情感的珍惜、時間的珍惜、身邊人的珍惜,甚至是對痛苦、悲傷、挫折的珍惜。好與不好,我們都要珍惜,因為,也許痛苦的過程,就是成長的經歷,會讓我們擁有更多,明白更多。
成長是面對。面對背叛、挫折,沒有多少人能夠選擇坦然面對,而是選擇一味地去逃避,找個藉口繼續苟活,找個理由隨波逐流,卻不知,逃避只會令自己更痛苦。為什麼不學會面對,面對痛,面對苦,在逆境中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或勇敢前行,掙脫阻擋我們前進的一切。只有選擇坦然面對,我們才會釋然,從而懂得什麼是艱辛,什麼是不易,懂得什麼才是成長的意義。
也許成長就是學會直面自己一直不敢面對的東西。因為我們害怕的一切不會是虛幻的,它總有一天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直到我們敢面對、不會再不堪一擊的時候,就是我們真正長大的那一天。
也許成長就是一條不可拒絕的路。因為路上有獨立、有挑戰、有珍惜、有面對,還有那艱辛的步伐。每個人都能夠在成長中擁有斑斕的色彩,擁有無常的滋味。成長,是光芒;成長,是美好;成長,更是人生的初端。沒有成長,我們的星空將會黯淡,我們的生活,將會無味。正是成長,才讓我們擁有了強大而精彩的人生!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5
《十八歲出門遠行》裡收藏了許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父親的雪》。
《父親的雪》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發生在一個寒冷的嚴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艱難,因為父親早逝,母親改嫁,所以跟著二孃和巴巴生活。二孃本身就有了許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幾張嘴,因此“我”的肚子總唱著空城計。終於,“我”有機會去看看加到另一個村子的母親,但是“我”明顯地發現,母親已經把自己列為了“不屬於自家人”、“與自己無關”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對自己客氣一些。但這並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麼改變。“我”從不把新爸爸放在眼裡。那時的村莊正下著大雪,母親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卻被我一口否決。到了家中,我決定忘記母親,忘記新爸爸,忘記那個家。
很多年過去了,我漸漸從一個倔強的女孩長大成一個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當初母親狠心送我走的意圖,也慢慢明白母親很愛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顆很愛很愛我的新爸爸。當時“我”拒絕他送我走以後,他就悄悄地跟著我,在身後幫我驅趕野獸,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經過那場大雪以後,還落下了病。至此以後,新爸爸一直掛念著我,對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說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麼樣?”這種感情,比血濃於血的親情更珍貴。
“父親”的愛,是如此無言,“父親”的念,是如此綿延。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6
這天,我讀了餘華的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我不禁為本書所展示的世事的冷漠、虛偽、無知、愚昧的一面和難以把握的世界感到無奈、驚疑和惶惑。同時為“我”的見義勇為、陽光樂觀和純淨的心所震撼和敬佩。
故事講述的是:十八歲的“我”在父親的督促下,獨自一人開始人生的遠行之旅,正因父親說:“你已經十八了,你就應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因此,“我”離開了家庭、離開親人的庇護,懷著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夢想,還有對未來的完美憧憬,背起裝有我遠行所需的生活用品的漂亮的紅揹包,歡快的衝出了家門,像一匹興高采烈地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天真的以為,出門遠行,體驗生活是一件十分美妙享受的事情,未曾料到以後的路怎樣走。然而,一系列的遭遇讓“我”吃盡了苦頭,夜幕降臨時,“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才搭上了一輛運蘋果的汽車,車卻在半路拋錨了,山民們哄搶車上的蘋果,“我”阻擋山民的哄搶,卻被那些人打得遍體鱗傷,最讓“我”憤怒的是,可惡的司機不但不幫忙“我”,反而朝“我”哈哈大笑,還搶走了“我”的揹包,揹包裡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錢,還有食品和書。他坐著山民的拖拉機跑了。深夜,遍體鱗傷的“我“孤獨地蜷縮在沒有車輪的汽車駕駛室裡……
