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1

摘要:

從初中美術教學狀況的調查分析入手,尋找高一學生審美能力、繪畫、手工等技能參差不齊的原因,尋求改變這一狀況的途徑及對策。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審美教育,是以陶冶情操、培養情操為特徵,以生動形象為手段,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美、

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育形式,美術學科教學是審美教育的最重要的陣地之一。

就目前農村學校美術學科教學而言,存在著嚴重差異,尤其表現在部分學生的美術基礎技能較差制約著綜合能力的發展,並對此提出若干意見。

二、問題的提出

新入學的高一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美術基礎技能嚴重參差不齊,給高中美術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成了擺放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新形勢下,這一問題的出現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它關係著素質教育能否全面實施,關係著是否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負責這一責任,關係著是否能夠全面實施"三個一切",望能引起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三、問題形成學生水平差異的原因調查分析結果

(一)生源問題

1、各學校的重視程度不一。在農村各學校中,中心學校的領導老師重視程度較高,學校配有專業的美術教師,如: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中心學校每年都參加縣局舉辦的各種競賽,長此以往,帶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較好,而其他農村學校不參加這一活動,因此與鎮中心校相比會形成較大的差距。

2、有些農村中學領導往往也很重視,但由於師資配備不平衡,一般美術課都由其它學科老師代課,授課內容比較隨意,不按大綱、課標要求上課,天長日久勢必形成一定的差距。

3、還有些學校領導、老師、學生重視都不夠,認為美術學科只是副科,鄉鎮教辦又不統考核,老師隨便"代代",學生隨便學學,這樣與活動較多的中心校形成了較大的差距。

(二)由於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同一班級在同樣的教學、學習條件下也會形成一定的差異。有些同學天生愛好美術,在自身興趣的激發下,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美術素養自然會提高很快;而有些學生或受社會大環境的制約影響,認為學好數、理、化就能一統天下,或受父母家庭的影響,認為學美術沒出息,再加上缺乏一定的興趣愛好,差異的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高中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採取措施,針對性地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有計劃、有措施地進行美術學科教學

1、由於農村中學這種狀況的出現,就高中美術教學而言,本身就和初中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缺乏一種"連續性"。初中美術教學,特別是一些師資薄弱的學校無法對學生進行美術技能訓練,這些學校美術教學中只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維能力,學科教學往往容易多注入表現、抽象、超現實等手法,學生繪畫多姿多彩,說白了就是讓學生隨便畫畫,因而完全忽視技能技巧的培養;而高中美術教學從根本上要使學生有一定的中國畫、素描、色彩技能。根據這一情況,教師可根據教材與教學的需要適當增加一些初中教材以外的技能常識方面的知識講授,儘量填平存在的天形的"溝"這樣做,其一,在面上可增強初中美術教學與高中美術教學的連貫性;其二在點上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補課"。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不能因此而扼殺學生的自主與創新。高中中學生的教學畢竟不是美術專業訓練初中美術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在美術教學薄弱的學校中欣賞課問題尤為突出。高中美術教學中更應注意透過美術欣賞教學、激發與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在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方法與欣賞程式的同時,增加美術技能、技法的介紹,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價值、審美情趣,同時又能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審美選擇,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感受力,為學生動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3、美術學科教學中可適當自主開發一些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可據初中美術教材為依託,選擇一些既複習初中部分知識,又能本著針對初中教學中技能傳授不夠的特點選擇性、過渡

性內容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為美術學科課時少,學生易忘,再進行回顧的特點進行教學,又能對薄弱學生進行"補課"。例如:教高一學生欣賞中國畫時,可穿插中國畫用線的方法、技能的教學,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可為線造打個基礎,又可為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補上一課。

4、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師要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外、輔導中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進行"特殊"的輔導,力量有所傾斜,讓這些學生能與大家共同進步,不至於對美術失去興趣,或作業成為負擔,草草了事,應差式地完成任務,儘量能做大面積"豐收"同時,小部分也不"減產"。

5、開發課外教學資源。

①美術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課堂的教學,也應注重挖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學生自主開發新的學習資源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學校圖書室是學生在校內可利用的主要資源。②參觀校內、校外的美術品展示場所,在校內多組織畫展、手工作品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欣賞,讓學生欣賞的同時,講解技法。

