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教學中教材的使用的一點感受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創造性地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它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供教學用的教學材料。教師不僅是 教材的實施者,更是教材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教師應做教材的主人,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對 教材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教師的再創造能使課本上的知識真正“活”起來。 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材改變了舊教材的“繁、難、偏、舊”的格局,體現了“精簡出 新”,更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同時也要求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必須進行再創造。那 麼,怎樣在教學中做到對教材的合理再創造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重組材料。 圍繞著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根據本地學生的具體實際,對教 材給定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包括對材料的前後調整、輕重的對待等。比如:在講《原始的 農耕文化》一課時,對居住在南方的學生就可以先學習南方農耕文化代表,學生對南方潮溼 炎熱的氣候很瞭解,自然對南方有關種植、房屋的結構等就更易理解。再如: 《“休養生息” 和“文景之治”》一課中,教材把“休養生息”同“文景之治”作為並列的兩個內容安排,而“文 景之治”本來是文帝、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所出現的繁榮景象。那麼為了便於學 生理解掌握,教師就可以把它們合二為一,把“文景之治”作為休養生息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 發展來處理。
二、 擴充套件或濃縮材料。 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給定材料予以拓展和適當補充,而對一些學生易理解掌握的材料實 行濃縮化、點到為止,甚至乾脆不講。比如: 《中國遠古人類》一課中,在比較北京人與現 代人的.頭部區別時,就可以補充現代人的頭部描寫,當然這主要還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 自主完成。在《統一國家的鞏固》一課中的“年號和古代紀年方法”,要求學生知道中國歷史 上正式建立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能推算年號。學生很易看懂,教師只需點到為止,不必 用更多時間。
三、 在原有材料基礎上引伸和展開聯想。 新教材在內容上很“精、簡”,當教材提供的材料較為單一、或是以例子出現時,就需要教 師在教學中把知識引伸和展開聯想。比如:在講北京人的生活時,課本只講了以周口店為例 的北京人居住地概況,就指出他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引伸 到學生自己一天的生活情況, 從而結合教材給定的材料聯想北京人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並編 成故事把它講出來。最終讓學生更深刻感受和體會到當時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四、採取對比、類比方法,幫助學生綜合理解,從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能力和實現 學生自我教育。 比如:在評價漢武帝時,把對秦始皇的評價補充進來進行對比,求異同,能達到一舉兩得 的效果,既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又加深了對秦始皇、漢武帝的 認識;把漢武帝作為一國之君能做到知錯能改、悔過“罪己”,與學生對自己思想、行為的認 識態度相比較,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不斷追求進步、完善自我,從而實現學生的 自我教育。 再如:把漢武帝時期的六輔渠、白渠水利工程同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對比等。
五、據自己對歷史內容的理解和把握,重新確立課文的題目。 比如: 《統一國家的鞏固》可用《西漢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作為題目,更能直接揭示課 文內容。
六、根據師生的探索與討論,可以更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教材中的結論。 比如:在講都江堰的功能時,教材上指出有防洪和蓄水灌溉功能,學生在討論中提出了可 以利用輪船運輸貨物, 這樣就可以把通航運輸作為都江堰的又一功能, 進一步完善了教材上 的結論。
七、根據教材實際可適當增加學生課外實踐。或調查、或收集、或訪問等,視情況而 定,都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 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必須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要真正做到靈活、恰當的處理教材, 就應吃透新課程標準,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著力於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發 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能力。總之,教師的再創造要堅持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理論、實踐、 實用相統一,這樣才不會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