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祝福》優質教學設計

《祝福》優質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 認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以“祝福”為題目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2.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方法:老師指導下的學生研讀,讀、思、議結合,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

2.重點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敘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文化的鞭撻,在邁向文明社會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現實意義。

故事敘述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農民問題是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裡,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祝福》這篇小說透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速讀課文,複述祥林嫂的人生悲劇。(書後練習一:寫出祥林嫂人生悲劇的情節提綱)

1.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2.被婆家賣掉,拼死反抗。

3.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兒子,胖了。

4.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5.被魯鎮的人歧視,被魯四老爺鄙視,對地獄恐懼。

5.捐門檻贖罪,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6.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帶著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四、理清情節結構。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劇一生為主線安排的,情節結構如下:教師板書情節,學生指出結構特點。

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1——2)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34——53)

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54——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66——110)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1)

五、瞭解倒敘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採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1.小說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在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為讀者設定了一系列懸念: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3.而且死後引起魯四老爺的震怒,被罵為“謬種”,這就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熟讀課文;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本教時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透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絡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依照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領會《祝福》的主題。

1.學習閱讀祥林嫂初到魯鎮來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是怎樣的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討論歸納: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年輕,勤勞,樸實,新寡)又只是順著眼。(善良溫順)

表現:整天地做,似乎閒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2.講析祥林嫂再到魯鎮這一部分。

提問: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時肖像有哪些變化?從中反映出什麼?

明確: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與前面第一次來時比較,兩頰和眼睛發生了變化,說明她被賣改嫁,喪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內心極度悲傷。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對比中顯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悲哀。

3.思考: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描寫及其作用。

明確:五年前的花白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還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從這一次的肖像描寫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慘,乞討無路,陷於絕境,精神麻木,已是瀕於死亡。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

4.比較幾次肖像描寫,講析作者刻畫人物的特色——畫眼睛。

初到魯鎮:順著眼——安分耐勞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人生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

臨死之前:只是那眼珠間或一輪——在長期嚴重的打擊與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的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了。

肖像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一個特點。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文中九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從開始時的“順著眼”,到第二次來魯鎮時的“眼角帶著淚痕”,“沒有先前那樣精神”,捐了門檻以後“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嬸一聲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臨死前的“瞪”著眼,“眼珠間或一輪”,都有豐富的內涵。眼睛與其他肖像描寫相配合,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