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通用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

拜讀了《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感想。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經常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

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經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方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2

當我合上《我與地壇》時,深深地被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渴求,對生命的思考所震撼。

在史鐵生最為失魂落魄的日子裡, 他來到了上帝為他苦心安排的棲息場所,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的地壇。第一次搖著輪椅進入地壇時他就明白了,這是一個他能逃避一切痛苦憤怒的地方,一個能讓他”默坐,呆想“的港灣。在這裡他能忘卻最狂妄年齡的一切不幸,推開耳邊的嘈雜,窺看自己的靈魂。陪伴他揮灑青春的是它,荒蕪並不衰敗的地壇。當寂靜陽光平鋪把道路上每一個坑窪映照地燦爛之時,史鐵生在頹牆邊看書,當那對煞羨旁人的冉阿讓和柯賽特在沿著地壇漫步時,史鐵生在荒草旁寫作。

當彼岸的旭日升起此處的夕陽收起蒼涼殘照之際,鐵生在這專心致志地思考。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園子裡史鐵生寫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死的理解,用筆桿為自己搗鼓出了一條路,一條前無古人只得靠自己摸索的路,一條僅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且不談他生命的厚度,單是在地壇這一併未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能不斷汲取新知識產生新感悟,就足以令我羞愧不已。

想到自己有時將思維的狹隘歸結於沒有足夠多的渠道認識世界,這真是愚蠢至極的行為!看看擺在史鐵生眼前的都有些什麼呢,佇立在那的藏黑柏樹,石階上鋪著的褶皺報紙,自然坦蕩的野草荒騰。但他的思想源泉卻未枯竭過,他自問”適合小說的生活素材為什麼就要到你這個跛子這裡呢?,人滿世界都有靈感枯竭的危險,憑什麼你能一片接著一片寫下去呢?”,自答到:“因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因為想活著,所以才不斷寫作,因為需要寫作,才不斷思考,琢磨,關注,咀嚼。我問自己:你想活著嗎?想活。怎麼個活法?不知道。這樣不思考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為缺少了一座連線思維與慾望的橋樑,並非什麼缺少認知世界的通道,那與這座橋毫無干係。

這座橋是抽象的,不可觸碰,除了自己沒人能明白,就像一本學生證一樣,當且僅當屬於你的那本被你持有時,它才有效。當你踏上這座橋時,你會看見令人沉醉的美景,你會體會到蘊含在沿路風景中所有獨特的情懷和意蘊,情迷其中,醉生夢死。你擁有一輛破舊不堪的腳踏車,或一部豪華舒適的`小轎車,也可能僅是步行,這都無足輕重,因為你並不會感覺到疲憊,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彷彿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注入你的身體,用以抵消前進所需要的能量。”前方太陽正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我想早日踏上這座神秘的橋樑。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3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著初中學歷的人來說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過在初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能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嘆號、問號,那麼孔子、孟子的一生能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嘆號來結束,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束,

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能說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晶或者一個產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託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鬥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能說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鬥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他的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麼理由自幹墮落?又憑什麼理由對生活麻木?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4

史鐵生大家並不陌生,算得上是一個巨匠名流,我佩服他,不是因為他的文章,也不是因為他的那種生存精神,而是,我也說不清楚。心中就是有那一種感覺,說不清楚。

史鐵生先生曾經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暗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些心魂的可能與去向。”這可以看做是對他的作品一生的詮釋。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

試著想一想,史鐵生的創作何其成功,看那句“愛是人類唯一的救贖。”再舉這句“我其實未必適合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路上來了。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一條路走,這條路又不能再用腳去,便用筆去尋找。而這樣的我,後來發現利於此一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又有幾句“我向往著這樣的寫作—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後,黑夜要我用另一種眼睛看這世界。”“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要為活著找一個充分的理由。”“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

蔣子丹說:“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裡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許紀霖說:“在紅衛兵一代中,史鐵生也許是極少數能夠超越自身,具有現代意識的作家。”說:“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了真正的哲學。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我與地壇》算得上是史鐵生的成功之作了。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眼睛極其溼潤,暫不多說,史鐵生先生永遠是一個奇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5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裡,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於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可問題在於,命運為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 然後一個急轉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於芸芸眾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著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裡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母親想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卻不知怎麼幫;兒子一個人出去,心中害怕卻不能阻止;兒子不願有人跟著,母親心中理解卻難以忍受擔心受怕的煎熬悄悄來尋,又時時提醒不能被兒子發現。這樣的母親註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親。就像作者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麼要活著?” 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 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我與地壇讀後感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與地壇》並不隨史鐵生先生的離去而褪色,反而在時光的流轉中更加熠熠生輝。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6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腳。”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感觸極深。史鐵生在最有希望,也最有活力的年齡被病魔奪走了雙腳行動的能力,每一個內心懷有夢想、衝動的人在變成一個殘疾人時,內心都會崩潰而進入極端狀態。

在作者的世界都呈現灰暗的時候,他遇到了好似在等待他的地壇。他在這裡思考一切他不明白的東西,比如“生與死”,像“活著的意義”。在這裡,他回憶以前,回憶年輕時不曾去想的東西,如“母親的辛苦”像“對母親的視若無睹後的痛悔”。坐在地壇,進行思想的昇華,進行對於生命的重生,用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啟。

其中很長一段對於母親的描寫,在淡如水的言語中透露著對母親的留戀。當我看到這句“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她回去。”這句話既是作者對母親逝世潛意識裡的愧疚,也可能是作者對自己內心慚愧的一絲寬慰。

地壇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散步的場所,僅供娛樂,可對於史鐵生來說這是一個等待了他多年的老者,是一個可以傾述十五年的友人,這裡給了史鐵生重生的機會,給了他對於生命認知的昇華。這裡不僅是一座荒蕪的古園,也同時是懷有史鐵生濃厚情感的載體。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是先了解史鐵生,然後才去讀《我與地壇》的。人都說地壇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懷著一種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這本書詳細講述了史鐵生病後經歷與心路歷程。一個經歷了生活種種殘酷的打擊和磨難的人,是怎樣在地壇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樂觀的自己,成長為我們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讀《我與地壇》,找到我內心追尋的答案。

地壇真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史鐵生在癱瘓後的幾年裡,總是獨自到地壇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地壇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葉,每一陣風,每一棵樹,都有是他心靈的朋友。正如他所說:“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讀懂了自然,也讀懂了生命,看清了以後要走的路。他搖著輪椅沮喪痛苦地走進地壇,滿懷希望和信心坦然走向了以後的人生。

我想,如果說地壇引領史鐵生體悟自然真理,徹悟生命意義,那麼母親的愛是文中感動天地,支撐他走下去的偉力。什麼樣的母親是這個世界最苦,是史鐵生的母親。當他在地壇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時,母親的心在承受怎樣的凌遲之痛呢?在他痛苦頹廢的日子裡,假裝看到到母親的愛,其實每分每秒母親的愛都是在感召著他受傷的心,在撫慰他脆弱的靈魂。為了愛,他才決定走出悲痛,堅強勇敢地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所以《秋天的懷念》一文裡,當母親離開人世時,巨大的悲痛中,史鐵生反而沉靜了下來,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愛和責任使他勇敢、堅強而沉著。

《我與地壇》是一本真正的好文章,文章中有自然,有人生,有血有淚有愛有力量。我認識到擁有的幸福,也更意識到人生的無常,無論遭遇多少不幸,仍然樂觀積極面對生活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我要如史鐵生說的:“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來看待人生。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8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著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著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為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為了國家,也為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