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早教的誤解有哪些
本文導讀:戈登教授,透過30餘年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資料分析,發現每個孩子在9歲以前,學習音樂的能力是具有發展性的,9歲以後,每個孩子的能力則不再大幅度變化,趨於穩定。
第一部分預熱篇:音樂早教,我們有多少誤解
問題1:“我的孩子有沒有學音樂的天分?”——“每個寶寶都具有學習音樂的能力”
“我的孩子有沒有學音樂的天分?”說到音樂早教,這是大部分家長會問的問題,似乎潛臺詞是,實施音樂早教的前提是我的寶寶得有音樂天分。當你有這樣的疑問時,試想一下在你孩子牙牙學語時,你是否會問自己:“我的孩子有沒有學語言的天分?”你肯定不會這樣想吧,那麼音樂早教也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有學習音樂的能力,並且一出生就具備了這種潛能。
你不相信的話,可以看看各位專家的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中,就包括 “音樂智慧”。 “音樂智慧”是獨立存在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的一種智慧。它的基本特徵表現為對於音高的敏感性,加德納教授還研究證實寶寶在嬰幼兒階段就有計算音高的能力。
美國當代著名音樂教育家、音樂早教專家埃德溫?戈登教授,透過30餘年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資料分析,發現每個孩子在9歲以前,學習音樂的能力是具有發展性的,9歲以後,每個孩子的能力則不再大幅度變化,趨於穩定。也就是說,在9歲以前,我們所說的與生俱來的音樂學習能力可能在早期的成長中得到提高,也有可能喪失,而這主要取決於孩子在9歲以前接受的音樂教育的質量。
觀點:
1.每個寶寶都具有學習音樂的能力。
2.如果你在孩子9歲之前,不給孩子提供有質量的音樂教育,孩子的這種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就有可能會喪失了。
3.家長不用過於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音樂天賦,反而應該在嬰幼兒時期就以學習語言的方式引導他們學習音樂。
問題2:什麼時候開始學樂器?學什麼樂器好?鋼琴?小提琴?——音樂學習不是從樂器學習開始的
既然早期的音樂學習如此重要,那麼家長自然會問:“我家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樂器?學什麼樂器好?鋼琴還是小提琴?”家長們都走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只有學鋼琴、小提琴,才是學習音樂。
事實上,我們忽略了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無價的、天然的樂器——我們的身體,從發聲器官到肢體。在學習樂器前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去充分地接觸音樂、體驗音樂和表達音樂。
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樂器就好比握在手中的筆,只有孩子能聽懂語言、開口說話、學會交流、開始識字,才能下筆寫字。同樣地,樂器是用來表達音樂的工具,只有當孩子能用自己的嗓音、肢體來表達音樂的元素(音高、節奏、節拍、律動等)時,孩子才做好了學習“身體”以外樂器的準備。如果在0~3歲的黃金時期,可以挖掘和開發“身體”這件精密的樂器,無論嗓音還是肢體都充分地接觸音樂、體驗音樂和表達音樂,那麼等到學習鋼琴、小提琴等人造樂器時,學習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觀點:
1.音樂早教,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用身心去領會音樂的本質,再用身體(從發聲器官到肢體)把音樂表達出來。這種教育絕對不僅僅是一種表象的聲音活動的體驗,更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體驗。
2.開展音樂早教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神童或造就音樂家,而是讓孩子真正感受音樂、吸收音樂、認識音樂、表達音樂、使用音樂,從而獲得美感和快樂。
第二部分知識篇:有關音樂早教的ABC
A真正的音樂早教是什麼樣的?