6、組織課外興趣小組,在興趣小組的組織上,不光讓對美術感興趣的"尖子"參加,也應允許有興趣的"待進"學生參加,為這些"待進"生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學習的信心。

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因而學生的發展也應是平衡的、全面的,高中中的美術學科的教學也應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出發點,我們在鑽研教材的同時還應更多地瞭解學生,足夠地重視學生美術基礎差異,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2

湘西自治州地處湖南西部武陵山區,全州行政區劃為8個縣市,州府所在地吉首市於20xx年進入新課程改革,其他7個縣市於20xx年、20xx年陸續進入。為了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湘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美術教育現狀,近年來筆者採用座談、訪問、查閱教案、個案分析、問卷等形式,對湘西美術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成績與評價

1、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在國家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步被廣大教師接受,並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教學行為。“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已被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已被確定;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逐步建立;寬鬆開放的教學平臺正在搭建;有“美”有“術”的教學策略得到貫徹。

2、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

由於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學習方式被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中,開創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據調查,有90%以上的學生喜歡上美術課,他們在學習中特長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情感得到抒發,對美術課充滿興趣。

3、教師素質獲得了提高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很多美術教師都經過了省、州、縣不同級別的培訓,有的還參加了國家級培訓,經過培訓,廣大美術教師不管理論水平還是專業素養都有很大提高。

4、科研課題取得了成果

在“科研興教,質量興校”戰略目標的帶動下,廣大學校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熱潮,不少美術教師積極參加課題實驗,在省州“十一五”規劃130餘個教育科研課題立項中,美術課題佔10多個,這是以往很少見的。

二、問題與不足

1、按課程計劃開課任重道遠

按課程計劃開課屬老生常談,它是長期制約美術教育發展的瓶頸,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課程改革幾年來,美術教學按國家課程計劃開課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是不按課程計劃開課,二是開課隨意性大,三是不按課程標準和教材體系授課。由於相當一部分教師專業水平較差,只能擇其簡單的內容,或根據個人興趣、喜好進行教學,美術教育按課程計劃開課任重道遠。

2、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問題突出

筆者在查閱大量的教案中發現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至今仍然把握不準。一是教學目標不全;二是教學目標不明,目標訂的過空、過大;三是教學目標不準,教學目標遊離於學科之外。在美術教學中,教學目標處於核心地位,研究和貫徹教學目標是改進美術教學、提高美術教學質量的關鍵,如果在教學中對目標確立不準,必將使美術教學偏離課改方向,走入主觀性、隨意性、片面性的歧途。

3、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容忽視

調查表明農村學校美術仍是薄弱環節,美術教師素質普遍不高,大多數農村美術教師屬於兼職教師,他們沒有經過專業和新課程培訓,有的沒有美術課程標準,有的缺乏必要的教學參考書,有的從不使用多媒體教學,駕馭教材能力普遍偏低,教學能力水平相應較差,這一現狀嚴重製約了農村美術教育發展,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教學設施嚴重缺乏

從調查來看,大多數學校沒有美術活動教室,沒有按上級有關部門要求配備相應的寫生桌椅、畫板、畫架、靜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學裝置。農村大部分學校由於教育經費嚴重不足,

為了壓縮開支,對於美術教學必需配套的資料一概不予訂購。教學條件的滯後,嚴重製約了美術教育改革的發展。

5、學科地位重視不夠

美術學科是學校教育的薄弱學科,與音樂、體育一起被調侃為“小三門”、“副科”、“搭頭課”。為此,在教育教學評價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科地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很多學校對美術教學在計算工作量時只相當於語文、數學等主要學科的60%,美術教師在評優、評職、評先、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低於其他學科教師,據調查很多具有20多年教齡的美術教師,到目前還沒有評上中級職稱。這些都是直接造成美術教師大量流失和教育教學隨意散漫的主要原因。

