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教育就業能力培訓論文
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工商管理是研究營利性組織的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學科。基於這個定義,工商管理教育的服務物件是企業,其目標是為企業培養合格的經營管理人才。經濟全球化與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對企業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應從這幾方面著手。
1。銷售性與成本敏感性。銷售性與成本敏感性是商業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是能將自己的產品、服務或公司本身以一個好價格賣出,從而實現企業的價值。無論是關係公司全域性的戰略管理,還是企業各職能部門的日常管理,都脫離不了這個主題。要實現這個目標,企業管理人員的銷售性顯得非常重要。銷售性在企業內部可以表現為與上下級溝通中表達並努力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能力;在企業外部,銷售性強的管理人員在與供應商、經銷商或顧客打交道的過程中會自然地突出企業的亮點,向利益關係人宣傳、銷售公司的產品、品牌甚至企業文化。管理人員的成本敏感性在企業管理中體現於對經營成本與管理效率的關注,具體表現在與供應商討價還價過程中的強勢作風或耐心,或者表現在對生產流程、營銷渠道或管理模式進行創新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管理人員的銷售性與成本敏感性至關重要。
2。溝通能力與團隊精神。管理人員的銷售意識要在管理實踐中發揮作用還需要其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可以透過書面和口頭交流實現,在企業運營中,面對面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證明,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大都是溝通專家和演講大師。他們善於傾聽與分析,在洞察對方的觀點與需求之後,用適當的語言或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方案,從而完成資訊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言語本身,聲調的高低變化和體態語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功溝通的關鍵在於互動性,即溝通一方既要敏銳地捕捉對方表達的要點,還要用一種對方樂意接受的方式將反饋傳遞給對方。溝通能力的強弱一方面為溝通者天生的敏感性特質所決定,但更大程度取決於其接受專門培訓的強度以及實踐經驗的多寡。越來越多的企業已意識到溝通技巧培訓的重要性,加強了對管理人員在這方面的專門訓練。現代企業的價值活動(研發、生產、營銷等)大都以工作團隊的形式進行,團隊能實現成員素質與能力的互補,將成員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產生協同效應,從而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團隊精神主要體現在成員間的相互信任與工作中的通力合作,在以專案管理為主要工作單元的企業(如管理諮詢公司)裡,團隊精神是決定專案成功與否的關鍵,它是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3。戰略思維與權變意識。企業經營處在動態的環境中,市場、技術與經濟形勢的變化使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具備戰略思考能力;他們需要全面、系統地分析稽核企業內外部環境,制定並實施企業戰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中,大多數管理人員來自基層,他們有著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但缺乏組織、控制、激勵等方面的意識與能力。由於沒有戰略眼光,他們不能全面領會企業的戰略意圖,只能接受並被動執行上級的指令,不能根據環境的變化提出權變的解決方案。這是企業的一大軟肋,也是工商管理教育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管理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與權變意識,培養他們系統思考與應對環境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
二、工商管理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反饋,結合現代企業對經理人的要求,我國當前工商管理教育在課程設定、教學手段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工商管理教育體系目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課程設定與內容方面的問題。目前大多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必修課程設定太多,選修課數量與課時較少,培養出來的學生共性有餘而個性不足。而且,我國大專院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定基本相同,嚴重的同質化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在課程內容方面,目前大部分管理教材是西方舶來品,即使是國內編寫,在理論的編排與案例的設定上與國外版本區別很小。這些教材沒有充分考慮我國的文化、經濟與企業發展特點,其結果是理論與實際脫節,工商管理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這種脫節嚴重影響了學生管理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2。專業課教師素質問題。工商管理專業的特點與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即既要有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企業管理經驗。但我國目前從事工商管理專業的絕大部分教師的成長軌跡是本科→碩士→博士,即從學校到學校,他們毫無企業管理實踐經驗,缺乏基本的商業頭腦與經營理念。反觀歐美髮達國家的商學院,大部分教師具有在企業的工作經歷,有些還是大型企業的管理諮詢顧問,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密切聯絡實際,引導學生批評性地學習某些管理理論,並激發學生創造知識的意識。我國一些大學的商學院在引進教學人員時,對獲得管理經驗再進一步深造(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後欲在大學就職的人存在偏見,以他們的知識結構不繫統且社會交往復雜為由一概排斥,這是一種封閉而且偏激的做法,不利於改善教師隊伍的結構,不利於提升我國工商管理教育質量。
3。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目前工商管理教學方式中占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傳統的講授法,強調理論的記憶與理解,忽視理論的應用與創新,而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模擬等方法在教學中很少被使用。以案例分析為例,這種被歐美商學院普遍使用的方法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個人智慧與團隊意識的結合,案例分析的結果是解決企業某些實際問題的方案。反觀我國的情況,雖然某些學院在教學中運用了案例分析,由於教師水平的限制,案例分析基本上變成了舉例說明,與設計的宗旨尚有相當大的距離。目前在專業課程的考試形式上也存在形式單一、注重考查知識記憶的通病,筆試在專業課考試中依然占主導地位,口試、開卷等形式很少被使用,不利於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思路
1。建立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工商管理教育體系。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的今天,工商管理教育應該以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學到“適用”的知識和技能,並注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知識技能的配置。在教育質量的考核指標中,學生的就業率所佔的權重應該最大。就業為導向的培養原則決定了工商管理課程設定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模式,同時對教師的從業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只有全面地理解快速變化的外界環境,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思想理念,才有可能培養出具備就業能力的學生。
2。實現從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以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都表明,在本科階段採用專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專業應該把培養基礎知識紮實、適應面寬、一專多能的管理人才作為自己的目標。為此,在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基礎上應加強對學生實際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社會適應的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心理承受的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還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選修、主輔修、雙學位、課外學術活動等多種教學形式和機會,為學生髮現、發展各自的興趣、潛力和特長創造條件。一些相鄰的專業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還可以按工商管理大類進行招生和培養。
3。強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不僅要考慮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還要立足於未來,要有利於受教育者將來隨著社會需要的變化而實現知識的自我更新。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校工商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和實踐來看,我國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要增加管理溝通、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家精神等課程。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志向、對學生實行分流培養,在課程設定上要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係,適當減少必修課程,加大選修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佔的比重。要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構建一個融會貫通、緊密配合、有機聯絡的選課體系,避免以往“因人設課”現象,增強學生個性化的培養。配合課程體系的改革,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反映該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反映我國企業發展的現實要求,要充分考慮文化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4。教學手段、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配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模擬教學融入到教學中,通訊影片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要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在課程考試方面,針對不同的課程特點應採用不同的考試形式。例如,口試比筆試能更有效地考核“管理溝通”的學習情況;對“小企業管理”的考核可以用學期作業———“專案企劃書”而不是兩小時的筆試來進行。
5。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實踐環節的教學,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工商管理學院應走出校園,在市場中廣泛尋求合作伙伴,建立幾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密切與企業的聯絡,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條件。同時,還要加強模擬實驗室建設,為管理情境模擬、會計報表閱讀分析、市場調研等實踐環節的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強實踐性教育環節對學生的培養,要經常安排知名學者和企業家作專題講座,加強學生對企業管理中隱性知識的學習與理解。針對大多數專業課教師缺乏企業管理經驗的問題,首先應考慮引進既有企業實踐經驗又接受過系統學歷教育的人才;其次是發展商界與學院的良性互動關係,這有利於教師積極參與公司和商界的運作,不斷透過實踐提高他們對企業管理的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