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圖說中國節讀後感

圖說中國節讀800字後感

書陶冶了我的性情;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書,給予了我人生的啟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無書。我讀了《圖說中國節》後對我感觸很大。

這本書講述的是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秋去冬來,歲月匆匆,時光流逝,一個個的中國節在井然有序地輪替著。人們依照時節,付出辛勤的勞作,收穫豐稔的果實,感受生活的美好,緬懷逝去的親人…… 鞭春催農,新春拜年,元宵花燈,三月拜祖,端午龍舟,七夕乞巧,中秋望月,三秋嘗新,重九登高,冬至餛飩,臘八臘粥,糖瓜祭灶,團年守歲……說明了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淵源、豐富寓意,展示了中國節日的各種民俗活動。

清明節拜祭祖先是我國最能體現孝敬先人的禮俗,是一個對祖先的尊敬的隆重節日。戶外的墓祭表示家族興旺,墳頭紙錢、花圈是後繼有人的意思,貢品多而講究是家道勤實的象徵……看,古時候的人很重視感恩逝去的親人,而我們現代人呢,認為掃墓等於迷信神鬼。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古時候,掃墓是尊敬先人的意思,把祭奠做得講究再加上一些先人的做人做事的典故使自己更明白是非。清明節的時候長輩把柳條給我們,結果我們把柳條扔掉,其實清明節中插柳、戴柳也並不是迷信,而是寄託著免毒、駐送顏信仰。古時候清明節有放風箏的習慣。其實古時候風箏不是一種娛樂工具。春秋時期的公輸發明的木鳶只是一種偵察工具。到了唐代,風箏才成為娛樂工具,但是隻限於皇宮和貴族子弟玩。現在,放風箏還有一些講究。例如在上海忌諱斷線,斷線風箏落人家被視為不吉。以前人們在風箏上寫祝福語,想把這些話傳給先人,表達自己的心願或理想,但是現在人放風箏純粹是玩。

現在的很多青少年把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意義逐漸淡薄。把這些傳統節日都淡化成為一個可以放假睡懶覺的日子。更有甚者在清明節的時候叫不出去世者的名字。如此下去,我們的傳統將會逐漸失傳,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將難以為計。中華失掉自己的文化圖騰--凝聚力。將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之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