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農民收入農業產業論文

農民收入農業產業論文

1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

1.1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最佳化,三大產業之間越來越趨於均衡.從GDP的貢獻值來看,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GDP貢獻值在全國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中第一產業GDP比重下降較為明顯,第二產業GDP比重下降較為平緩,基本維持在40%~50%之間,而第三產業的GDP貢獻比重則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到目前為止,第三產業的GDP貢獻比重與第二產業的差距逐漸縮小.從吸納就業人員的視角來看,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下降較為明顯,第二、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比重逐年上升,並日趨接近第一產業拉動力吸納比例.從行業結構的變化來看,農業產業的GDP貢獻比重逐年下降,從1987年的26.8%下降到2012年的10%左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的變化情況[4].由於國家大力支援工業、建築業、旅遊業、金融業等第二、第三產業,使其GDP貢獻的增幅超過農業,這也使得農業GDP比重下降不足為奇.從就業人員吸納視角看,農業對勞動力的吸納比例逐年下降,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因素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是因為新科技、新技術不斷運用於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使用率,造成農業吸納勞動力逐年下降的現狀.

1.2我國農民收入結構的現狀與變化

分析農民收入結構對於研究農民與其他產業的經濟關聯具有積極的意義.農民收入結構能夠直觀的體現農民收入途徑,並客觀的反應出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給農民收入結構帶來的變動.從收入來源看,農民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收入仍然佔據較大比例,但總體變化趨勢是逐年下降.此外工資收入的比例在不斷提升,第二、第三產業收入的貢獻值不斷擴大,這說明農民在農閒時間越來越多的走出去務工來提高收入水平;從收入形式上看,農民收入主要包括現金收入與實物收入兩部分,現金收入比重越來越高,實物收入不斷下降;從地區差異來看,不同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不同,並且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造成農業收入性質不同.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農業非農業收入比重要遠遠高出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民非農業收入比重.

2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民收入結構變動的影響機制

2.1農業產業結構最佳化促進經濟增長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從經濟學來看,產業結構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必然帶動經濟增長,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產業結構決定了資源配置情況,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推動了經濟的增長;第二,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最佳化形成產業結構效應,進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從供給角度還是從需求角度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必然會隨之提升,伴隨而來的是供給的增加,這就會使社會資源配置在產業結構中發生變動,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來增加社會供給.這種基於社會供需變動的資源重組與最佳化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進而使資源在最合理的狀態下發揮做大作用,推動經濟的增長.從主導產業角度來看,主導產業新技術的引入提高了部門生產率,進而提升了產業發展速度,整體上拉動了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必然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

2.2產業結構變動引起就業結構變化而影響農民收入

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配置發生變化,而勞動力是農村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必然引起勞動力就業狀態的變化.就農村產業結構而言,其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三個方面[5].首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民工資收入與邊際收益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的地區能夠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勞動力產生區域性轉移來增加非農業收入,進而增加了農村家庭收入.農村剩餘勞動力在不同地區間的轉移使得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技術、新行業,提高了這部分勞動力的編輯勞動效率,拉動了農民工資收入.其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提高了產業資源利用率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也帶動了勞動者生產率的提升.勞動者具有向高生產率轉移的趨向,這就使得勞動者不斷向高生產率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完成了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最佳化,這種趨勢不斷髮展的結果就是促成了資源配置、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的最佳化與完善,進而引起農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最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新技術、新裝置不斷投入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大提升,這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在新的生產經營理念的推動下,農村家庭開始逐漸轉變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不再僅侷限於農業勞作,而逐漸參與到其他行業的經營中,比如運輸業、建築業、零售業、餐飲業以及社會服務業等非農業經營模式,這使得農民的非農業收入大大增加,進而提升了家庭收入水平.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定量分析

3.1產業結構對農民收入影響模型建立

前文對農業產業結構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進行了定性分析過,在本部分,主要透過量化的方式對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民收入結構件的相互關聯進行分析.農民收入結構的構成要素以及影響因素有許多,本部分主要基於第三產業結構對農民的收入結構影響進行研究.為構建相關回歸模型,設定以下幾個主要變數:YGt、YJt、Xti、Wti,其中YGt表示第t年農民工資收入佔家庭純收入的比重;YJt表示第t年家庭經營收入佔純收入比重;Xti表示第t年第i產業產值佔GDP比重;Wti表示第t年第i行業產值佔GDP比重.構建如下兩個迴歸方程:YJ=β0+β1X1+μYG=β0+β2X2+β3X3+μ其中X1、X2、X3分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考慮到所設計變數在實際中多為非均衡過程,因此對迴歸方程進行誤差修正,獲得誤差修正模型如下:DYG=-β0+aecmt-1+β2DX2+β3DX3+ε由農民收入結構的分析可知,農業收入之間的差異性並不明顯,非農業收入才是產生家庭收入差別的關鍵因素,因此設定W2、W3、W4、W5為變數分表表示工業、建築業、運輸業、批發零售餐飲業佔GDP比重,建立迴歸方程如下:YG=β0+β2W2+β3W3+β4W4+β5W5+μ

3.2模型實證分析與解釋

由上面的迴歸模型與誤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在農民收入結構中,家庭經營收入的影響因素明顯區別於工資性收入,前者主要是第一產業影響,後者則是第二、第三產業影響.從產業結構分析來看,第一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貢獻為正值,且拉動指數超過1.6,即第一產業GDP比重每增加1%,相對應的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佔家庭純收入比重增加1.6%.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構最佳化同樣會帶來農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主要體現在工資性收入,且第三產業的拉動係數高於第二產業.對行業進行分析可知,不同行業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亦不同.結合我國近20年的相關經濟資料分析,並進行迴歸分析可知,工業、建築業、運輸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不同,其中交通運輸業對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影響最大.

4結論

經過研究發下,目前我國農村收入結構現狀來看,家庭收入仍然是農民最主要的收入形式,但非農業收入不斷增加的趨勢明顯,並且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農民增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內部調整、重點培育農村鄉鎮企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等措施是目前較為有效的、透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來最佳化農民收入結構和增加農民家庭收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