三、思考與建議

1、提高認識,依法治教

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按規定接受的課程教學,是最起碼的權益,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表現。為此,各級中小學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美術課程,嚴格按照美術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進行教學,任何一個稱職的教育管理者,校長和教師都應該樹立依法治教的意識,自學執行教育教學法規。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國家教育部於1990年以檔案形式出臺了一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其中明確規定縣級教科所(室)要配備專職藝術教研員,然而18年過去了,我州8個縣市只有保靖縣教科所配備了專職藝術教研員,和其他發達地區相比較,我州藝術教研隊伍配備明顯滯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藝術教研員配備,對美術教師工作量的認定及評職、評優、評先都應與其他學科一視同仁,儘量做到評價的公平。同時,對美術教師加強培訓,不斷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3、改善辦學條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學校美術教育經費的投入,中小學校長要站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高度來認識學校美術教育,要在年度經費預算中保證美術教育的基本經費。積極創造條件,配置美術專用教室、展覽室,按照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器材配備目錄,配備美術教學及活動器材,確保美術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4、加大督導評估力度

為了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教育督導部門必須加強對學校藝術教育督導評估的力度。如學校常規教學檢查,學校目標管理檢查,各級地方政府督學檢查,都應把學校藝術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評估檢查,從而不斷促進學校教育均衡發展,使學校素質教育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3

陝西省新課程實驗啟動後,由於基礎教育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重建,要求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學校文化建設呈現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現新的形勢。認清新形勢,駕馭新局面,對推進新課程實驗,提高新課程教育質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美術教育適應於人們延續美術文化,傳播社會知識,表達內心情感,滿足審美需求的願望而產生。中學美術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美育以及專業的重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認為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還是落在了其他相關學科的後面。

對此,我針對我們學校美術課程實施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

一、 教育管理機關對美術教育的支援程度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全市美術教師在榆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援及體衛藝、教研室的直接領導下,結合各學校各教師的實際情況,帶領全體教師權利參與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透過聘請專家到我市進行“新課程專題講座”、以及多次的“美術課程研討會”“美術課堂教學大賽”,每學年組織進行的“美術教師新課程培訓”等豐富多樣,行之有效的活動,使我市美

術教師從觀念意識上有了極大的提高、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

二、校長與學校的管理層是否重視美術教育

學校加強對在職教師培養和培訓。專業教師每學年必須有自己的新作品,增強教師的專業技術。對於美術專業課教師,在不斷提高他們學歷層次和理論水平的同時,要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使他們逐步成為“雙師型”美術教師。

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問題滲透在學校的每個課程決策中。美術課程是集中體現學校對自身課程使命的價值判斷。在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當代社會,對課程價值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是制訂課程規劃的基礎。當前學校已經開始思考價值問題,並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各校不約而同地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共同且唯一的目標。

對此,學校需要進一步思考:學校的美術課程目標是什麼,是要給學生更幸福的生活還是傳授更多美術知識;是要迎合每個家庭的志向和信念還是培養學生審美和責任。即使在學校教育要幫學生髮展潛能、形成個性的共同認識下,還要深入思考:美術教學活動要優先滿足個體需要還是集體需要,是透過學科教學還是活動方式來達成課程目標。持不同的價值觀會有不同的答案,缺少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討論,將會導致學校教育隨政治、風尚而左右搖擺。

三、我校美術師資隊伍的基本情況。

我校目前共有27個教學班,有專任美術教師4位。學校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指教師既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也具有較強的專業動手實踐能力,甚至既能講授專業課,又能指導技能訓練;(如:我校的美術教師隊伍另一個含義是指整體教師隊伍的組成符合“雙師型”的要求,既是理論水平較高的專業課教師,又是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較強的實習指導教師,包括面向社會聘請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兼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簡而言之:“雙師型”教師隊伍就是“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的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同上所述本人認為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師大多數都符合“雙師型”教師的以上的條件。

提高美術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使他們逐步成為“雙師型”美術教師。(例如我校加強美術教師的培訓,主要採取校內培訓和校外培訓的兩種形式。校內培訓是指:本校教師實行接對子、拜師學藝----“青藍工程”,老教師之間相互接對子互相學習、拜師學藝是指年輕教師拜老教師為師學習老教師的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同時老教師也向年輕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校外培訓是指:教師利用寒暑假、高三對口高考後的時間到企業或者到各大美院培訓實踐)。

四、美術教學的開展情況。

1.美術教材使用及課外教學資源開發情況

我校教師都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美術教學。按教材進度組織教學,盡最大努力使用及開發課外教學資源。能夠根據農村生活實際按教學要求利用廢棄物品製作、剪貼成塑膠、布藝手工作品,深受師生的歡迎。