透過這篇小說,讓”我“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相,是成長中我們務必勇敢應對的”醜惡'的一面。讓我明白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意味著讓我們逐漸擺脫了幼稚,走向成熟。讓我也認識到了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不能魯莽行事,否則得不償失。同時,我真期望像這種“醜惡”的事和行為在我們的社會里不復存在,多一些善意的正能量該多好啊!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7
本以為這本書是介紹某個人在18歲出門旅行的過程,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這是由於11篇短篇小說構成,每一篇都貼合我們生活更多的關注是青少年的成長足跡。
青春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是最珍貴的東西,可往往越珍貴的東西,我們越容易丟失。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我們會變得飛揚跋扈,有時又變得沉默寡言,又愛與朋友們瘋狂。正如這本書所寫,青春期的到來會讓我們有所改變,變得獨立,個性張揚,甚至有些叛逆。但這或許只是對於成人而言,因為時代的鴻溝,我們總愛與同齡人交流,而不願與父母溝通。正因為如此,很多事情你懂而父母不懂,父母知而自己不知。可是成長卻總有一個過程,我們會從懦弱中走出來,變得堅強。阿來的《格拉長大》敘述了十三歲少年的成長,他並沒有重點關照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是探討了青春期少年如何完成對生命起源的感悟以及如何獨立承擔起生存的重負,格拉用勇敢、善良捍衛了自己的尊嚴。由此可見,青春期的少年不僅僅具有所謂的叛逆,更重要的是成長。
十八歲,已經算是成年了,意味著長大成人——擺脫幼稚、走向成熟,而《十八歲出門遠行》所展示的冷漠的,難以把握的世界則令我們驚恐、惶惑。曾在《青年文摘》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是關於大人和孩子不同的自我。主持人問了大人和孩子同樣的問題“如果能改變身體的一部分,你想改變什麼?”同一個問題,大人和孩子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們想要的是能讓自己滿意的自我,而大人們要的是一個能讓別人滿意的自我。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成長會改變我們所擁有的原有本質,但我們或許本就該歷練歷練,十八歲,出門遠行,完成成人禮。 小時候總想趕快長大,因為我們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對它存在新鮮感,可長大後又懷念兒時的天真,《十八歲出門遠行》會帶你重回青春期,體驗成長帶來的不同感覺,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律動。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8
我們同是年少瘋狂:一個,十八歲時便一個人背起行囊;另一個,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獨自闖蕩世界,想來自由快樂,實則不然。外面的世界變幻莫測,有冷有暖。十四歲獨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經歷雖與十八歲的主人公的遠行有所不同,但這讓我對《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有了理解和共鳴。
旅行的一開始我們總是滿腔熱血。
當知道了可以去遠行時,十八歲的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
我也終於擺脫了家裡”做這個“”練那個“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隨便玩手機啦“”我可以離開爸媽的嘮叨遠走高飛了“”爸爸媽媽,bye——bye“……各種快樂已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了。而爸爸媽媽他們是一夜未眠,擔心焦慮,一大早還留給我一個條子,千叮嚀萬囑咐一些”小兒科“的話: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不要答應陌生人帶東西回大陸、不要在刷卡時讓人看見密碼……
儘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礙,但仍我們熱情洋溢的`去衝破,興奮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綿綿無盡頭,雖覺得前方有旅店的機率越來越小,但小說中的青年仍”沒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樣,在出發去香港的機場裡,的確發生了一件令我焦慮的事。我在機場裡遇見了同學,便將行李及放著手機的包包統統塞到爸爸手裡,去同學那兒”串門“。當我回到出入境辦理的門前時爸爸不見了。這下我著急了,沒了命似的打電話,跑來跑去,驀然回首,老爸卻在,麵館飯桌旁。但當這一小風波過去後,我還不是雄赳赳氣昂昂地進軍登機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禮貌“還不是當了耳旁風,有什麼好猶豫、害怕的!
