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旦

元旦節的由來和故事

元旦節的由來和故事

“元旦”通常指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於《晉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元旦節的由來和故事,歡迎賞析!

元旦節的由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旦節的故事

在中國遠古時候,有一個平凡的少女叫"百合女",她長的十分漂亮,她住在一個叫芳幽國的地方.那裡終年百花盛開,許多有靈性的動物在那裡生活著.百合女就生活在那裡,所有男人都迷戀上了她.可是百合女卻不喜歡他們,因為她知道,這些男人並不是真正愛她.但是因為家境貧困,她的父母必須讓她嫁出去.有一天,百合女去雨蓮山上採花,採花時差點掉入懸崖,突然從夕陽中飛出一個英俊的少年,那個少年救了她.於是,兩人在山上坐者聊起了天.百合女和他聊的很開心.那個少年告訴她:"你要是想找我就來這座山上大喊一聲"索倫"就行了.

於是百合女每天都來這座山上.漫漫的他們日久生情.但是這件事被百合女的家人知道了,讓她嫁給一個大少爺.她不肯父親把她關在屋子裡不讓出來.索倫知道了這件事,努力想把百合女救出來.可是大少爺得不到的東西,任何人也別想得到,把百合女殺了,索倫為百合女殉情而死。

這時兩人的靈魂化做雨蓮上的百合花山。

人們被他們的愛情所陶醉.感動.於是這一天定為元旦。

古代元旦習俗

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古代,完成了莊稼的收割,勞作一年的人們會準備豐厚的食物來迎接春天,即“五穀皆熟為有年”,俗稱“年”。在宋代就有燃放鞭炮,逛年會,吃團圓餐的記載。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中提到:“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說明當時汴梁百姓會準備麵條之類的食物來過年。元旦的習俗逐漸形成。

新中國成立後的元旦習俗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我國採用公元紀年法,元旦就是陽曆新年。元旦放假三天(今年放假改革,只放一天),元旦就成了我國重要的節日組成。元旦的喜悅一直延續到農曆春節。團圓、祭祖、吃餃子,賞花燈,成為每個中國百姓,每個家庭度過新年的習慣。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裡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徵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於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餘”的象徵。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餘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