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新聞文體讀書筆記

新聞文體讀書筆記(精選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聞文體讀書筆記(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聞文體讀書筆記1

在這個學期開始接觸了新聞理論,就深刻的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對新聞真實具體概念並非很瞭解。《新聞真實論》這本書,講述了新聞真實的方方面面。從新聞真實的本質、構成、特徵到新聞真實的實現、證實、意義,作者做了全面論述,讓我們對新聞真實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對把握新聞真實有了很好的指導。

我從書中瞭解到,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句比喻性的判斷足以說明“真實”對於“新聞”的至關重要性。它是新聞存在的根本條件,是討論其他新聞問題的基點。在第一章中關於新聞真實本質及其相關問題的一些論述,是從比較一般的、抽象的層面上對新聞真實含義的分析。第二章則從多角度、多層面出發,主要以靜態剖析的方法,即把新聞真實的各種表現作為作為一種靜態物件,比較系統地分析它的具體構成情況,目的在於形成對新聞真實內涵真切的、實際的理解和把握,能幫助讀者深入探究新聞真實的特點打下基礎。

書中還提到新聞真實是新聞與其反映物件的符合性及其符合程度。新聞真實是新聞傳播意義上的真實,因而有什麼樣的新聞傳播,就有什麼樣的新聞真實;新聞真實存在於、實現於新聞傳播的過程之中,因而它的所有特徵必然與新聞傳播自身的特徵密切相關。把握新聞真實的個性特徵,是每個新聞工作者充分認識新聞真實的主要途徑。研究新聞的真實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新聞的真實傳播和收受,可以說新聞真實論就是從理論角度為實現新聞真實“出謀劃策”,提供途徑和方法。因此新聞真是實現論必然是、也應該是新聞真實論的主要內容、核心內容。正因為如此,新聞真實實現論涉及的問題不僅比較多,而且比較複雜,需要深入細緻的探討。新聞真實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各種力量聚合的結果,它既需要良好的新聞傳播與收受環境,更需要所有參與新聞活動者的共同努力。

同時收受者的信賴是任何媒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收受者信賴新聞媒體的根本條件是其所傳新聞的真實,而新聞只有在可檢驗的(即可證實貨可證偽的)前提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可證實才能贏得受傳者的信服。新聞傳播實際中,儘管收受者不可能去檢驗每一條新聞的真實性,但對傳播者來說,只有每時每刻自覺檢驗所傳播的新聞的真實性,才能確保真實傳播的實現,為實現新聞真實奠定基礎。因此,確立正確的證實標準,尋求有效的證實方法,克服新聞真實證實中特有的困難,是新聞真實論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實現新聞真實的要求。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記者的天職是尋找真實。”我認為我們要做到真實的反映生活,就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不僅要做到報道單個事物的真實、準確,還要注意和善於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只有真實、客觀、公正地進行新聞報道,才能有利於人民群眾透過新聞報道,正確地瞭解和掌握黨和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有利於人民群眾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聞事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新聞文體讀書筆記2

讀完整本《看見》,我最大的觸動就是這不是我平時在電視上面看到的採訪,這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這本書裡,柴靜將她的那些值得銘記的採訪與經歷展現給了我們,給我們感動,也給我們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著我們去思考。

我曾經以為,記者這一職業就是簡簡單單的懲惡揚善的職業。作為記者,就是當重大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並將事件報道出來使公眾知曉。記者,就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與真相,無需夾雜著我們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畢竟,事實是新聞的本源,真實是新聞的本質要求。並且我一直認為倘若日後我從事了新聞傳播行業,客觀公正將是我報道的準則。

但是,在《看見》裡,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新聞報道。柴靜在“沉默在尖叫”一章中這樣定義採訪的: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並且柴靜的一句話深切地詮釋了這一定義: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在這裡,我似乎看到了採訪中的人文關懷。記者這一職業開始在我的心中變得鮮活起來。

作為採訪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與受訪者進行交流的話,恐怕很難得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我們在採訪中傾注了我們的感情,把受訪者當成我們的朋友(無論受訪者是何種地位何種階層),我們和受訪者才能夠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就像柴靜老師在採訪那些在監獄中的人一樣,儘管他們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採訪中你要得到他們的真實情感,你就必須平等的看待他們,平等的進行交流。

但是,人文關懷倘若過了度,便會變成感情氾濫。在“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柴靜老師是這樣說的:“淚水和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覺得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著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面。”而柴靜還寫出了一位觀眾對她的批評:“準確是這一種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所以,在從事這一職業時,我們必須得把握好人文關懷這個度的問題,不能硬邦邦的去採訪受訪者,也不能讓情感衝昏了理智的頭腦。