也許這就是青春的沸騰與澎湃。年少的我們在瘋狂時,什麼都阻擋不了我們的前進的腳步。青春無退縮!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9
十八歲的“我”,出門遠行,從一把鐮刀開始,生活變得鋒利有力。
站在十八歲的門檻裡,“我”眺望,滿懷真誠和企盼。“我”想閱盡青春旅途上的千樹百花。深呼吸,“我”以為,在人間,一粒青春的種子站起來就是天堂的高度。這一步成為一種風情,裁成絕句,裝進千絲萬縷的“歡樂城”。
從此,在刀刃上行走的歲月,“我”是一棵小草,提著自己春的頭顱,在風中疾走。一把鐮刀,一個冰涼的詞語,總能準確地把舌頭伸進“我”的生活。那個荒誕的昨天成了發黃的相簿,“我”卻早已遍體鱗傷。“我”的涉世未深的充滿稚嫩的腦袋還滿滿地空著,等著青春旅途上,精神歸宿的扣問。
在鐮刀經過的道路上,陽光醒來,“我”和那車在一條路上相識,不分彼此。在言語的宴席上,十八年來憂傷的月光,刺傷大人世界的畏罪潛逃,“我們”漠然的目光閃爍,依舊堅定,只要心窩健全,尚留餘溫,就不怕被捏痛滿心窩的血漬。尋尋覓覓,那漸行漸遠漸蒼茫的旅途,如今又睡倒何方?
生命。過程。十八歲,這把一度閃爍光澤的鐮刀,像一株遺棄的狗尾巴草緊緊地拽住了大地的根系,就像一顆楔進了“我”的生活的釘子。生命存在的價值,自我完善亦是,追求亦是。不斷在歷經中跌倒,爬起,再跌倒。演繹一段不知疲憊的千古絕唱。趨自成熟。化繭成蝶。
在削尖的十八歲天空裡,“我”懷揣著一路的暗傷,一路疼痛著舔完傷愈,拽緊,趕上旅店,擁它入懷。
《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後感10
迷茫中,我們穿越過的荊棘,被風徹底打亂了。雨裡,我們闖過飛沙,被堅硬的石頭劃破了手掌,走進荒野蒼茫,我們不曾躲避過什麼,一直很驕傲的向前衝去。我們見到過雷電,認識了光陰。我們疾翔著。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會抵達終點。
我們的終點是那個花季。
我曾在他的日記裡,隱約的看到了花季。含笑帶淚,所有人都站在高處凝視,訴說著青春,我們愛你你知不知道。花季,那個十八歲的明天,我們便能擁有城府、心思、逍遙,以及一切一切。
我知道我們和他們不一樣。
他們一直向上飛啊飛啊。
而我們則是奮不顧身的向前衝。
也許十八歲的時候我們會和他們一樣迷路。也許光陰不會等待我們什麼時候不迷路了。也許我們的抽屜裡會有家長不知道的不及格試卷。也許我們也會有這些年一起喜歡過的男生。也許我們再也不如青年時的驕傲。也許我們百嘗辛酸時還是
不知道自己在向上翱翔。
很多很多個也許,會組成記載十八歲的種種紀念,而那個十八歲,終究要來的。
正如們無法抗拒黑夜來臨,無法阻止命運的溝壑將自己一次次絆倒,我們跌在雪地上,頭破血流。
或許,那真的是我們所要面對的。
那個花季,十八歲,他們出門遠行,被竊了包袱與行李,彷彿是在遺失了某種自尊、信心、歡笑、勇氣,然後什麼也沒留下。他們無處停留,只能上氣不接下氣地飛著,並眼睜睜地看著歲月遠去,變的蒼涼。
我合上了日記。
花季是花色的繽紛,其實在那片繁華的繽紛北歐,不知存有多少萬念俱灰。現在的我們,正在為十八歲的花季做準備。
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隨著那遠行而去,麻木的揹著揹包,傻傻的被人搶走,然後等待那人回來,自己站在原地,呆呆地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