“非正式的、有趣味的、互動式的音樂引導”
真正的音樂早教是非正式的音樂引導。非正式音樂引導與正式的音樂教學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期待值。基於嬰幼兒的感知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特性,非正式音樂引導更注重學習和吸收音樂的過程,而不是短期內的成果。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們總覺得既然教了孩子什麼,就得有所成果,所以需要一定的耐心。
真正的音樂早教是有趣味的音樂引導。這點很好理解,成人化的教學方式顯然無法適用於嬰幼兒。需要家長完全放開自己,進入到孩子的世界,發揮想象,營造出孩子喜歡的歡樂、有趣的音樂學習環境。
真正的音樂早教是互動式的音樂引導。這裡的“互動式的音樂引導”是透過“拿著玩具或道具陪孩子唱唱歌動動身體”來進行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施教。所以,在真正的音樂早教課堂上,孩子看起來很自由,老師對孩子也沒什麼要求,但在鬆散的課堂背後,是老師能清楚地知道孩子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所達到的階段、程度,從而給予孩子們正確的指導,透過一來一回的音樂互動,不斷促進孩子的音樂能力的提高。
音樂早教
B音樂學習金字塔
音樂學習順序也是一個需要父母瞭解的知識點。正如之前提到的,大部分人對於音樂學習的順序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透過樂器來學習音樂。我們身邊常有這樣的例子發生,父母帶著孩子無意中步入一家琴行,孩子興奮地走近鋼琴,好奇又開心地觸控起琴鍵,並且越發感興趣地玩奏起來。於是,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喜歡鋼琴,甚至有音樂天賦,便買下鋼琴,讓孩子踏上學琴之路。就因為天真的孩子無意中的“一彈”,引發了日後“慘案”的發生,有可能孩子學琴的興趣越來越低,有的甚至最終選擇放棄學琴。許多人將這一切都歸結在“彈鋼琴太難”,其實背後的原因是違背了學習音樂的順序。
學鋼琴的本質是學音樂,當孩子還沒有打好學習音樂的基礎,就開始把手指放到堅硬的黑白琴鍵上,用力地動手指關節;把目光投向陌生的五線譜上,努力地記各種譜號音符;把耳朵豎起聽老師反覆數著1234……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成年人來說都不容易,更何況只有幾歲大的幼兒?
音樂學習的順序和語言學習的順序非常相似。如同語言學習的順序是聽->說->思考->讀->寫,音樂學習也是如此:聽->唱->聽想->讀->寫。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讓孩子用學習母語的方式和順序來學習音樂,那麼當孩子正式學習一門樂器的時候將會從容許多,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學齡前孩子音樂學習的三大類七階段
從出生到學齡前期,孩子吸收音樂、表達音樂的方式是不同的,戈登教授用“三大類七階段”來描述了寶寶孩子的不同型別,我們做父母的如果能有所瞭解,那麼在觀察和引導孩子時會有的放矢。
第一種型別叫“適應期”,其包含三個階段,從出生至2~4歲。
對於所聽到的音樂的反應從“以聽的方式吸收音樂”,到“隨意地發出聲音咿呀學語”,再到“開始有目的地給出反應(如唱一兩個音等)”。
第二種型別叫“模仿期”,其包含兩個階段,從2~4歲至3~5歲。
這時幼兒對所聽到的音樂的反應從“意識到自己所表達的音樂元素與外界的音樂不合(如律動時節奏不準,哼唱時跑調)”,到“較準確地模仿聽到的音高型或節奏型”。
第三種類型叫“同化期”,也包含兩個階段,從3~5歲至4~6歲。
孩子在這一型別中對音樂的反應從“意識到歌唱與呼吸、律動之間的協調性”到“唱歌時與呼吸、律動完全達到協調”。
小貼士:
音高型:由兩個或三個音組成,這些音高的組合體現出和絃的色彩。例如:sol, do 或sol, mi, do。就是我們小時候上音樂課時,老師讓我們熱嗓子唱的音節。
節奏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奏時值構成的組合,通常只需一到兩小節的長度。就像我們給孩子念童謠,只是把文字換成“ba ba ba”。
觀點:
不要忽視聽與唱的重要性
1.聽,是音樂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礎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應儘可能讓孩子沐浴在音樂的.海洋,聆聽各種美妙的旋律。這種聆聽的過程,並不僅僅是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聽的過程中建立“音樂詞彙庫”
——不同的音高型、節奏型,以及由這些音型組合成多樣的音樂樂句。
只有透過聆聽,孩子的大腦才能接收到這些音樂詞彙,從而才有內容開口唱。跳過“聽”這一步,就直接讓孩子唱歌或學習演奏,就相當於把一個從未聽過法語的孩子帶去法國,讓他用法語和當地人對話或演講。
2.樂於開口“唱”
有了“聽”這個學習過程之後,接下來重要的一步則是開口“唱”。要知道有多少琴童,學了數年的樂器,卻不願開口唱?會識譜,會彈奏,但沒有信心開口唱譜,這些都是由於學樂器前的“聽”“唱”功底沒打好,而根源就在於從小缺乏開口“唱”的機會和鼓勵。