最讓我受益非凡的是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記者,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艱難,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須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這個職業中,我願傾盡所有,但是,作為一個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為一個將要從事新聞行業的學子,我不能不為我將要從事的這一職業付出努力。記者,並不是表面上的光鮮亮麗;你要做一名好的記者,除了你的職業操守要遵循之外,你還要經受更多艱難的事情。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付出自己的真心。新聞,不僅僅是靠風裡來雨裡去做出來的;新聞,更多的是用心去採訪,用心去編輯,用心去體味。

既然我已選擇了這條道路,我就應當用心去面對這條道路上的所有挑戰與感動。首先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然後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用心感受。

新聞文體讀書筆記3

《新聞理論十講》是陳丹力教授理想狀態下最適合中國本土的新聞理論教材。摒棄抽象的概念用第一人稱,直白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讓人在淺顯易懂中由淺入深地瞭解新聞理論的基礎知識,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十講,分別從新聞與敘述事實、新聞價值、新聞真實、新聞客觀性原則、大眾傳媒的職能、新聞出版自由、新聞法、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規範、宣傳學、輿論學。系統的為我們闡述了新聞報道的內涵相關法律規定。是一本充滿智慧、極富啟發的優秀讀本,同時是瞭解新聞專業的基礎讀本。

第一.為我們明晰新聞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如第一講新聞與敘述事實為我們區分新聞與輿論、新聞與宣傳的概念和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新聞的定義,而我國則是以陸定一先生的觀點為依據。其中作者指出“有聞必錄”與新聞的客觀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國最早出現“有聞必錄”是在19世紀末是一種新聞招徠的廣告語言從來都不是新聞客觀性的內涵表述。例如當時上海傳媒上的“有聞必錄,無言不詳”、“有聞必錄,無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確否,姑志之,以符有聞必錄之例”。同時舉出了我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徐寶璜的《新聞學》中就對“有聞必錄”作出過批。作者對這些概念的'細緻的區別更是體現了他對待學問的嚴謹態度,用統籌學上通用的黃金分割比例“0.618”來佐證輿論的意義。對引證的例子、名人言論不是單一的截取出某個字詞、某句話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現原作者的原意,這樣審慎的學術態度是值得我們深思、學習的。

第二.結構、觀點和表達的新穎性。以新聞理論關鍵詞作為章名,以重要論斷作為節名,形成體例上的開放式系統,避免了對新聞理論刻板生硬的演繹和組織。提倡應用性的新聞理論,充分吸收了新聞實踐和理論的前沿成果,並借鑑了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於中國新聞實踐頗具指導意義。本書摒棄了抽象的論述,以漫談和對話的方式表達新聞理論,直白生動,深入淺出。書中的大量案例和圖片,更增添了閱讀上的快樂和理解上的便利。

第三.圖片和案例的穿插運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便於讀者理解。書中穿插的報紙原樣和合單純新聞圖片,不但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更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解說穿插於案例之間既一針見血也方便讀者更好的理解達到透徹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達到新聞的傳播與互動效果。

第四.評論既犀利又和藹,從中尋求平衡點。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節目套路分析、和當下傳媒“緊跟快轉”的新聞的剖析時,作者寫道“學習能夠立竿見影, 誰也不相信。但我們經常有這種情況昨天公佈了一個很長的講話, 第二天傳媒上就說某個地方學習這個講話如何見了行動。” 這類情形我們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誰這樣公開提出批評了呢? 很少,批評是為了警醒, 也是為理想的堅守。另一方面,在衝突性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對報道雙方態度、立場的平衡。這一理論在第四講新聞客觀性原則中得到明確的闡釋。如作者所言,沒有不能報道的公開發生的事實,即使這個事實不利於報道一方的利益,關鍵在於要找到合適的報道角度和客觀的報道方式,為涉事各方提供應答機會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同時傳媒身兼的兩種職能即文化產業和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之間的平衡。在提到傳媒與政治的關係時指出我國的新聞通常是有組織的和一元的帶有國家的意識形態印記。在對新聞的整體進行分析時缺失能夠看到明顯的意識形態的痕跡。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聞受多種無形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的力量之約著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要求與中央權力組織的觀點一致,作者既看到了宏觀上的意識形態印記又看到了微觀層面,因此需要一個平衡點來協調各方面之間的關係。

透過對陳力丹教授的新聞理論十講,我對新聞學專業有了更深的瞭解的對以前一些混淆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明白新聞事實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新聞採訪和寫作中,要尊重事實遵守職業道德和新聞法規,更要學習陳教授對學問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