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重陽節

九九重陽節的論文

九九重陽節的論文

九九重陽節的論文

今夕何夕,歲歲重陽

----歐來雲 重陽,是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名詞,其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名字本身,更在於它對於古代廣大勞動人們的重要意義。據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就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加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由此可見,重陽的習俗在三國時就已經定型了,眾所周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慶祝或祈求祝福,又正值豐收前後,人們便有更多的財物用於慶祝,於是飲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等,盛極一時。然而,在現代,在這個已經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卻漸漸淡忘了這個節日,很多人已經不記得,重陽是什麼日子,該做什麼,甚至已經不記得重陽是哪一天,這無疑是對中國輝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大破壞,是對古人智慧結晶的褻瀆,那麼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是不是有義務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做些什麼,不說有所創新,至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記得他的來龍去脈,他的成長曆史。

依然風雨古重陽

重陽節的傳統由來已久,後經過後輩的繼承與發揚,成就了今天人們記憶中的模樣。關於重陽的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為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夏去冬來,大火退隱,由於古代人們對大火有著神明般的敬仰,在九月這一天,人們便要舉行送行祭儀,祈求來年豐收。雖然久遠的祭祀儀式已經不可考,我們仍能從江南部分地區的重陽祭灶的儀式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關於重陽的另一說法則來自於神話傳說。相傳東漢時期,汝河地區瘟魔覇行一方,只要他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百姓受盡折磨。瘟疫奪走了一個名叫恆景的人的父母的生命,於是他下決心為民除害,四處尋求仙人教授自己仙術,終於得成歸來,在九月初九的早晨,將鄉人領導山上避難,而後自己用仙人所贈的茱萸草和菊花酒除去惡魔,造福一方。因而民俗中就有了登高避疫,插茱萸,和菊花酒的傳統。儘管只是神話傳說,但這也正證明了古人對重陽意義的唯美詮釋。

可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重陽起源說就是第三種---史書記載。先秦以前,《呂氏春秋》中《季秋季》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 天子。”說明這時已經形成了重陽最原始的慶祝儀式。而後,西漢《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由此可見,西漢時的重陽習俗為後來的重陽習俗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至三國,更有重陽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儀式。流傳至後代,又添加了敬老和祛病驅邪等內涵。

少年登高一望鄉

登高,是重陽節這一天舉行的比較大型的活動,在古代,因重陽有登高的習俗,故重陽節又稱“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於東漢,曾風行一時,因為有登高望遠的便利,他也成了人們望鄉思親的時機。然至近代,由於人們工作負擔加重或是人們的懶惰心理,登高的習俗在人們的心裡也已漸漸取消,而對其他習俗

也只是有選擇性的保留下來。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眾多重陽習俗中,要說與登高關係最為密切的,便是插茱萸,簪菊花,這一習俗,在唐朝時已很普遍,以後歷代盛行。茱萸又叫“辟邪翁”,有避邪祛病的功效。深刻反映廣大窮苦百姓飽受病疫折磨,渴望擺脫疾病困擾的心情。於是,每逢佳節,男女老少們便佩戴茱萸於頭或臂,驅邪消災,有些地方還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插茱萸,代表著人們對親人健康平安的美好期望,通常是家人或親戚朋友之間相互贈送佩戴,以表達祝福。而隨著人們時候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多的對未來的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益壽,而菊花叫“延壽客”,有益壽延年的作用,所以,宋代之後,“延壽客”漸漸取代了“避邪翁”。

江邊楓落菊花黃

賞菊,喝菊酒,是重陽節的又一象徵性活動,似乎人們一想到菊花就可以習慣性的把他和重陽節聯絡在一起,一則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二則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

不醉重陽十五年

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談到我們對於重陽的記憶,大部分人能夠想到的僅止於此,其實,重陽帶給我們的決不僅僅只是這些,因為各地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因而各地也有自己獨特的慶祝重陽的方式,那這些特殊的活動你有知道多少呢?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

江蘇省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後記:重陽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輝煌燦爛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凝結了太多古人的智慧與期望,繼承併發揚重陽節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我們後一輩中國人應盡的義務,然而隨著歷史與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人逐漸的走向世界的同時,卻忘記了帶著我們的特色文化走近世界,融入世界,相反,國人只知一味的模仿外來的節日與傳統,漸漸的丟失了自己的精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習俗正在被國人漸漸的淡忘和取消,而外國所謂的情人節,聖誕節等等正不斷的充斥著中國的市場,甚至中國的節日被其他國家竊取,這不得不說是我們的悲哀。所以,作為新一代中國的希望,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重拾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記憶,更要做節日的主人,努力的把中國的節日帶向世界,在展示真正的中國特色的同時並不斷創新,唯有這樣,我國的文化遺產才能真正的得以儲存,中國才能永遠對得起“文明古國”這個號!