這裡的唱包括:唱歌曲、旋律,念歌謠、節奏,這些口頭上的互動在音樂早教中非常重要,父母要以這樣的“音樂對話”與寶寶互動。
第三部分實戰篇:為父母在家中開展音樂早教支招
1.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出生就會開口說某種語言的,是由出生後的語言環境決定了我們的母語。同樣,環境對於音樂學習也非常重要。這裡的環境不是“音樂世家”那樣的音樂環境,而是給予孩子機會去聆聽和表達音樂的環境。簡而言之,在家中父母要儘可能多地讓孩子聆聽音樂、開口唱歌或念童謠。
2.父母的歌聲、律動對孩子學習音樂的重要性
在家中開展音樂早教的關鍵在於父母的參與。父母用歌聲、律動和孩子進行互動,遠比在家播放CD、DVD來得有效。試想一下,你是否會整天播放電視、收音機或碟片,而自己不開口說話,然後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孩子學說話?答案是否定的。記住,那些電子裝置和錄音只是起輔助作用的,而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音樂學習也是如此。
3.別擔心自己“五音不全”
許多家長會問,“我五音不全,會不會誤導孩子”,“我們不是搞音樂工作的,怎麼辦”。其實,這些都不應該影響到孩子學習音樂。就好比,許多家長都不是作家、演說家或數學家,但他們照樣能引導孩子學習語言、數學。
依然要提醒家長,音樂不是一項特殊能力,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之一。如果家長唱歌“五音不全”,可以多念兒歌給孩子聽,增強孩子的節奏感。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歌音準,那就讓音準的一方唱給寶寶聽。還要特別強調一下,音樂早教不是媽媽們的專利,爸爸們也應該積極參與。
4.為寶寶選擇合適的音樂
建議最好是純旋律的,沒有歌詞的。帶有歌詞的歌曲,會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歌詞上,對旋律本身的關注就少了。
音樂節奏是清晰的,那種變化過於誇張的節奏不適合孩子聽。
音樂不要太長,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比較理想的是一個音樂片段別超過5分鐘。
注意曲調的豐富性,不同的音樂包含不同的情緒、風格、色彩、語氣。讓孩子在早期就儘可能多接觸不同的曲調和節拍,孩子將來的音樂表達就會更豐富。
小貼士:
儘管我們一直強調聽的重要性,但大可不必強迫孩子乖乖地坐著聽,因為不論他是一邊玩玩具時聽還是很專注地聆聽,效果是相同的。
居家音樂早教遊戲
居家音樂早教遊戲,沒你想的那麼難,平時你和寶寶遊戲時,加上你的伴唱,就是最自然的音樂遊戲了。每個遊戲都可以反覆玩。
1.《小白船》(3個月以上)
這首中文兒童歌曲,是3/4拍的,想必許多家長都很耳熟。由於3/4拍的樂曲常帶有舞蹈韻律,媽媽或爸爸可以站著抱寶寶,隨著這首歌曲的節拍,舞動起身體和腳步。讓寶寶在嬰兒時期就能感受到華爾茲的魅力。
2.“坐電梯”(6個月以上)
坐電梯是爸爸媽媽常和寶寶玩的遊戲。媽媽或爸爸可以坐在地上,兩腿伸直,然後把寶寶放在腿上。一邊有節奏地念童謠,一邊隨著節奏將雙膝彎曲,使寶寶感受到上升的動態;再隨著節奏將雙膝放直,使寶寶感受到下降的動態;彷彿在坐升降電梯一樣。在寶寶上升和下降的過程中,家長用單音節的“ba”來唸節奏,在專業上我們稱之為“無詞念謠”。
3.《躲貓貓》(6個月以上)
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小紗巾(雪紡質地),一邊唱旋律,一邊用紗巾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比如還是用單音節的“ba”唱旋律。唱音節的時候把紗巾蓋在寶寶的頭上,把紗巾從寶寶頭上取走的時候同樣唱音節。同樣,也可以將紗巾蓋在爸爸媽媽的頭上,隨旋律蓋上再隨節奏取走。
4.《我媽媽,你媽媽》(12個月以上)
這是一首由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歌謠,詞為:“我媽媽,你媽媽,住在街對面。每天晚上見見面,還要聊聊天。”媽媽或爸爸可以用布娃娃拿在手中,和寶寶進行“節奏對話”。一開始,家長先念這首念謠,緊接著用單音節“ba”的發音,按照原來歌謠的節奏有節奏性念,讓寶寶來模仿。這樣的一來一回,就是“節奏對話”的遊戲。
音樂小玩具推薦
1. 彩色小沙蛋
2. 彩色小沙包 (裡面裝的是小豆子)
3. 彩色雪紡小紗巾
4. 彈簧繩(適合12名幼兒及成人一起做圓圈遊戲)
5. 七彩音磚
6. 七彩手搖鈴
7. 七彩小響板
結語:
最後,我們以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埃德溫?戈登在《嬰幼兒音樂學習的秘密》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音樂並不是一種上天選擇少部分人贈予的、特別的天資;至少,每個人都具備音樂學習的潛能。
家長只要能相對較好的演唱,或者是有彈性地自由擺動四肢,並能享受其中,即使他們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他們也已經基本達到引導和教自己子女發展音樂能力的要求了。文/美國天普大學音樂早教基金會首席教師、音樂教育博士生 章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