2.配套美術教學設施裝置配備情況

我校的配套專門美術教室,美術教學設施,器材室等設施。另外我校美術教師充分發揮創造性,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和學具,以彌補美術教育器材不足的問題。

3.美術興趣小組開展情況

我校兩個專任教師每人帶領一個興趣小組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美術訓練,每週每組組織興趣小組的學生在書畫教室訓練三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訓練內容,對學生進寫字繪畫藝術進行訓練。

4.美術教研工作開展情況

我校積極參與市教育局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美術教研組每學期都舉辦了美術新課程課例研討會,組織了兩節全校性的公開課觀摩交流活動。透過評教評學,推廣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使執教者與聽課者進一步加深了對《美術課程標準》的理解,促進了新課程的實

五、我校美術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現狀和問題

1.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

教師專業發展是增進教育者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和活動。

目前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美術教師的專業基本功急劇下降,平時在單位懶散了,業餘時間不再做美術技能的鍛鍊。這是很危險的訊號,部分美術老師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專業性,或本身專業技能不強,或沒有了對藝術的狂熱追求,而忽視了學科本體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繪畫、手工製作的能力減弱,美術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藝術形象大打折扣,教學能力與科研能力也受到影響。

2.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加強專業技能

繪畫是美術教學的基礎,是一個合格美術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美術教學要求教師更精煉、更嫻熟的在學生面前示範,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藝術,啟用學生的思維,因此,美術教師應堅持長期、深入的進行美術繪畫創作,多動手提高自己的美術基本功。經常參加專業培訓的老師都感受很深,在學校就是平平庸庸的上課,沒有激情動手繪畫與創作。如今,又有許多老師重新握起畫筆畫畫了,這是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這才是美術教師的特色。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4

一、調查結果

1、教育觀念

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幼兒園美術教育是教幼兒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技能,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少數教師認為“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是其他教育的補充,起個補充作用,對幼兒影響不大”,也有教師認為“幼兒的美術教育就是幼兒描描、畫畫,並起不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說,美術教育在幼兒園沒有得到良好的重視,很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賦予了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

2、教學內容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內容大部分來源於教材內容,我們濰坊地區採用的是山東省教學研究室主編的《山東省幼兒園素質教育活動材料》,美術內容主要有繪畫(命題畫、意願畫、水彩畫、裝飾畫)手工(製作、摺紙、泥工、剪紙)、欣賞三方面內容。其中教學以繪畫為主,手工製作在大班教學活動中佔多數,欣賞內容很少,幾乎沒有。例如大班上冊美術領域教學內容,繪畫有13課時,手工製作有17課時,而欣賞可只有2課時。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內容多以繪畫為主,而且主要以命題畫為主,手工中的泥工、摺紙、自制玩具內容多為幼兒家庭作業,而美術教育內容的欣賞課只是教師講解一下或者幾乎不上。很少有教師採用課外美術內容作為幼兒的美術活動內容。但幼兒的美術教育活動中,多為幼兒臨摹教師或教材上的示範畫,讓幼兒自由創造繪畫的內容很少。

一、課題的確立

一九九八年,黨確立科教興國戰略,提出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國上下重教興教,教育戰線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共識,並取得一定成效。科研促教育,教育要科研已勢在必行。為了配合省教廳的《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總課題的實驗,大良鎮教辦組織了鎮各科中心教研組,制定相應的科研課題,美術中心教研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制定了《素質教育與美術教學中智力的培養》這一科研課題。圍繞“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一教學重點,開展美術科實施素質教育的實驗研究。

在《素質教育與美術教學中智力的培養》這總課題的基礎上,再分幾個子課題,如《注意力、觀察力的培養》、《發揮想象力、誘發創造思維》、《記憶力、寫生力的培養》、《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等。用三年的時間分層次、不同形式地發開展美術素質教育。

二、課題的依據及指導思想

1、《美術教學大綱》明確了美術教學的目的、性質、任務,並要把美術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美術素質、審美修養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上。在教學中利用本學科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習基礎知識進行簡單訓練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美術欣賞、藝術原理、美學知識的教學,變單一的知識技能為多元的'知識結構,使美術教學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2、美術教育的定義是將人類在視覺藝術方面創造的理論,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規律再創造成適合不同物件的教學材料,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公民對美的認識、判斷、創造能力的教育活動。可見美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公民的素質,也是立足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層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上。

