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知識、智慧與道》講話稿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們成為一個復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你們在國內外如此眾多的一流大學裡選擇了復旦,我要對各位表示感謝!
復旦將成為你們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個問題你們還來不及思考,那就是你們到復旦來到底學什麼,到底怎麼學?從剛才學長們和導師們的影片當中,你們聽到了、看到了一些他們的感悟。所以,今天我並不想發表一個熱情洋溢的講話,而是要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對你們到復旦來到底要學什麼的思考。
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會有一個導師。這個導師可以是學校的老師,也可以親戚、朋友或同學,等等。因此,在嚴格的意義上,真正的“自學成才”並不存在。韓愈還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與此對應,對於學生,來到復旦自然就是為了“悟道”、“受業”和“釋惑”。
你們都會歸屬於某個專業學科,因此你們當然將要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這或許可以認為是學生的“受業”。
然而,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A. N. Whitehead)
曾經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育,他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給學生某些學科專業的一部分知識,而古代書苑中的哲學家給弟子傳授的是智慧。”當時,愛因斯坦(A. 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體驗呼籲:“僅僅知識和技能並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透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諧的人格。學生必須對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
否則,僅有專業知識的學生更像是一條經過良好訓練的狗。”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粗”,但是愛因斯坦不是一個講粗話的人。 反觀當前,由於現代職業極度分化、多元化,導致高等教育的過度專業化。各類具有明確職業指向的專業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讓教育的意義變得越來越窄。
學校設定的教學內容只是為了“就業”這個唯一的目標,這似乎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為社會提供一種即時的服務,但這樣的教育其實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嚴重地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原則,因為人不應僅僅是社會當中的一個部件而已。
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包括復旦在內的畢業生的職業和所學專業的對口比例已逐年下降,而且已經降到很低了。換言之,你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是跟你學的專業有關的。因此,這就迫使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進行新的思考,並做出相應的改變。 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綜合性的大學,比如復旦大學必須有別於通常的職業學校。大學不能淪為金耀基先生所批評的那種“職業培訓所”。 因此,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你們來到復旦當然要認真地學習足夠的專
業知識,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也是卑微的。恰如愛因斯坦一貫的認為,純粹的專業技能學習並不保證你能夠學好專業,有時反而“將扼殺相關的文化生活和專業的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