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教師教學實錄
師:(唱《長城長》)“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剛才老師唱的是什麼歌?歌詞歌唱了什麼?(學生回答略)
生1:因為詩人的故鄉就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詩人想到長城黃河就想到故鄉
生2:因為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
是啊,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在詩人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徵,還是寄託鄉思鄉愁的物件
詩人藉助長城黃河,盡情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請大家再次朗讀全詩,把詩人那種思念之情讀出來
生1:我覺得“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寫得好,“奪”和“還”說明發生了很多戰爭
生2:我覺得“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歷史”也說明發生了很多戰爭
師:誰發動了這些戰爭?(生七嘴八舌:皇帝,君主,統治者……)
師: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點燃了一次又一次戰爭的烽火,或成功或失敗
生3:“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蹲踞在荒莽的山巔冷眼看人間恩怨”這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師:說得蠻不錯的呀!誰還有補充?
生4:我覺得“蹲踞”這個詞用得好,寫出了長城臥在崇山峻嶺中的形象
生5:我從“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悲歡啊”這句中讀出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
師:為什麼這樣說?(生沉思)誰“悲”誰“歡”?
生5:百姓悲,統治者歡
師:不管是贏是敗,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災難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還有誰要談談?
生6:老師,我有個問題,“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詩人為什麼要用“你”而不用“長城”?
師:對呀,為什麼要用“你”稱呼長城,你是第幾人稱?(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有什麼好處?
生7:我覺得用第二人稱比較親切,就好像是面對面跟長城說話一樣
師:說得可真好!面對面地傾訴自己火熱的衷腸!
生8:老師,我也有個問題:詩人為什麼要用“無情”“冷眼”來形容長城呢?
師:你要老師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請同學來回答?
生8:我想請XX同學來回答,好嗎?
生9:(羞澀地搖搖頭)
師:有誰能幫幫她?
生10:我覺得“無情”是說長城這個建築本身是無情的,但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長城感情,就像一個人在客觀冷靜地看待長城內外發生的戰爭
師:喔!就像是一個無所不知的智者,在冷眼看著人世的朝代更替,滄桑變遷很好!那麼“冷眼”呢?
生10:“冷眼”是說長城就像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冷眼看著人間的戰爭
生11:老師,我覺得“冷眼”還表明了詩人對戰爭的不滿,
師:說得可真棒!大家鼓勵一下(生齊鼓掌)
千百年來,長城目睹了中華大地上的征戰與殺伐、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榮辱成敗,而這些已如白駒過隙,一去不復返,唯有長城依舊橫臥在崇山峻嶺之中,冷眼看古今,作歷史長河中的見證者作者用“蹲踞冷眼看”客觀地刻畫長城的形象,藉此詠歎歷史的短暫與長城的永恆,抒發了對歷史、對人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發的'鄉思、鄉愁更深沉、凝重,包涵歷史責任感我們在朗讀這一節詩的時候,應該讀得緩慢、低沉,突出長城飽經滄桑之感
指名朗讀
好詩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師:長城飽經滄桑,然而詩人對它卻充滿了無限的讚美和依戀之情說到她,想到她,提起她,便思緒萬千詩人在第二節詩裡是怎樣抒發對長城的讚美和依戀之情的呢?我們接著品析第二小節
生1:我覺得“總”字好,“總”是每時都這樣,表明詩人每時每刻記著長城
師:日夜牽掛著長城說得不錯
生2:老師,我有個問題詩人為什麼對長城會“唱不能成聲,寫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師:對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情呢?“烈火”是指什麼?是真的有把火在熊熊燃燒嗎?
生:不是,是指詩人熾熱的情感
生3:我覺得是因為在詩人心中,長城是祖國的象徵,是民族的象徵,詩人想起長城,實際是想起了祖國,詩人深愛著祖國,所以才會有這種熾熱的感情
生4:我覺得“唱不能成聲”是因為長城上下發生了太多的戰爭,詩人想到長城就想到了這些戰爭
生5:我覺得“烈火”除了是指詩人熾熱的感情外,還有對戰爭的憤懣、憎恨
師:說得太好了,說起長城,說到長城上的血淚史,泣不成聲啊!
誰還要說說?(生舉手)
生:“萬里的軀體”“千年的面容”指什麼?
師:這個問題應該不會太難吧?誰能幫幫她?
生:“萬里的軀體”是指長城綿延萬里,“千年的面容”是說長城的歷史悠久
師:一個是指空間距離,一個是時間跨度,說得對還有問題嗎?
在這裡,長城已不是一個“無情的建築”,而是民族的象徵,祖國的象徵,長城“千年的面容”“萬里的軀體”,加上“雲”“樹”“風”……共同構成一副莽莽蒼蒼的山河畫卷,那是詩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園,那是詩人朝思暮想的故鄉,那是詩人深深眷戀的祖國啊!詩人在這一節詩裡是抒發了對長城的讚美和依戀我們讀這一節詩的時候,應該以怎樣的語氣語調朗讀才能傳達出詩人的感情呢?
生5:我覺得應該以高昂、熱烈的情緒讀,語速逐漸加快
師:你能給大家讀讀嗎?(生5讀,齊鼓掌)
師:經歷了烈火的燃燒,詩人的情緒到達了巔峰,思緒轉而飛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家鄉——內蒙古大草原那裡是詩人祖先居住的根,然而,因為政治的阻隔,她甚至從未與故鄉謀面在她的心中,只有靠著自己的想象去描繪故鄉的畫卷,在她的想象中,故鄉美嗎?你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可以感覺到?
生1:在詩人的想像中,故鄉很美,我從“今宵月色應如水”可以感覺到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人想像中的畫面嗎?(生搖頭)誰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詩人想像中的故鄉的畫卷?
生2:在詩人的想像中:陰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懸掛,如水的月光傾瀉而下,故鄉的山水在月光下顯得朦朦朧朧,如夢似幻
師:多美的一幅山水畫卷啊!多想回家看看,無奈,“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只好展開遐想,放飛思緒,夢迴故里
一生舉手
師:你還有問題是嗎?
生3: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不眠的夢”怎麼理解?
師:睡著了才能做夢,“不眠”怎麼有“夢”呢?誰說說?
生4:我覺得詩人是希望有夢,在夢裡回故鄉,但是又睡不著,因為濃濃的鄉思鄉愁讓詩人難於入眠
師:想你念你輾轉反側,何日才能相見,何時能回你身邊呢?全詩至此,一位遊子深沉的思鄉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誰能把詩人的這種如夢似幻的鄉思鄉愁透過自己的朗讀傳達出來呢?(一生範讀,師評價)
師:到此,我們已經把全詩的詩意進行了解讀,對詩人的情感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大家能否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呢?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
全班齊讀
師:讀了這麼多,我們試試看有誰能把這首詩背誦出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