3、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有著特殊意義。把藝術教育由專門傳授技法技能轉為培養素質這是美術教學的革新。符合現代教育思想與規律,在基礎教育中,學生應具備的基礎素質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學生的素質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關於美術教學的調查報告5

調查研究討論:

當前中小學課題研究的兩種傾向性

1、在目標價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種“模式”,構建或印證某種理論,還是關注學校教育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取得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實際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學性、技術性,使研究成果成為“理論剪貼”或案例之上套論點,成為教師難以讀懂的“大論文”,還是從實際出發,推介中小學教師運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為中小學教師喜聞樂見的作品?

前言

我國走向素質教育的教育科研的產物,也正在依靠廣泛的群眾性教育科研深入推進。國家以政府行為將這一輪課程改革確立為國家的重大專案,以課題研究方式運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對教育科研的領導,各級教研機構更充分地發揮了指導作用。至前各種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動方式仍在沿用。新課程實驗啟動後,由於基礎教育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重建,要求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學校文化建設呈現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現新的形勢。認清新形勢,駕馭新局面,對推進新課程實驗,提高新課程教育質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為本

1、制度建設

加強制度建設,使校本教學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進學校一級的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提高學校自身教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1)教研組織制度:教科室職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編寫學校教科研專題指導資訊;

(3)調查本校教師實際的教科研需求;

(4)確定本校學期或學年教科研的重點方向;

(5)為本校教師開展教育行動研究提供方法指導和專題指導;

(6)定期組織學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動,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

(7)對學校學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總結報告:主要教務與科研合一。

2、教研啟動制度

(1)教師教研需求調查制度;

(2)學期或年度教研課題申報制度。

3、教研指導制度

(1)校內(或“聯合校”)學科帶頭人制度;

(2)校外專家專業引領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學科教研活動制度;

(2)全校教研經驗總結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專刊和“家長開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務制度

(1)圖書資料服務;

(2)網上資訊平臺;

(3)檔案服務。如: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學校課題研究(行動研究)、重大教研活動檔案庫。

6、教研激勵制度。

二、內容更新:圍繞課改目標,全面展開

1、圍繞課程功能的研究:從關注知識到關注人的發展。如落實三維目標,倡導學會學習。

2、圍繞課程結構的研究:從學科本科,到研究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如綜合課程研究和學科關聯、整合的研究。

3、圍繞課程內容的研究:從注重書本知識,到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如關於“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對實驗教材的評價研究。

4、圍繞課程實施的研究:從單一接受式學習,到研究學生學習式轉變和能力培養。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研究,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5、圍繞課程評價的研究:從強調甄別與選拔,到發揮評價促進人的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研究。如學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研究。

6、圍繞課程管理的研究:從課程過於集中管理,到三級課程管理和學校課程開發的研究。如三級課程管理具體執行機制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三、倡導基於實踐問題解決的教育行動研究

1、何謂教育行動研究

(1)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類,前者稱“純研究”,主要目的是構建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普遍意義的各現象間因果關係理論,或改進已有的理論。後者又稱“行動研究”。

(2)教育行動研究的定義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領域適合於實際工作者開展的應用研究,它強調以工作在學校第一線的基層教師為研究的主體,針對教師自己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在校外專業教育研究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診斷和分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計劃和方案,並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如此迴圈往復,使教師的教學和管理行為不斷得到改善與提高。

2、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

(1)研究者——教師

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結果的消費者。故教育行動研究又被稱為“教師的研究”,是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成長的一種主要方式。學生要“研究性學習”,教師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點——來自於教師自身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困惑和想法。同時校外專家的理論指導有助於喚醒和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

(3)研究的目的——改進和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和管理行為,有助於教師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提高專業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與專家的關係——以學校教師為主體,校外專業教育研究人員提供專題性和技術性的諮詢和指導,是一種新型的夥伴關係,是在“資訊對等”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助於增強教師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過程——包含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歸因、措施與行動和評估與反思四個迴圈往復的階段。

3、教育行動研究的工作流程與方法

(1)問題的提出

(2)問題的發現

教師從自身的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做教育行動研究,首先要敢於提出問題,其次要善於提出問題,然後,把“問題”轉化為“課題”來研究。

怎樣讓教師找到問題?首先教師每次上完課後要進行反思。優秀教師常做“教歷”,“教歷”是陳述性的,

講明事情的來龍去脈、自己的體驗,並做一些分析。每個星期要讓教師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特別是要記錄那些處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歷”要進行定期的交流。對共同存在的問題可以作為課題來研究,對於個別的情況可個別交流。

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習新理論。養成閱讀最新教育理論著作和相關教育報刊雜誌的習慣;

學習新課程標準。教師應學習並領會所教學科課程標準的內容和精神,提高標準意識和對標準的敏感性。 與同事交流。養成同行溝通與交流的習慣。

與專家互動。積極參加校外專家的各類專題教育講座,瞭解新的教育觀念與方法,開闊專業眼界。

好教師必須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但發現問題的前提是必須有現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維觀念和思維方式。一個好教師應該是頭腦當中裝滿問題的教師,假如教師覺得自己在教育、教學上什麼問題都沒有,絕不是一位好教師。

(3)研究的選題

教師平時記錄下來的自身工作中的想法和困惑,依據一定的專業判斷,透過校內外專家和同行的協助,將一些也許是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轉化成自己教育行動研究的選題。研究課題的選定應遵循三個標準: 問題的重要性

選題強調有理論依據,更強調對改進工作的實際意義,應分輕重緩急,將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優先作為選題。

過程的可行性

應該選擇那些從時間、自身能力和外部資源等方面看比較可行的選題,樹立“小課題”的研究意識。如“改進期末評語”。

結果的可行動性

應該選擇自己認為可以根據研究結果自主採取行動的選題,儘量避免需要許多外部因素髮揮作用而自己無法控制的選題。

(4)問題的歸因

在經過問題的初始調查確定問題的存在和嚴重程度之後,研究者應該著手分析問題產生的各種可能的原因。為下一步制定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提供基礎。正確和有效的歸因,可以使下一步採取的措施和行動更加具有針對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對問題的歸因,主要有三個來源。

理論的來源

應該指出的是,理論或書本的來源,更多的是從一般的角度對導致某一問題的可能原因進行闡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學校、特定班級、特定學生的實際,但是它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實踐,確定歸國調查的重點,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經驗的來源

對於研究者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而言,同行的經驗也許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釋性,因為這些經驗大多來自與當前問題相近的學校和班級環境。

當然,經驗在問題的歸因過程中也只是起一種啟發和參考的作用。

實證調查的來源

根據書本和經驗,透過實證調查去分析和發現問題的原因,是當前教師所欠缺的歸因分析方法。實證調查方法重視從當事人那裡直接獲取導致問題的原因,因而使得歸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說前兩個來源為歸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麼調查的來源應該成為日後措施與行動的主要依據。

(5)措施與行動

措施與行動,是教育行動研究“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的重要體現,也是教育行動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動部分,研究者應該注意下述一些原則。

措施應該與歸因的結果相對應

研究者為了解決問題而採取的任何措施,必須有對該問題的歸因結果,特別是實證性的歸因結果的支援。教育行動研究中“問題的歸因”和“措施與行動”之間應有一致性和連貫性。

措施應該結合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應該只停留在觀念的層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動研究涉及學科教學的問題,就應該將措施結合到自己的備課、教案和課堂教學中去。措施與行動是否到位,是檢驗教育行動研究真實性的主要指標之一。

措施與行動應該密切結合在一起,否則,很難確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沒有落實,就很難體現教育行動研究“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的理念。

(6)評估與反思

評估與反思,是迴圈往復的教育行動研究過程的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它不僅是現有一輪教育行動研究的結束,也為新一輪教育行動研究孕育著的新問題。

致謝

教師在教育行動研究案例報告中,基礎教研室的各位參與調查與討論的各位老師,他們利用暑假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各自在所圈定的調查物件(五邑地區的中小學)進行這項調研報告;對在研究過程中提供意見、協助和經費支援的機構、校外專家和同行特別表示感謝。

致謝不是一種客套,而是對他人付出的一種尊重、承認與感謝。在西方發達國家,這部分內容已經是研究者“研究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開展教育行動研究特別需要與他人開展合作與交流,研究者應該具備這種精神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